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尼西亞

美拉尼西亞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其餘為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之名源自希臘語,意為“黑人群島”。

簡介

美拉尼西亞 意為“黑人群島”,分布於180°經線以西, 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由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萬那杜群島(見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群島(見新喀里多尼亞)和斐濟群島(見斐濟)等組成。陸地總面積15.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0萬。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體型稍矮,膚色黝黑,頭髮捲曲。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部分信奉印度教。當地居民通用美拉尼西亞語英語為官方語言,還使用法語印地語。除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斐濟已經獨立,部分島嶼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外,其餘島嶼尚未獨立。島群多為大陸島,各島多山,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屬熱帶海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左右,年降水量2000~3500毫米。森林茂密。經濟以農業、旅遊業和礦產為主,盛產並出口蔗糖椰子咖啡可可以及等,還產白檀木等珍貴木材。

概述

建築

美拉尼西亞人石構建築物很少,普通住宅常常是十分簡易地搭構而成,材料經日曬雨淋,極其容易腐朽。但一些數量可觀的祭祀會所,則比較牢固。樑柱上裝飾著各種雕刻和繪製的諸神像,並刻畫許多裝飾圖案,多用紅、白、黑三種顏色,對比十分強烈,而又豐富協調。雕刻和圖案上下並連一串,十分壯觀,造成一種神秘幽深而恐怖懾人的氣氛。美拉尼西亞特別盛行樹皮織物畫。它看上去像紡織品,實際上卻是樹皮加工而成的。製作需一套特殊的工序,如多次水洗,棒槌敲打,使植物纖維軟化,樹皮變寬,曬乾後再作畫。先刻紋理然後浸染顏色,嵌在樹皮上。常用的有褐、黑、紅三色。

陶器

美拉尼西亞的陶器,質地粗糙,極易損壞,也不適應作精美的圖案裝飾。節日的盛裝十分艷麗、洋洋大觀。它們也大多是用草和羽毛等特別加工,臨時製作而成的。傳統的美拉尼西亞社會充滿了野蠻和英雄氣概。豬首、嗜食人肉和各種酒神祭典儀式是普遍發生的事情。他們不存在世襲首領的制度,每個人的力量由個人決定,也因他的死亡而湮沒。

木雕

在索羅門群島等地,木雕風格十分簡樸,主要的是奉獻給世俗祭祀的物品,諸如獨木舟、有形物和碩大的碗具。一些禮拜用的物品用人像、魚和鳥紋作裝飾,並用珍珠母鑲嵌,構成外觀圖案。在索羅門群島的北部,有一種風格化的祖先雕像,面具很少。中部各島,因製作獨木舟而著名。裝飾板上的形象多染成黑色,並鑲嵌著珍珠母。南部有一些精緻雅觀的碗器,在禮拜活動中盛裝食品。在新麥爾蘭島上,藝術品的製作是一種高度發展的職業性的活動,工藝作坊成批地生產著藝術品,作品包括石雕和塗色燦爛的刻木和纖維製品。職業的藝術家常被雇用來製作有形徽章、面具和瑪朗庚裝飾板。

他們的面具是有名的。複雜的紋章圖案是某特定家族的所有物,適用於某些特定的祭祀場合,如葬禮。徽章的內容反映出神話的主題,當地人很容易辨別出其中的含義,但外地人則不易知曉。圖案中有蛇、鳥和一個圓圈。鳥同捕鯊有關;蛇則是辛波普氏族的蛇圖騰;這圓圈代表著曙光,它們共同隱喻著一個曾眾所周知的神話故事。雖然一些特定的圖案的組合受到傳統的規定,然而具有個性的藝術家,仍可以任意組合相配的主題,打破呆板的方式,儘可能表現出更大的自由。

陳設品

在新不列顛和新赫布里底群島上,祭祀演戲的陳設品是用樹蕨類和泥土覆蓋著的棕櫚葉材料製作而成的。新不列顛島以用植物纖維製作的面具和其他形狀的樹皮織物面具而引為自豪。新赫布里底群島有一種藝術性較強的特殊風格,內容和形式的範圍都很廣泛。其中有大木鼓、神像柱雕刻、獨木舟的裝飾板和安有植物纖維假髮的樹皮面具。還有用粘土和其他相關材料抹在椰子殼上塑成的頭像。刻在羊齒類植物樹幹上的大型雕像,為大洋洲藝術的精品。

世界分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