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

皮下脂肪

皮下脂肪是貯存於皮下的脂肪組織,在真皮層以下,筋膜層以上。與貯存於腹腔的內臟脂肪組織和存在於骨髓的黃色脂肪組織對應,共同組成人體的脂肪組織。皮脂就是貯存於皮下的脂肪組織,人體的脂肪大約有2/3貯存在皮下組織。通過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斷人體的肥瘦情況,而且還可以用所測的皮脂厚度推測全身脂肪的數量,評價人身組成的比例。

基本信息

參考標準

測定皮下脂肪通常採用皮脂厚度計來測量,測定部位選擇:
皮下脂肪瘤皮下脂肪瘤

(1)上臂部——左上臂肩峰至橈骨頭連線之中點,即 肱三頭肌肌腹部位;
(2)背部——左肩胛角下方;
(3)腹部——右腹部臍旁1厘米。
此外,有時還要測量頸部、 胸部、大腿前後側和小腿腓腸肌部位。應當指出,用皮脂計所測的皮下脂肪厚度是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雙倍的和。
皮下脂肪厚度有沒有標準呢?現在我國主要引用 日本厚生省國民 營養調查資料對日本兒童和 成人肥瘦程度的評定標準作為參考。
我國 性成人的肱三頭肌皮膚皺壁厚度大於10.4mm,女性大於17.5mm屬於肥胖。
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膚皺壁厚度為5~15mm,大於15mm為 肥胖,小於5mm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膚皺壁厚度為12~20mm,大於20mm為肥胖,小於12mm為消瘦,尤其對40歲以上婦女測量此部位更有意義。
正常成人肩胛皮膚皺壁厚度的平均值為12.4 mm,超過14mm就可診斷為肥胖。
當沒有卡尺時,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膚皺壁,再用尺子測量皺壁上下緣的厚度。數據雖不精確,卻也可了解大概情況。

主要作用

皮下脂肪主要的作用有 絕熱 和 貯存 。皮下脂肪是人體儲存‘餘糧’的主要場所。在冬眠的哺乳動物中,皮下脂肪幾乎提供過冬的全部能量;長途遷徙的 鳥類也由皮下脂肪提供大部分能量供應。
因為人類身體缺少 毛髮,所以脂肪的保暖作用對早期人類相當重要。有說法寒冷刺激 脂肪組織的生成,在 寒冷地區長期生活發展的 人種皮下脂肪也更易堆積。
此外女性的皮下脂肪普遍多於男性,並且在分布上有所差異。雌性 荷爾蒙會促進皮下脂肪的發育,其功能包括供能,促進發育和性選擇。
皮下脂肪所以引人關注,因為它的堆積會造成肥胖,影響身材。肥胖在某些西方已開發國家中占總人口三成以上,在我國也有增加的趨勢,需要警惕。
和其他特性一樣,皮下脂肪的厚度與基因有關,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關於肥胖基因的研究是生物學的熱門前沿,儘管只是冰山一隅,也給我們揭示出一些科學規律。在食物過足的情況下,確實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長胖。已經識別出的基因包括FTO,NPC1等等。(注意,這是一個未知大於已知的領域,其原因可能隨時都在被添加或改寫。)
人體的脂肪細胞數目相對穩定,因為脂肪細胞在一般情況下只增大體積,不顯著增加數目。但當體積增大到四倍左右的時候,脂肪細胞就會靠增加數目來增加脂肪總量了。所以減肥總是困難,最好的辦法是小心不要長胖。主要分類皮下脂肪 皮脂就是貯存於皮下的脂肪組織,人體的脂肪大約有2/3貯存在 皮下組織。通過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斷人體的肥瘦情況,而且還可以用所測的皮脂厚度推測全身脂肪的數量,評價人身組成的比例。

測量部位

測定皮下脂肪通常採用皮脂厚度計來測量,測定部位選擇:
(1)上臂部——左上臂肩峰至橈骨頭連線之中點,即肱三頭肌肌腹部位;
(2)背部——左肩胛角下方;
(3)腹部——右腹部臍旁1厘米。
此外,有時還要測量頸部、胸部、大腿前後側和小腿腓腸肌部位。應當指出,用皮脂計所測的皮下脂肪厚度是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雙倍的和。

厚度標準

皮下脂肪厚度有沒有標準呢?現在我國主要引用日本厚生省國民營養調查資料對日本兒童和成人肥瘦程度的評定標準作為參考。
我國男性成人的肱三頭肌皮膚皺壁厚度大於10.4mm,女性大於17.5mm屬於肥胖。
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膚皺壁厚度為5~15mm,大於15mm為肥胖,小於5mm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膚皺壁厚度為12~20mm,大於20mm為肥胖,小於12mm為消瘦,尤其對40歲以上婦女測量此部位更有意義。
正常成人肩胛皮膚皺壁厚度的平均值為12.4mm,超過14mm就可診斷為肥胖。
當沒有卡尺時,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膚皺壁,再用尺子測量皺壁上下緣的厚度。數據雖不精確,卻也可了解大概情況。

