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4/567/nBnauM3XxQzNyATN4IzNwk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yc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許多疾病或病理狀態均可引起DIC,如感染性疾病、腫瘤外傷溶血、休克、缺氧、酸中毒等,誘發本綜合徵的常見疾病,據北京、上海、武漢及福建4組250例DIC的統計,感染性疾病占44.6%,急性白血病為13.8%,產科意外13.4%,肝病7.7%,手術和創傷7.4%,惡性腫瘤6.9%,其他6.2%。
宮內新生兒感染,新生兒敗血症、嚴重肺炎、重症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胎盤早剝新生兒、急性血管內溶血新生兒暴發性紫癜重症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壞死性肝炎術後併發症、腦組織損傷、不可逆休克等均可引起本病,常是疾病晚期表現。
病因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7/f07/nBnauM3X3UzM4IjN5QDMzg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0A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免疫力低下易患重症感染。
2.凝血因子下降各種凝血因子生理性下降,如纖維蛋白原和Ⅶ因子不能通過胎盤;由於肝臟合成功能不成熟,維生素K依賴因子普遍水平偏低尤以凝血酶原為明顯。
3.反應性低下,調節功能差易出現低體溫、呼吸及循環衰竭缺氧、酸中毒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清除能力低。
4.血液黏稠,呈高凝狀態血液黏稠,呈高凝狀態,纖溶活動較強。
5.某些產科因素的影響
(1)感染:嚴重感染是導致新生兒DIC的主要原因。
(2)缺氧:缺氧導致酸中毒、血黏度增高。
(3)寒冷損傷:由於寒冷及皮下脂肪變硬微循環灌流不足,毛細血管損傷。
(4)溶血:由於紅細胞破壞,釋放大量磷脂類凝血活酶物質,促發DIC。
(5)其他:早產兒因易發生各種疾病及凝血機制不完善,DIC發生率較高。
某些產科因素,如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嚴重妊娠高血壓等由於胎盤損傷釋放組織凝血活酶進入胎兒循環,促發DIC。
發病機制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9/191/nBnauM3XwUDM1YDM3UDMzg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1A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DIC是許多疾病並發的一種病理過程,DIC的發生、實質上是凝血系統及纖溶系統發生病理性激活。
1)凝血系統被激活致病因素如內毒素、抗原抗體複合物等可使廣泛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血小板膜缺損,血小板因子(PF3)及TXA2被釋放,血液與暴露的血管壁膠原組織接觸,Ⅻ因子立即被激活並經“瀑布”式系列反應形成血液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血液(內凝)系統。致病因素如缺氧、酸中毒產科因素等使組織或血管壁損傷,釋出組織凝血活酶,經一系列激活過程最後形成組織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組織(外凝)系統。活性凝血活酶的形成,加速了凝血酶的形成,使纖維蛋白原分解為纖維蛋白單體凝血酶又能激活Ⅻ因子,使纖維蛋白單體合成纖維蛋白凝塊,完成血管內凝血。此外致病因素尚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激活凝血系統,一是血小板及(或)紅細胞大量破壞,釋放出凝血物質加速凝血過程;二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障礙(如嚴重肝臟疾患),不能清除血液中過多的促凝血物質,均可導致DIC的發生。
2)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簡稱纖溶系統)被激活在凝血系統被激活過程中,纖溶系統同時被激活,主要有以下4種途徑:
(1)形成的凝血酶直接激活纖溶酶原成為纖溶酶,使纖維蛋白溶解。
(2)被激活的Ⅻ因子使血管舒緩素原轉變為血管舒緩素,後者可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
(3)某些臟器如肺脾、腎、子宮等含有纖溶酶原激活物DIC時,這些器官常受累纖溶酶原激活物釋入血循環,使纖溶酶原變為纖溶酶。
(4)缺氧、酸中毒、失血、創傷、手術等均能激活纖溶活動。
纖溶酶形成後,作用於纖維蛋白及纖維蛋白原,使之分解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FDP有很強的抗凝作用,加重了出血。
症狀
1)出血 因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血小板減少及繼發纖溶亢進,發生出血。常見皮膚瘀點、瘀斑臍部滲血穿刺點滲血,嚴重者出現消化道、泌尿道、肺出血等全身廣泛出血。
2)休克 由於微循環廣泛血栓形成,通路受阻,發生循環障礙,出現休克。
3)栓塞 由於微循環廣泛血栓形成,受累臟器發生缺氧缺血損傷,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
