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因主體建築為紅磚砌牆、紅瓦覆頂的紅色兩層樓房,故又稱“紅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即清末湖北諮議局的舊址,武昌起義勝利後,革命黨人在此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建立了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大樓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兩層紅色樓房。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闢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紅樓位於武昌閱馬場北部,占地28畝,房屋11棟,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大樓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高二層,面闊73米,進深42米,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呈西歐古典建築風格,氣派非凡。大樓後方也是一座二層樓房。兩側各有一排紅色平房。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大門,大門兩側為門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柵的紅色矮牆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平房連線,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有孫中山銅像,儀表莊嚴安詳。
這裡原為清湖北省咨議局大樓,起義軍占領武昌後,1911年10月11日,部分革命黨人和起義官兵聚集這裡,在當時原定軍政府主要領導人劉公、蔣翊武、孫武、劉復基等或受傷、或犧牲、或逃亡的情形下,商議如何建立革命政權。經過議決,強使原清府新軍第21混成協協統黎元洪為鄂軍都督。並宣布廢除大清國號和年號,改稱中國為中華民國,採用黃帝紀元,發布了《宣布滿清罪狀檄》、《致滿清政府電》、《布告海內人士電》等檔案,並通電全國回響。同時,電邀黃興、宋教仁等來鄂,並請轉電孫中山從速回國,主持大計。之後又發布了第一部具有共和憲法的雛形——《鄂州約法》,召開了第一個具有民主性質的臨時議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近三個月內,曾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革命黨人在此組織和領導了抵禦滿清政府武裝反撲的陽夏之戰。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鄂州約法》,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促成了最終推翻封建統治。
歷史沿革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前身是清末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局址,始建於1909年,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湖北諮議局舊址自成一個規整的院落,它的主體建築諮議局議場是一幢磚木結構二層紅色樓房(俗稱“紅樓”),其建築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國家議會大廈,風格典雅莊重。
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並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取得武昌起義勝利的革命黨人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號召各省回響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回響,260餘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湖北省文化部門依託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館名。
特色
館內現有兩個主題性的基本陳列:一是《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前者以舊址主樓為載體,復原和再現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場景與風貌;後者布置於舊址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弘壯闊的歷史。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是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以鄂軍都督府舊址主樓為載體,復原了鄂軍都督府初創之際的機構和格局,面積達2500㎡。鄂軍都督府舊址原為清湖北咨議局局址,1909年,為配合清政府“預備仿行立憲”的步調,湖北當局在武昌閱馬廠動工興建湖北咨議局,以為議員辦公之地,並同時在主樓後修建議員公所。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布置於本館院內西配樓。展覽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歷史。展覽內容上分七個部分,形式上又分九個展區(包括序廳)。內容上環環相連,有歷史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形式上又各自相對獨立,以別具的特色營造整體的美感。第一部分: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漢;第二部分:反清革命的孕育;第三部分:武昌起義;第四部分:鄂軍都督府的建立;第五部分:陽夏保衛戰;第六部分:各省回響;民國肇建;第七部分:紀念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以收藏辛亥革命時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關的文物見長的專題性博物館。20多年來,本館同人篳路藍縷,四出奔波,廣事蒐集,已收藏文物數千件。部分已在本館展覽中展出。本館保護收藏文物可分兩類:一是不可移動文物,一是可移動文物。本館依託的武昌起義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它是中國第一個共和政權的誕生地。1961年,舊址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移動文物中,以民元前後文物居多,其中尤以“辛亥名人字畫”、“共和紀念瓷器”和“近代名人家譜”各成序列,頗具特色。
