形態特徵
粗毛豬籠草的莖可長達6m,直徑6mm,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長達15cm。葉片革質無柄。呈倒披針形至橢圓形,可長達28cm,寬至4cm。葉片末端先尖後鈍,常參差不齊。葉片基部縮小,包住莖部,常下延。在中脈的兩側各有3條縱脈。羽狀脈不明顯。籠蔓可長達15cm。
粗毛豬籠草的捕蟲籠很少高於15cm,寬於8cm。捕蟲籠的下半部為卵圓形,上半部為圓柱形。上位籠比下位籠更接近圓柱形。在捕蟲籠的前部有一對翼,可寬達3mm。上位籠的翼常退化消失。籠口為卵形且傾斜。唇可寬達12mm。籠蓋為卵形至橢圓形。在籠蓋基部的後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籠蔓尾,長度可達5mm。
粗毛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梗可長達5cm,直徑達1.5cm。花軸漸細,可長達10cm。二級小花梗可長達8mm,基部每個帶兩朵花,末端每個帶一朵花。萼片為橢圓形,可長達4mm。雄性和雌性花序的結構類似。莖部有非常茂密的鬃毛狀紫灰色毛被。花序具有稀疏的短毛被。在葉片的發育期具有毛被,隨著不斷發育毛被會逐漸稀少乃至脫落。
分布狀況
在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的著作《婆羅洲的豬籠草(NepenthesofBorneo)》中寫道:“粗毛豬籠草在沙撈越北部和汶萊有大量的分布,部分地區與剛毛豬籠草(N.hirsuta)的原生地有重疊。”但是在查爾斯與李乾同著的《沙撈越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ofSarawak)》中寫道:“最近對於粗毛豬籠草的觀測表明其分布於沙撈越的全境,其變異性要比預想中的更為巨大。而粗毛豬籠草只分布於藍比爾山地區。” 粗毛豬籠草生長於陡峭的砂質山脊上陰暗的荒原森林中或與棕櫚(Eugeissona)生活於同一個地區。該物種存在於海拔100~800m的地區。相關物種
粗毛豬籠草與剛毛豬籠草之間存在密切的近緣關係,很多分類學家都將其視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除開捕蟲籠和葉片形態的幾個方面外,粗毛豬籠草與大型平庸豬籠草(N.macrovulagris)也很相似。在1928年丹瑟發表的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屬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Indies)》中,認為粗毛豬籠草與剛毛豬籠草為同一個物種,並寫道:“在麥克法蘭(Macfarlane)的著作中,雖然形態特徵上並不完全相同,但粗毛豬籠草仍被認為是剛毛豬籠草的一個同種異名。”1997年,馬修·傑布(Matthew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Cheek)將粗毛豬籠草恢復為一個獨立的物種,理由是粗毛豬籠草區別於剛毛豬籠草的特徵,即葉片基部下延和具有重要功能的毛被。也有學者認為粗毛豬籠草與剛毛豬籠草是同一個物種的兩個極端不同的變種,因為原生地存在著它們之間的中間型類群。
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認為粗毛豬籠草與菲律賓巴拉望特有的菲律賓豬籠草(N.philippinensis)之間也存在著較密切的近緣關係。
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