4)溶血 因紅細胞變形受損發生微血管病性溶血出現血紅蛋白尿、黃疸、發熱。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a/72b/nBnauM3X2YjN1gDO5EzNwk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xc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病史 觀察原發病的發展變化,觀察出血傾向的變化。
2)DIC的主要指標 監測D-二聚體、血小板、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3P試驗等項目的動態變化。
3)原發疾病 存在易引起DIC的有關疾病
4)出血傾向 臨床多發性出血傾向。
5)微循環衰竭或休克 不易用原發疾病解釋的微循環衰竭或休克。
6)多發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狀和體徵 如皮膚、皮下黏膜栓塞壞死及早期出現的腎、腦、肺等臟器功能不全。
7)血小板下降 血小板<l00×109/L(10萬/mm3),嚴重時少於50×109/L(5萬/mm3),或呈進行性減低(肝病時血小板<50×109/L)。
8)纖維蛋白原 纖維蛋白原<1.5g/L或進行性減少或高於4g/L(肝病時<1g/L)。
9)3P試驗 3P試驗陽性或FDP 0.2g/L(肝病時0.6g/L)
10)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或呈動態性變化;或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或延長>10s。
11)優球蛋白溶解時間 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70min或纖溶酶原減少
12)其他 Ⅷ∶C減少,VWF∶Ag增高,Ⅷ∶C/VW∶Ag降低。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血漿B-血小板球蛋白(B-TG)或血栓氧丙烷A2(TX A2)增高;血漿纖維蛋白肽A(FPA)增高或纖維蛋白轉換率增速;血栓試驗陽性。
1987年首屆中華血液學會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對DIC的診斷標準(修正案)如下:
①存在易於引起DIC的基礎疾病。
②有下列2項以上臨床表現:
A.多發性出血性傾向。
B.不易以原發病解釋的微循環衰竭或休克。
C.多發性微血管的症狀和體徵、如皮膚、皮下黏膜栓塞、壞死及早期出現的腎、膽、肝等臟器功能不全。
D.抗凝治療有效。
③實驗室檢查有以下3項以上異常:
A.血小板低於100×109/L(10萬/mm3)或呈進行性下降[肝病DIC低於50×109/L(5萬/mm3)。
B.纖維蛋白原低於1.5g/L或進行性下降,或高於4.0g/L(肝病DIC低於1.0g/L)。
C.3P試驗陽性或FDP高於20mg/L(肝病DIC高於60mg/L)
D.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性變化,或APTT縮短或延長10s以上。
E.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或纖溶酶原減低。
F.疑難,特殊應有下列1項以上實驗異常: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vwF∶Ag比值降低;AT-Ⅲ含量及活性減低,血漿B-TG或TXB2升高,血漿纖維蛋白肽A(FPA)升高或纖維蛋白原轉換率增速,血栓試驗陽性。
診斷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8/53c/nBnauM3X3UjMwMTNzUDMzg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1A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嚴重肝病 嚴重肝病時常有出、凝血檢查異常,因有多發性出血、黃疸、意識障礙、腎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易與DIC混淆。應結合臨床分析,肝病無血栓表現、3P試驗陰性、FDP和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正常肝素治療無效果等。
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本病是在毛細血管廣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腎臟及神經系統損害,極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徵性透明血栓血栓中無紅、白細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時間及纖維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時亦可異常,病理活檢可以確診健康搜尋。
4)其他 此外,血友病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等亦應排除原發性纖溶亢進極罕見,鏈激酶和尿激酶治療是典型實例。本病和DIC極難鑑別,因為兩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時誘發,兩者均有纖溶特點如出血、FDP升高
兩者區別主要是纖溶部位,DIC繼發纖溶是對血栓形成生理性反應,典型部位局限於微循環;原發纖溶是在大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致活因子。
檢查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7/480/nBnauM3X1MTOyEDNzcDMzg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3A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血常規
(1)血片檢查:可見紅細胞呈盔形、三角形、扭曲形及紅細胞碎片。網織紅細胞增多。