文化遺蹟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1年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之際建成,宋慶齡名譽主席親筆題寫了館名。館內收集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餘張;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內恢復原貌開放陳列的有: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洪臥室和會客室、秘書處、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孫中山會見湖北軍政人員的會客室等。
館內不僅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等史跡點,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而且還舉辦了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實和孫中山、黃興生平事跡的展覽;編輯出版的有關辛亥革命的介紹性讀物、資料性書籍和學術專著達10餘種;接待海內外遊客累計近300萬人次,其中包括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30餘萬人次。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物珍藏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以收藏辛亥革命時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關的文物見長的專題性博物館。20多年來,本館同人篳路藍縷,四出奔波,廣事蒐集,已收藏文物數千件。部分已在本館展覽中展出。本館保護收藏文物可分兩類:一是不可移動文物,一是可移動文物。本館依託的武昌起義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它是中國第一個共和政權的誕生地。1961年,舊址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移動文物中,以民元前後文物居多,其中尤以“辛亥名人字畫”、“共和紀念瓷器”和“近代名人家譜”各成序列,頗具特色。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國家重要的文物收藏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可以採用以下方式獲得文物:
(一)購買;
(二)接受捐贈;
(三)依法交換;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
還可以通過文物行政部門指定保管或者調撥方式取得文物。
學術研究
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保護收藏、陳列展覽、科學研究)之一。建館以來,本館即十分注重科學研究工作,注重以科研提升各項工作水準並全面促進館事業的發展。
科研首先是隊伍建設。建館伊始,本館即與學術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聘請了國際知名的辛亥革命史專家章開沅教授任名譽館長,並聘請了辛亥革命史專家劉望齡、吳劍傑和嚴昌洪三位教授任客座研究員,他們不僅是本館業務建設的智囊和顧問,還起到了培養本館專業幹部的導師作用。在他們的指導和培養下,經過20餘年來的工作實踐,本館的專業人才也是科研人才逐漸成長和成熟起來,本館現有59名員工中,具備專業技術職稱者有51名,其中中級職稱者25名,副高級職稱者14名,正高級職稱者6名。
本館作為為紀念近代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面向大眾的專題性博物館,其研究內容以辛亥革命歷史、文物以及博物館的服務與管理為重點。其研究特色表現為四個並重,即工作與研究並重、文物與文獻並重、研究與普及並重、歷史及相關文物和博物館學研究並重。
建館20餘年來,本館的科研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除了體現在各項工作水準的提升與館事業的全面發展,也表現為大量學術論文的發表和專著的出版。據不完全統計,本館已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等書籍20餘種。代表性的論文已結集《辛亥革命研究及其它》出版,重要的書籍則有《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三卷本)、《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湖北軍政府文獻資料彙編》、《辛亥首義》(劇本)、《辛亥革命史地圖集》、《黃興畫冊》、《峭谷詩稿》、《孫中山先生的足跡》、《辛亥革命人物像傳》、《辛亥革命研究及其它》、《這也是一座“紅樓”》、《武昌首義》(畫冊)、《辛亥革命首義紅樓》、《辛亥革命大寫真》(上、下卷)等。論文和書籍有多種獲得各級、各種學術獎勵,最有影響的是《辛亥革命大寫真》於2002年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
榮譽
近20餘年來,辛亥革命博物館對其所依託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徵集收藏辛亥革命文物200餘件,收藏專業圖書資料和歷史圖片資料分別數以千、萬計。館內不僅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等史跡點,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而且還舉辦了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實和孫中山、黃興生平事跡的展覽;編輯出版的有關辛亥革命的介紹性讀物、資料性書籍和學術專著達10餘種;接待海內外遊客累計近300萬人次,其中包括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30餘萬人次。
1995年,辛亥革命博物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過建設和發展,這裡已然並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紀念中心及其史跡文物資料的保護收藏中心、陳列展覽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的目標邁進,並已先後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題名意義