皮下脂肪與散熱

動物的皮下脂肪影響動物體表的散熱嗎?
皮下脂肪主要分為兩種脂肪 細胞,白色脂肪細胞( 單泡脂肪細胞)和褐色脂肪細胞( 多泡脂肪細胞)。
典型的白色脂肪細胞中含有一滴大大的,由膜包裹的油滴,細胞質含量非常少, 細胞核擠在一邊,呈扁平型。
褐色脂肪細胞含有許多小的油滴分散在細胞質內,細胞核呈圓形,因含有大量線粒體而呈現棕色。棕色脂肪細胞主要功能是大量產熱,在嬰兒期大量存在,保證嬰兒的供暖(所以嬰兒其實並不怎么怕冷,同樣條件下兒童比成人抗凍的多),成年過程中慢慢退化,變成類似白色脂肪細胞的組織。(成年冬眠動物中含量很大)。新近研究顯示成年人也有褐色脂肪細胞,主要存在於頸部等裸露在外的地方。顯微鏡下寒冷處理使其更加可見。
兩種細胞的來源不同,研究顯示棕色脂肪細胞和 骨骼肌細胞由同一幹細胞發育而來,其成熟細胞上也帶有相同的標記分子(Myf5),而白色脂肪細胞不帶有。在轉錄因子PRDM16存在的情況下,骨骼肌細胞可以轉為褐色脂肪細胞,缺少轉錄因子PRDM16的情況下褐色脂肪細胞可轉為骨骼肌細胞。說明褐色脂肪細胞更加類似於骨骼肌細胞。或許只有白色脂肪細胞才是人體真正用來貯存脂肪的細胞,而褐色脂肪細胞更加類似於利用能量的功能性細胞, 肌肉細胞利用糖和脂肪產生能量運動,棕色脂肪細胞利用脂肪產生能量放熱。
對棕色脂肪細胞的研究這或許為治療肥胖多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法,也是近年研究的熱門。

其它研究

皮下脂肪組織是哺乳動物共有的特點,特別是 海洋哺乳動物通常擁有厚厚的皮下脂肪組織,但是其組成結構與人類的不同。

人類水生說

一個廣為流傳的謬誤是,人類水生說的‘證據’之一是人類像海洋哺乳動物一樣擁有厚厚的脂肪組織,而其他靈長類所沒有(事實上有)。
海生起源假說(AAT,aquatic ape theory)最早見於1942年,從六十年代起廣為流傳。一個名為Elaine Morgan的人是它的主要推動者,花了四十多年研究這一理論,著有The Aquatic Ape一書。這一理論有很多支持者,也有許多批評反對。至少在皮下脂肪這一點上,這一假說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類的皮下脂肪無論是分子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還是形態分布上和其他靈長類幾乎一模一樣,和家畜也比和海洋動物更加相像。海洋動物的脂肪分布也不具有人類一樣明顯的 雌雄異形,其功能除保暖外更多是維持流線型,利於游泳的的外形。
唯一可能的解釋是,說其他靈長類不具有厚脂肪層的,是因為當年作者沒有見過動物園裡因為只吃不運動,養的和人類一樣得了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的胖黑猩猩。

質疑

水生起源說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假設,但至少不是這一條。人類,特別是白種人的脂肪,更可能是因為寒冷和飲食習慣造成的。
原文誤解了“真皮層脂肪”與“筋膜層脂肪”,這兩種脂肪合稱“皮下脂肪”。
現代科學家為了反擊“水生學說”,將“皮下脂肪”這個概念錯誤引導。人類是否起源於水生,暫時不清楚,但人類確實擁有特異於靈長類的“真皮層脂肪”。某些學者為了反擊“水生學說”,將“筋膜層脂肪”與“真皮層脂肪”混淆進去,決意混為一談。事實上人類也擁有廣泛的 陸生特徵,我們現在正是生活在陸地上。在真皮層以下,筋膜層之上,人類擁有大量的“筋膜層脂肪”,人體脂肪大概有三分二貯存於此。但該類脂肪呈現固態,而“真皮層脂肪”則以近似於液態的存在,在真皮層內相成一道周密的保護,部分女性在游泳時,皮膚會出現“滲壓”,“真皮層脂肪”會滲出體表,形成一層“凝脂”。包括所有女性在內,雖然該特性表達得不太明顯,但只要經過浸浴,即使不用任何的洗滌用品,皮膚也會呈現光澤與滑膩。
在所有的靈長類當中,均找不到人類的這一層“真皮層脂肪”。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這樣的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