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形態特徵
漆樹高可達20米。樹皮幼時灰白色,成年樹皮粗糙,呈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具圓形或心形的大葉痕和突起的
皮孔,頂芽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 7~19枚,卵形或長橢圓形,全緣,葉背沿脈上被平展黃色柔毛。圓錐花序,腋生;花小,單性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黃綠色。果序下垂,核果腎形或橢圓形,外果皮黃色,具光澤,中果皮蠟質,具樹脂道條紋,果核棕色,堅硬。樹皮和葉中具白色乳液,含有漆酚等物質
地理分布
漆樹原產中國,7世紀傳入日本、 朝鮮。1874年後傳入歐美。在中國分布範圍約在北緯21°~42°、東經90°~ 127°之間,以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和甘肅 6個省分布最多,主要集中在秦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和邛崍山一帶,即環繞四川盆地四周的中、低山構成一個近環形的分布中心。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2500米之間,以400~2000米分布最多。品種
漆樹在中國約有40多個品種,其中比較優良的品種有:①陽高小木。樹高約7米,樹冠卵形,樹皮幼時灰白色或灰

主要類型
紅樺雲杉漆樹林:見於城口縣海拔2370m的陰坡。在0.04ha樣地內僅有漆樹4株,林分組成主要為紅樺和雲杉。本類型為漆樹分布上限,漆樹不僅株數少,生長也明顯不良,產漆量亦少。
華山松箭竹漆樹林:見於大巴山海拔22002500m的華山松林內。林分組成以華山松為主,漆樹為天然下種或根櫱萌髮長成的,每公頃有漆樹152300株。楊樹紅樺(或櫟類、柳)-漆樹林:見於大巴山海拔1400~2000m,每公頃有漆樹280~460株。此類漆林,多為丟耕以後,漆樹天然下種而後楊樹、紅樺、櫟類侵入所形成。其組成不定,有以楊樹為主,也有以紅樺或櫟類為主的。本類型是大木漆的主要割漆區。
栲樹青岡香樺漆樹林:見於涼山山地,海拔1500~1800。林分組成:栲樹5,青岡3,香樺1,漆樹1,每公頃有漆樹30~70株;其它伴生樹種有川桂木荷千斤榆等。 漆糧間作的漆樹林:主要見於城口,酉陽等生漆生產縣海拔1800m以下地區的坡耕地和人工幼林,每公頃有漆樹200~150株不等,間種作物為玉米和洋芋(一年一熟)。過去在耕地上種植的大木漆,多為采籽取蠟和油,但現亦開始割漆;小木漆一般多採用漆糧間作或在地邊、房前零星種植。
生物學特性
較喜光、不耐庇蔭,適宜生長於背風向陽而又濕潤的環境;在其生長發育和形成漆液的過程中,常需要較多的水分和較高的熱量。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條件是:年平均氣溫13℃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2.5~5 ℃,極端最低氣溫-10℃,≥10℃積溫4500℃左右,年雨量750~1200毫米,相對濕度70%以上。疏鬆、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適於漆樹的生長。以酸性土或中性土為宜,生長在鈣質土上的割漆早,收益快,但漆的質量不如酸性土上的好。在低洼積水、排水不良的地方易發生根腐病且導致死亡。
栽培技術
中國周代已有漆樹栽培並有徵收漆林稅的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河南已成為著名產漆區。戰國著名思想家

漆樹可用播種和埋根兩種方法育苗。兩者各有其優缺點。種子外皮堅硬附有漆脂,水分很難進入。產區民眾採用“開水燙種,鹼水脫脂,浸泡種殼,溫水催芽”的方法。處理後的種子進行撒播或條播,每畝可出苗6000株左右。埋根育苗一般在立春後進行。選擇健壯母樹,在距樹幹 1米以外、順根延伸方向挖取0.5~1厘米粗的側根,剪成約20厘米長,捆成小捆,埋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催芽。約 1月後,即可放入苗床育苗。從出圃的良種壯苗根部修剪下適量的苗根,較之挖大樹根苗更節約勞力,埋根成活率可提高30%左右。70年代在陝西安康地區和湖北恩施地區推廣採用丁字形芽接法繁殖漆樹苗,操作簡便,工效快、成活率也高。
春季是主要的造林季節,但春季乾旱多風的地區宜在秋季造林。造林密度視立地條件和品種而定,一般樹冠寬闊的品種(如大紅袍)每畝30餘株;冠幅中等的品種(如陽高小木)每畝50餘株;冠幅小的品種(如火罐子)每畝 100株左右。70年代以來進行了飛機播種營造漆林的試驗。漆樹與華山松或油松混播,效果良好。由於漆樹萌芽力很強,當經過若干年采割漆液的大樹樹勢衰退時,可對之進行萌芽更新。
用途
漆樹的主要產品是生漆。它也是用材樹種。邊材灰白色,心材黃綠色,色調鮮艷悅目,年輪明顯。耐腐、耐濕、少見
蟲害。宜作樁木、坑木、電桿和家具用材,也可作細木工製品及高級建築物的室內裝飾。果實的中果皮含有漆脂(俗稱漆蠟),其主要成分飽和脂肪酸是製造肥皂的優良原料。漆仁油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不幹性油,可用作油漆工業原料,也可供食用。葉、花、果實和乾漆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