1979年3月7日,國家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宋慶齡為本館題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兩方匾名。
1981年10月14日,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書局總編輯李侃為本館題寫“楚天茫茫涵正氣,長江浩浩育英豪”。
1981年10月15日,廣東代表團代表廖鉞為本館題寫“蛇山當年炮聲隆,傾倒清廷首義功,盪盡寇氛民作主,江山永照紅樓紅”。
1981年10月17日,孫中山孫女孫穗芳為本館題寫“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統一而努力奮鬥”。
1981年10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李新為本館題寫“紅樓凝碧備,黃鶴繞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東”。
1982年5月,原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政委成仿吾為本館題寫“創業艱難憶昔賢,登臨憑弔想當年,惟希萬代後來者,遠勝從前開路磚”。
1982年7月,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本館名譽館長章開沅為本館題寫“辦好博物館,等於辦好一所社會大學,所以大家都要關心這方面工作”。
1982年初夏,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唐長孺為本館題寫“江漢英靈盪王朝,風流人物又今朝,登樓無限蒼茫意,革命豪情逐浪高”。
1982年夏,著名歷史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為本館題寫“艱辛歷史到於今,祖國欣欣正向榮,七十年來思往事,毋忘革命有先行”。
1982年秋,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為本館題寫“中山遺志劃一規,兩岸同飲長江水,協力振興我中華,團圓時節酒方醉”。
1984年3月25日,日本青年代表團團長小林文男為本館題寫“在春霧武昌,憶辛亥中山之偉業永不變”。
1984年12月9日,安徽省委宣傳部參觀團為本館題寫“辛亥起義首武昌,世間不信有帝王,人民當家作主後,前世之師豈可忘”。
1987年7月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楊靜仁為本館題寫“統一祖國,振興中華”。
1988年10月6日,台灣地區“立法委員”、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胡秋原為本館題寫“首義文獻,湖北之榮,斑斑熱血,永勵後昆”。
1988年10月29日,香港工會社團為本館題寫“辛亥革命,永垂青史”。
1988年10月,民革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為本館題寫“推翻帝制五十載,三山拔去天清澈”和“雲龍風虎,喚起民眾”。
1988年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全國政協委員孫軼青為本館題寫“封建如枷民倒懸,終招辛亥炮聲喧,雄懷敢叫皇朝廢,開創共和新紀元”。
1989年5月,美國宗教訪華團團員吳楚燃為本館題寫“發奮圖強”。
1991年2月,原武漢大學校長、教育部長劉西堯為本館題寫“填《憶秦娥》憶念紅樓,長江岸,紅樓終屬人民主。人民主,風新政治,至今懷汝。雄鷹展翅,歡欣舞,西風糖彈肥鴞鼠。肥鴞鼠,國威重振,速清貪腐”。
1992年3月2日,日本大分縣書畫訪問團團長齊藤松平為本館題寫“天下為公”。
1992年7月20日,美中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孫中山之孫孫治強為本館題寫“民國之門”。
1994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為本館題寫“中華第一槍”。
1996年5月9日,德國駐華大使康賽德博士為本館題寫“我很榮幸地來到中國革命的發祥地,這次革命再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光輝”。
1996年10月30日,台灣歷史學家吳湘相為本館題寫“武昌是辛亥革命聖地亦民國之門,今年是辛亥革命八十五周年,我以朝聖的心前來,特書此留念”。
1996年10月30日,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韋玉華為本館題寫“我武威揚,華夏輝煌”。
2001年9月20日,台灣地區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為本館題寫“緬懷先烈,益勵來茲”。
2001年9月24日,武漢“光谷”海外顧問李天培為本館題寫“發揚辛亥革命精神,完成和平統一祖國”。
2001年10月23日,台灣地區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為本館題寫“全體中華民族永遠以孫中山先生推翻專制帝制為榮並繼承其遺志及早完成中國現代化”。
2003年9月21日,台灣地區“立法委員”、蔣介石之孫蔣孝嚴為本館題寫“緬懷歷史,放眼未來”。
相關發展
1979年3月7日國家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宋慶齡為本館題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兩方匾名。
8月張難先之子張徹生捐贈有關辛亥革命珍貴文物25件。
1980年甘駿等在武昌徵集陽夏戰爭中民軍敢死隊隊長黃禎祥血衣1件。
1980—1981年籌辦《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展覽》和《湖北軍政府舊址復原陳列》。
1981年1月省政協委員彭雨新等在省政協第省政協委員彭雨新等在省政協第四次委員會上提出議案,建議將紅樓儘早闢作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8月《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上卷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館楚文杰、陳禎璉、余漢濤、甘駿等參與編輯。
9月24日中南地區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理事長章開沅教授、研究會常務理事姚薇元教授等審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展覽》和《湖北軍政府舊址復原陳列》。
10月8日正式開館接待國內外觀眾。省委書記、省長韓寧夫為開館剪彩。
9日接待上海市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籌委會參觀團。
10日免票接待國內外觀眾15000多人次,盛況空前。