(2)血小板計數:約93%出現血小板減少,呈進行性下降少於100×109/L(10萬/mm3),嚴重時少於50×109/L(5萬/mm3),常較早出現。周圍血可見較多新生的、體積較大的血小板。血小板≤30×109/L時,有顱內出血的可能。
2凝血檢查
(1)凝血時間(試管法):正常為7~12分,在DIC高凝期縮短(≤6分),但高凝期歷時很短,進入消耗性低凝期則明顯延長。
(2)凝血酶原時間(PT):DIC時90%可延長。新生兒PT正常值與日齡有關,有人認為生後4天內為12~20s(平均16s)。DIC診斷標準:日齡4天以內者≥20s,日齡在5天以上者≥15s。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國內正常新生兒臍血測定結果基本與年長兒相仿(37~45s)。一般認為>45s可作為DIC診斷標準
(4)纖維蛋白原測定:新生兒正常值為1.17~2.25g/L(117~225mg/dl)年長兒為2~2.5g/L (200~250mg/dl),纖維蛋白原<160mg,有參考價值[用半定量測定法,小於1∶32相當於小於1.6 g/L (160mg/dl)],小於1.17g/L(117mg/dl)為診斷標準。DIC時纖維蛋白原極度低下則提示預後不良。
3纖溶檢查
(1)血漿凝血酶時間(TT):新生兒正常值為19~44s(年長兒16.3s)FDP有抗凝血酶作用,纖溶亢進時FDP增多,使TT延長比對照組超過3s便有診斷意義但要注意,纖維蛋白原極度減少時亦可引起TT延長。
(2)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3P試驗):DIC時,因繼發性纖溶亢進,FDP與纖維蛋白單體形成的複合物增多,本實驗為陽性要注意的是約65%嬰兒出生後24h內纖溶活力增加,可有FDP,但24h以後如果3P試驗仍陽性則有病理意義另外在DIC晚期,由於凝血因子被消耗及FDP的抗凝血酶作用,或因FDP已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清除,3P試驗可轉為陰性。故3P試驗陰性不能排除D1C。
(3)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是反映纖溶活力的一項指標,DIC時由於繼發性纖溶亢進,纖溶酶活性增強故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正常新生兒生後3~7天內生理性纖溶活力增加,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為84min,後轉為正常,為≥120minDIC時常<90min。本試驗不十分敏感,一般不做此試驗
此外,近年來也用幾項新的實驗指標,如抗凝血酶Ⅱ(AT-Ⅱ)、Ⅶ及Ⅴ因子、血小板B-血栓球蛋白(B-TG)等。
綜合上述各項實驗室檢查,可分為兩類:
① DIC篩選試驗:血小板減少;PT延長;KPTT延長;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
②有助於DIC確診的試驗:FDP增多;Ⅶ及Ⅴ因子減少,凝血酶時間延長(不為魚精蛋白糾正)
其它輔助檢查:
根據原發病因和病情選擇B超、CT、X線等各種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和鑑別診斷並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
治療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img/4/f10/nBnauM3X4QTMxEDM0QzNwkDOyITMxMjN0EzMwADMwAzMxAzL0c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改善微循環和糾正電解質紊亂
(1)低分子右鏇糖酐:多用低分子右鏇糖酐擴充血容量修復破損的血管內皮,改善微循環10~15ml/kg靜滴,2~3次/d,但在DIC晚期心功能不良時慎用。
(2)及時糾正酸中毒:對重危患兒出現的酸中毒應及時予以糾正
3抗凝療法
(1)肝素:肝素首選最佳使用期為早期高凝狀態,在纖溶亢進期應與抗纖溶劑及補充凝血因子合用。推薦量為0.25~0.5mg/kg,溶於10%葡萄糖液10~15ml 於1h內靜脈滴入必要時每4~6小時重複1次。有效者漸減量。如用肝素後出血加重則停用,並用等量硫酸魚精蛋白中和。
小劑量肝素法:0.05~0.5mg/kg。
法安明 (達肝素鈉)半衰期長200U/kg皮下注射1次/d,或100U/kg,2次/d早期使用小劑量肝素,20U/kg皮下注射,2~3次/d。
監測凝血時間,維持20~30min(試管法)。
(2)ATⅢ:加強肝素的作用,30U/(kg·d),靜脈滴注
(3)抗血小板凝聚藥:常用雙嘧達莫(潘生丁),每次5~10mg/kg,1~2次/d。
4纖溶抑制劑 高凝期和消耗低凝期忌用繼發纖溶亢進是嚴重出血主要原因時,與肝素合用,常用氨基己酸及抑肽酶。
5補充療法 在DIC得到控制、肝素化後進行,以免促進凝血、加重DIC主要補充被消耗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新鮮血(6h內)血漿血小板。
預防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許多疾病的晚期表現,一旦發生DIC則治療效果差,病死率高。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病理過程和臨床出血綜合徵。在兒科涉及到各個系統疾病,最常見是嚴重感染,包括細菌、病毒感染其次是休克、缺氧、溶血、細胞及組織損傷等均可引起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去除病因是阻止DIC發生的預防的關鍵。小兒如患重症肺炎、敗血症、急性溶血、新生兒重度窒息等,應及早控制病情的發展,以免病情加重產生DIC。
兒科疾病
兒科病就是兒童易患疾病的統稱。比如腸胃疾病,營養不良,呼吸疾病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