13日省編制委員會正式下文,同意設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14日接待參加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學術討論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代表。
同日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書局總編輯李侃為本館題寫“楚天茫茫涵正氣,長江浩浩育英豪”。
15日接待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廣東代表團。
17日接待應邀來漢參加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大會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國際友人一行40多人。知名人士有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人鄭乃炎;孫中山親屬戴成功、林達文、林達光及夫人陳恕、孫穗芳、孫穗芬、劉肇雲;黃興、蔡元培親屬黃德華、薛君度、蔡柏齡、蔡蘿萊;宮崎滔天親屬宮崎世民等。
同日孫中山孫女孫穗芳為本館題寫“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統一而努力奮鬥”。
19日接待湖南省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參觀團。
10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李新為本館題寫“紅樓凝碧血,黃鶴繞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東。”
1982年5月原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政委成仿吾來館參觀並題寫“創業艱難憶昔賢,登臨憑弔想當年,惟希萬代後來者,遠勝從前開路磚。”
7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來館參觀。
同月章開沅教授為本館題寫“辦好博物館,等於辦好一所社會大學,所以大家都要關心這方面工作”。
同月曹亞伯之女曹惠白自重慶來漢,向本館捐贈孫中山為曹亞伯書“博愛”手跡。
初夏武漢大學歷史系唐長孺教授來館參觀並題寫“江漢英靈盪王朝,風流人物又今朝,登樓無限蒼茫意,革命豪情逐浪高”。
夏著名歷史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為本館題寫“艱辛歷史到於今,祖國欣欣正向榮,七十年來思往事,毋忘革命有先行”。
8月黃申薌之子黃鉉向本館捐贈孫中山遺墨“福壽”和黎元洪遺墨“得天獨厚”等珍貴文物。
9月《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中卷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館楚文杰、陳禎璉、余漢濤、甘駿等參與編輯。秋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為本館題寫“中山遺志劃一規,兩岸同飲長江水,協力振興我中華,團圓時節酒方醉”。
10月7日在軍政府禮堂召開辛亥革命71周年暨建館1周年紀念大會。省人大、省政協負責人陶述曾、唐哲、孫耀華和辛亥老人喻育之、趙師梅等出席。章開沅教授在會上作“在美國和台灣學者討論辛亥革命學術問題”的專題報告。
1983年初春國家文物局批准對舊址主樓實施第一期搶救維修工程。
春中共中央委員、著名歷史學家胡繩來館參觀。
3月《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下卷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館楚文杰、陳禎璉、余漢濤、甘駿等參與編輯。
6月13日全國政協委員吳漢家、羅哲文、王振鐸、王世襄、華君武、黃苗子、黃翔、丁聰等在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聯名提案,提請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部劃歸文化部門管理,闢作陳列開放場所。
10月6日本館在省政府第五招待所召開座談會,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和辛亥老人審定《湖北軍政府舊址復原陳列》。
同年雷鳴出席“中國博物館學會第二次年會”。
1984年
1984年3月17日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系教授、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委員薛君度參觀本館並題寫“辛亥革命,世以孫黃並稱,我們研究辛亥革命,應該尊重歷史事實”。
25日日本青年代表團團長小林文男來館參觀並題寫“在春霧武昌,憶辛亥中山之偉業永不變”。
同月陳禎璉、朱保平等在漢口孫武后裔孫侶芹處徵集武昌起義前設計的十八星旗旗式等文物。
同月編輯《武昌起義》明信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同月文化部文物局局長任質彬來館指導工作。
6月29日省政府辦公廳下文,通知有關部門,由省財政撥款30萬元建宿舍,將現住軍政府舊址內的省政協、省統戰部幹部家屬全部遷出舊址大院。
10月11日召開1983、1984年度捐獻文物表彰大會。
同月陳禎璉編著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介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5年
1985年1月湖北省編制委員會下文,同意本館與湖北省博物館正式分設辦公。陳禎璉、陳懷宇、梁華平分別任副館長。下設辦公室、陳列保管部、群工部3個部門。
3月陳禎璉在河南鄭州大學徵集當年同盟會湖北分會會長余誠日記本1冊。
春舊址主樓實施粉刷、油漆、外牆噴漆工程。
6月26日湖北省文化廳在本館舉行儀式,聘請辛亥革命史專家章開沅教授任本館名譽館長,同時聘請中南地區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正、副秘書長劉望齡教授、吳劍傑副教授擔任本館客座研究員。章教授即席講話,闡述辛亥革命的意義與紀念館的建設。
同日召開捐獻文物表彰座談會。
7月1日正式成立館黨支部,陳懷宇任黨支部書記,楚文杰、朱保平為支部委員。
10月8日與民革湖北省委聯合舉行紀念辛亥革命74周年座談會。
25日黃興後裔黃一中夫婦、黃偉民等來館參觀。
1986年
1986年4月館首屆工會委員會成立。
6月陳禎璉、朱保平、張銘理等在漢口徵集孫中山1924年11月8日派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令。
同月《辛亥武昌起義》圖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館陳禎璉等參與編輯。
9月陳禎璉、梁華平、王興科、劉昕在漢出席兩湖地區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暨辛亥革命75周年學術討論會。
10月10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暨辛亥革命75周年,本館修改後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和《湖北軍政府舊址復原陳列》重新對外開放。新舉辦的《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書畫展》同時展出。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知真、省政協主席黎韋為展覽剪彩。
11月與湖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湖北軍政府文獻資料彙編》,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陳禎璉、王興科統編,劉昕、朱保平、梁華平、余漢濤、王興科、陳禎璉編輯。
12月省文化廳黨組下文,陳禎璉任本館館長兼黨支部書記,梁華平、張樹生任副館長,邱明波任黨支部副書記,陳懷宇任調研員。
1987年
1987年1月第二屆工會委員會成立。
2月14日召開新春座談會,邀請部分領導和專家學者來館座談。名譽館長章開沅教授在座談會上講話,談紀念館的地位、功能及其發展方向。
5月26日省文化廳下達本館本年度投資20萬元新建1200平米職工宿舍的基建計畫通知。
6月老山前線一等功臣黃朝躍等一行來館參觀、座談。
7月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楊靜仁來館參觀並題寫“統一祖國,振興中華”。
同月省文化廳下文,本館增設保衛科,全館設辦公室、陳列保管部、群工部、保衛科4個部門。
夏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系教授薛君度來館參觀座談。
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本館實施孫中山先生銅像的修繕工作。
9月13日香港工人參觀團來館參觀。
18日朝鮮婦女代表訪問團來館參觀。
10月25日台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來館參觀。
1988年
1988年1月陳禎璉、王興科赴湖南長沙出席黃興研究學術討論會。
3月台灣首批議員參觀團來館參觀。
同月與南京市花木公司經理部聯合舉辦《南京雨花石珍藏品展覽》。
4月10日羅馬尼亞政府代表團來館參觀。
5月3日省文化廳與本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38618部隊深潛所聯合開始在長江金口水域進行中山艦整體打撈探摸工程。
10日與省文化廳文物處、中科院測地所、海軍38618部隊深潛所聯合在本館召開“中山艦整體打撈前期探摸工作會議”。
同月《武漢通覽》由武漢出版社出版,本館梁華平等參與編輯。
6月3日台灣辛亥首義同志會副秘書長王家瑞來館參觀。
同月與省文化廳文物處合編刊行《打撈中山艦通訊》第1期。
9月14日全國政協視察團來館視察,聽取本館關於舊址保護的情況匯報。
10月6日台灣立法委員、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胡秋原來館參觀並題寫“首義文獻,湖北之榮,斑斑熱血,永勵後昆”。
29日香港工會社團來館參觀並題寫“辛亥革命,永垂青史”。
10月民革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為本館題寫“推翻帝制五十載,三山拔去清天澈”和“雲龍風虎,喚起民眾”。
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全國政協委員孫軼青為本館題寫“封建如枷民倒懸,終招辛亥炮聲喧,雄懷敢叫皇朝廢,開創共和新紀元”。
1989年
1989年1月11日換屆選舉第三屆工會委員會。
3月省文化廳黨組下文,林奇任館長,邱明波任黨支部副書記兼副館長,梁華平、雷鳴任副館長,陳禎璉任調研員。
4月陳禎璉、王興科、王強赴湖南長沙徵集記述有黃興家世資料的《經鏗黃氏家譜》1部30卷。
5月美國宗教訪華團來館參觀並題詞“發奮圖強”。
月嚴威、蔡漢寧赴湖南慈利出席辛亥革命詩文研討會。
9月22日省文化廳下文,同意本館正式設立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群工部、行政科、保衛科6個部門。
10月10日與南京錢幣收藏愛好者王貴錄聯合舉辦的《孫中山先生像鈔展》和《世界錢幣展》開展。
1990年4月與省文化廳文物處個編刊行《打撈中山艦通訊》第2期。
7月30日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玉法在名譽館長章開沅教授陪同下來館參觀座談。
夏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愛萍為中山艦抗日殉國將士題寫“海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名。
9月2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英夫婦來館參觀。
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李瑞環在省委書記關廣富、省文化廳廳長徐春林等陪同下來館參觀。
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萬祺來館參觀。
同月與冶金部武漢冶金建築研究所聯合舉辦《中日美大型機器人演展》。
同年實施舊址的全面修繕。包括主樓內牆粉刷、油漆;改建兩側東西配房;翻修主樓外下水道;安裝主樓內報警設備;改建配電房等。
1991年
1991年1月28日在蛇山南麓、紅樓主樓北院牆外54米處、主樓的中軸線上發現“湖北省咨議局界”碑。
2月原武漢大學校長、教育部長劉西堯為本館題詞:“《填憶秦娥》憶念紅樓,長江岸,紅樓終屬人民主。人民主,風新政治,至今懷汝。雄鷹展翅,歡欣舞,西風糖彈肥鴞鼠。肥鴞鼠,國威重振,速清貪腐。”
同月《辛亥首義》由新華出版社出版,本館梁華平與武漢市洪山區政協葉素珍合作編著。
5月武漢市雙虎塗料公司共青團員承建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修復飾新工程竣工。
6月陳禎璉、梁華平、王興科、黃春華赴蒲圻出席湖北省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學術討論會。
同月編著《辛亥革命史地圖集》一書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陳禎璉主編,王興科副主編,嚴威、黃春華編輯。
同月編輯《黃興畫冊》一書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奇主編,余漢濤副主編,梁華平、劉昕、陳少蓉、張敏、丁玲俐、林奇、余漢濤編寫。
8月《辛亥革命辭典》由武漢出版社出版。本館陳禎璉、王興科、蔡漢寧參與編寫。
同月《新編武昌起義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本館梁華平參與編寫。
同月《武昌首義一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專輯》(《武昌文史》第七輯)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本館林奇、劉昕、朱保平等參與編寫。
9月《湖北咨議局文獻資料彙編》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本館陳禎璉、王興科參與編輯。
10月10日省市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紀念儀式在本館主樓前隆重舉行。
同月《孫中山先生的足跡》(《湖北文史資料》1991年第2輯)由湖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本館梁華平與武漢市洪山區政協葉素珍合作編寫。
同月選注《峭谷詩稿》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奇統編,嚴威等選注。
同月梁華平赴長沙出席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全國青年學術討論會。
同月王興科在漢出席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9—10月為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本館舉辦的《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與北京宋慶齡故居聯合舉辦的《宋慶齡生平事跡展覽》、與省民革聯合舉辦的《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書畫展》、與鴉片戰爭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史資料陳列》正式展出。
1991年10月王興科、劉昕等在漢陽鳳凰山徵集民元紅十字會為紀念1911年陽夏陣亡烈士增築的“國殤”石碑。
12月10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任命童潤智為館黨支部書記,甘駿為常務副館長,梁華平、雷鳴為副館長,林奇、邱明波為調研員。
同月梁華平赴陽新出席湖北省太平天國史學術討論會。
1992年
1992年1月10日館工會換屆選舉第四屆工會。
16日召開新春座談會,邀請武漢地區研究辛亥革命的專家學者出席,與會者暢談紅樓的發展藍圖。
2月22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來館視察工作。
3月04日與湖北青桃畫會聯合舉辦的《湖北青桃畫會作品展》開展。
4月16日與省民眾文化學會理事、十堰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十堰市群藝館副館長李吉君聯合舉辦的《李吉君神農架油畫風景展》開展。
5月23日與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魯迅生平展》開展。
同月王興科赴西安出席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暨學術討論會。
同月梁華平赴宜昌出席第6屆全國洋務運動史學術討論會。
7月11日舉行以館藏文物為主題的“愛我家鄉文物”講解比賽。
20日美中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孫中山之孫孫治強夫婦來館參觀並題寫“民國之門”。
同日與湖北美術學院老藝術家研究室聯合舉辦的《湖北美術學院老藝術家作品展》開展。
8月王興科編輯的《中山艦簡介》由中山艦基金會刊印。
9月01日與武漢青年、毛澤東像章收藏者萬學工聯合舉辦的《毛澤東像章展》開展。
05日與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展》開展。
16日中南地區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理事、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本館首任館長、研究館員陳禎璉因病逝世。
10月18日陳少蓉赴南京參加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聯合舉辦的“全國博物館群教工作‘愛我家鄉文物’講解比賽”,獲優秀獎。
26日與省民眾藝術館聯合承辦的《中日兒童美術日記比賽優秀作品展暨湖北省參賽優秀作品展》開展。
28日省文化廳下文,同意本館實行幹部職工定崗、定位、定責的全員聘任契約制的改革方案。全館中層機構調整為辦公室、研究室、陳列宣教部、藏品收集保管部、經營開發部、保衛科、行政科7個部門。
12月31日舊址主樓屋面維修改造工程竣工。
1993年1月與武昌區文化局聯合舉辦《魚水情深·軍民書畫攝影展》。
2月16日與錢幣收藏者張毅強聯合舉辦的《中國歷代錢幣展》開展。
同月正式成立館職工代表大會。
3月16日館工會組織女職工參加廳系統女職工服裝設計表演賽,獲服裝設計一等獎等4項獎勵。
4月30日與武漢市委宣傳部、市婦聯、市共青團、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聯合舉辦的《歌樂忠魂·世代英華展》開展。
5月04日國家文物局下文,同意本館延伸復原舊址東西配房施工方案。
6月與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辛亥革命研究動態》創刊。
同月編著《辛亥革命人物像傳》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劉昕主編,朱保平、梁華平、余漢濤、蔡漢寧、尹維貞、劉昕等編撰。
8月5日館屬宏祿文化發展公司正式成立。
同月舊址東西配房延伸復原工程竣工。
10月由本館從中國革命博物館引進複製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展覽》赴黃岡地區博物館展出。
12月3日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分會聯合舉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剪紙展覽》開展。
23日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本館引進複製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展覽》在館展出。
27日主樓內電氣線路全面改造工程竣工。
1994年
1994年1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發文,批覆《辛亥革命研究動態》內部刊行。
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來館參觀並題寫“中華第一槍”。
4月7日本館舉行歡迎名譽館長章開沅教授海外講學歸來座談會。
23日館工會換屆選舉第五屆工會。
6月11日與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在本館聯合召開紀念科學補習所成立90周年學術座談會。
1994年10月10日-12日承辦“全國第六屆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誼暨學術討論會”,這屆聯誼會除交流了各紀念地工作外,還嘗試進行了學術討論。1994年10月本館編著的《辛亥革命研究及其它》(論文集)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編輯王興科、朱保平、嚴威,王興科統稿。
1994年年內先後舉辦《小平您好》、《中國古代科技成果展覽》、《珍貴水生生物展覽》等巡展和臨展。
1995年
1995年1月11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鄒禮義任館黨支部副書記,王興科任副館長。童潤智調省地方戲劇院。
1995年4月14日省文化廳機關黨委下文,決定鄒禮義、甘駿、梁華平、雷鳴、王興科任館黨支部支委,鄒禮義任副書記。
1995年8月27日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字、共青團中央製作並頒發的“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在本館掛牌,儀式由共青團湖北省委主持。
1995年10-11月與武昌區委組織部、共青團武昌區委聯合,由天津引進,在本館舉辦《孔繁森同志事跡展》,展出50天,接待觀眾24000人次。
1996年
1996年3月31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甘駿任館長,高利任副館長。
1996年5月8日省文化廳機關黨委下文,同意增補高利任館黨支部支委。
1996年8月14日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30周年和辛亥革命85周年,與省政協文史委聯合在本館舉辦辛亥志士後裔座談會,16位後裔代表出席。
1996年11月9日至10日甘駿、王興科赴廣東肇慶出席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議,二人當選理事,王興科任研究會副秘書長。
1996年11月10日至13日王興科、蔡漢寧、陳紅赴湖南邵陽出席“紀念蔡鍔逝世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6年赴重慶參加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組織的《中國革命之路》大型展覽,承辦“孫中山與辛亥革命”部分。
1996年先後舉辦《文物保護法宣傳展覽》、《三門峽青銅器展覽》、《西雙版納蝴蝶標本展覽》。
1996年承辦鄂州吳兆麟基金會委託的《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總指揮吳兆麟先生生平事跡展覽》。
1997年
1997年11月本館赴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孫中山與武昌首義”展覽,甘駿、王興科、劉昕三人隨展赴台。
1997年底王興科、劉昕、余漢濤等赴湖北大悟徵集民國初年纂修、記述黎元洪家世《黎氏族譜》。
1997年4月為紀念鄧小平逝世,舉辦《鄧小平紀念展覽》。
1997年6月本館被中宣部授予“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稱號,並正式掛牌。
1997年7月為慶祝香港回歸,舉辦《97香港回歸》、《香港百年》展覽。1997年下半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本館實施舊址東西配房加層改造,工期半年,同年底竣工。舊址建築面積增加1200平方米。
1998年
1998年4月按省文化廳批覆的改革方案,館實施全員聘任方案,中層機構減至5個,即辦公室、基礎部、展覽部、保衛科、產業辦,中層幹部由10人減至5人。
1998年8月本館編著“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這也是一座“紅樓”》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王興科主編。王興科、朱保平、劉昕、黃春華執筆編寫。
1998年8月派出以館領導為首的抗洪搶險突擊隊共6人,參加武漢市長江抗洪搶險。
1998年10月為配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紀念活動,舉辦《改革開放二十年成果展覽》在省內巡展。
1999年
1999年春承辦武漢市民政局《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園展覽》,並編著《巍巍九峰山——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園人物傳稿》。
1999年10月舉辦《共和國五十年圖片展》。
2000年
2000年1月3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殷崇俊任館黨支部書記,鄒禮義調任省地方戲劇院。
2000年4月7日省文化廳機關黨委下文,同意增補殷崇俊、黃春華任館黨支部支委。
2000年7月《武昌首義》(畫冊)由武漢出版社出版,本館尹維貞任副主編,劉昕任資料編輯。
2000年12月25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梁華平任館長,甘駿任調研員。
2001年
2001年3月28日與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等單位合辦的《孫中山與武昌首義——辛亥革命90周年紀念展覽》(巡展)在武昌首義廣場舉行首展儀式。該展覽展至同年10月。
2001年4月3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張軍任館黨支部副書記,殷崇俊調省地方戲劇院。
2001年5月武漢旅遊文化叢書之一《辛亥革命首義紅樓》由武漢出版社出版。本館甘駿主編,何廣、陳少蓉、王智敏、鹿勇、王衛華、陳紅、李邱軍、餘歡等參與編寫。
2001年5月25-27日王興科、黃春華、尹維貞赴湖北隨州參加湖北省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學術討論會。
2001年5月28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黃春華任副館長。
200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朱維群來館參觀。
2001年9月全國僑聯授予本館“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匾。
2001年9月20日台灣地區前“監察院院長”王作榮來館參觀並題寫“緬懷先烈,益勵來茲”。
2001年9月24日武漢“光谷”海外顧問李天培來館參觀並題寫“發揚辛亥革命精神,完成和平統一祖國”。
2001年9月28日隆重舉行整修竣工開館儀式。為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此前閉館一年全面整修了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並重新設計布置了《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
2001年9月29日與湖北美術出版社聯合在本館舊址主樓會議廳舉行《辛亥革命大寫真》首發式。
2001年10月1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在湖北省委書記蔣祝平陪同下參觀本館。
2001年10月23日台灣地區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來館參觀並題寫“全體中華民族永遠以孫中山先生推翻專制帝制為榮並繼承其遺志及早完成中國現代化”。
2001年10月本館編纂的《辛亥革命大寫真》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本館名譽館長章開沅主編,王興科執行主編,嚴威、朱保平、余漢濤、劉昕、黃春華、王興科編纂。2001年10月黃春華赴長沙參加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1年11月9日至16日梁華平、高利、尹維貞赴台參加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學術交流聯誼會”。
2001年12月被武漢市公安局評為“2001年度經濟保衛工作先進集體”。
2002年
2002年2月被省安全生產委員會評為“2001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2002年3月6日經本館籌備、由省文物局主持在楚民大廈召開籌建中國辛亥革命博物館方案論證會。
2002年4月21日台灣地區前“行政院院長”李煥來館參觀。
2002年4月29日台灣地區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仲苓來館參觀。
2002年4月舉辦《民間精品瓷器展》。
2002年5月2日台灣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偕夫人參觀本館。
2002年8月經本館申請,並經過對本館軟硬體環境和設施的改進,本館通過國家旅遊局考察評定,“紅樓旅遊區(點)”被確認為國家4A級旅遊區(點),並於2002年8月掛牌。
2002年9月6日省文化廳黨組下文,張軍任館黨支部書記。
2002年9月25日隆重舉行紀念辛亥革命博物館掛牌儀式。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重農揭牌。辛亥革命博物館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本館原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名保留,一館兩名。
2002年9月25日至27日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第15屆聯席會由本館承辦舉行,海內外70餘名代表與會。
2002年9月25日至11月7日舉辦《館藏珍貴文物展》。
2002年經全省文化系統推薦,本館被文化部授予2002年度“全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02年本館編纂,章開沅主編、王興科執行主編的《辛亥革命大寫真》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另該書還獲選湖北省2002年最有影響的10本書。
2002年本館講解員先後參加市、省兩級導遊大賽,王智敏獲“市十佳景點導遊員”稱號,本館同時獲市導遊大賽組織獎。
2003年
2003年初被所在武昌區政府評為“2001-2002年度文明單位”。
2003年初獲省直機關工委頒布的“2001-2002年度模範職工之家”稱號。
2003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陪同下視察本館。
2003年7月館黨支部被省文化廳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3年8月獲省文化廳“做文化人,樹文化人形象”主題教育知識競賽一等獎。
2003年9月21日台灣地區“立法委員”、蔣介石之孫蔣孝嚴來館參觀並題寫“緬懷歷史,放眼未來”。
2003年10月至12月梁華平赴天津南開大學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全國首期省級博物館館長培訓班學習。
2003年12月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全省第四批創建文明行業活動示範點。
2003年12月獲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命名的首批十家“全省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2003年12月獲市公安局“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9.00——17:00
導覽服務
導遊講解,每場限20人以內,30分鐘,收費20元。
免費參觀須知
1.免費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每天9:00—17:00,16:00起停止入館。
2.每天限定入館觀眾為500人次以內,每半小時限定入館35人次。
3.零散觀眾在正門發票處排隊登記領票參觀;團體觀眾須提前一天以上預約(預約電話:027-88875305,預約參觀日期為周二至周五),參觀日在正門發票處排隊領票參觀。參觀門票當日有效。
4.免費開放範圍為博物館院內主樓一樓、東西配樓一樓布置的陳列展覽。
5.本館服務性項目按相關規定收取費用。導遊講解,每場限20人以內,30分鐘,收費20元;工藝品、紀念品銷售,明碼標價;引進臨時展覽,票價另定。
6.參觀者所攜帶的包裹和大件物品在入口處免費暫存。
7.未成年人、高齡人士以及行動不便者,有人陪護方可入館參觀。
8.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醉酒者、攜帶寵物者、攜帶易燃易爆和管制物品者,禁止入館。
9.院內、展室內禁止吸菸、大聲喧譁、跑步跳躍、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展室內禁止閃光燈拍照。
10.院內不設停車場,停車在院外公共停車場。
交通路線
401、402、413旅遊線路;①、④路電車,61、411、503、519、544、556、561、587、590、608、703、715、718、728等33條公交線,閱馬場站下車即到。因為城市公交線路偶有變化,參觀本館上車前敬請關注路牌。
湖北風景錄
湖北出於中國的中部 ,是一個交通要道 從而也具有很好的旅遊資源 有著各種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