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制

二王制

二王制:即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個君主的政治制度,以希臘城邦之一的斯巴達為代表。此外,在許多國家都曾經實行過名義上是一王、實際上是二王的君主制度。例如:中國許多朝代皇帝年幼或者外出的時候,相繼出現過太上皇主政、皇太后垂簾聽政、後宮干政、太子監國、攝政王、輔政大臣、太監把權等現象,這實際上都屬於二王甚至是多王制;歐洲有一些國家,則有一些是國王、女王或者王后夫婦共同執政,也屬於典型的二王制。

斯巴達

斯巴達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城邦國家之一,在所有希臘城邦國家中領土最廣大。斯巴達實行非常獨特的政治制度,即由來自兩個王室的國王同時統治,兩支王室的繼承互不干擾。兩個王室分別是亞基亞德世系和歐里龐提德世系。

斯巴達人實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只有在打仗時才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力,一個國王充任統帥,一個國王留守國內。平時,一切重大問題都由30個人組成的“長老會議”決定。有5個執政官協助國王處理政務。一切有關城邦的重大事務,均由長老會議作出決定。然而,名義上還要由公民大會通過,方可有效 。

斯巴達國家的政體屬貴族共和政體。城邦的主要政治機構包括:①國王2人,分別由兩個王室世襲。主要權力在宗教和軍事方面,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家庭法案件,戰時一個國王領兵出戰,另一個居守。由於兩個國王擁有平等的權力,往往互相牽制,使王權受到限制。②長老會議。兩個國王是當然成員,另有成員28人。長老任職終身,出缺時從年逾60的公民中□選補足。長老會議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案,主持刑事審判,並處理國家行政事務。③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全體斯巴達男性公民組成。公民可以在大會上參加議案的表決和官員的選舉,但不能提出議案。公民大會表決的方式,一般以與會者呼聲的高低為準,因此未必能真正表達公民意願。④監察官 5人。每年改選一次,原則上每個斯巴達公民均有被選舉權。據說,監察官原是國王手下助理司法事務的官員。約在征服美塞尼亞之後,他們的權力逐漸增大,不僅可以監督斯巴達城邦的一切官員,而且後來竟然有權審判以至處死國王。每次國王出征都有兩名監察官隨行,實地監督。

埃及托勒密王朝

所有的托勒密王朝男性統治者都稱作托勒密,而公主或女王多被命名為克麗奧佩脫拉、貝勒尼基和阿爾西諾伊,是因為托勒密王朝採用埃及法老們姊妹通婚的傳統,並且跟他們的王族配偶一同統治埃及,這結果讓托勒密王室上產生錯綜複雜的亂倫關係,使後期托勒密成員更加衰弱愚昧。在王朝女王中,僅有貝勒尼基三世、貝勒尼基四世是單獨統治埃及的,而克麗奧佩脫拉五世雖然有共同執政者,卻是跟女性的貝勒尼基四世共治。克麗奧佩脫拉七世雖然在名義上接連跟托勒密十三世、托勒密十四世、托勒密十五世共治,但實際政權單獨掌握在自己手中 。

蘇毗

蘇毗是藏族歷史上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 。

《新唐書》說蘇毗是“西羌種”。可知蘇毗原屬羌系民族。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認為,蘇毗是一個藏種的國家,蘇毗系羌系民族的名稱,而“孫波”則是吐蕃的名稱。此論已為學界公認。

蘇毗的原始居地在今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南木林縣一帶。也即襄曲流域。因此藏文史籍又稱襄曲為蘇毗河。蘇毗“在蔥嶺之南”,可知蘇毗原居於青藏高原西部及西北部。之後逐漸東擴,一直抵達拉薩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部一帶,我們課題組在丁青寺背後的山頂上發現許多傳說是古代孫波居住的建築遺蹟(見照片)。

《隋書》記載,蘇毗“人有萬家”,可見隋朝時期蘇毗已是有戶逾萬的大國,兼之地域廣闊,更是雄長一方。由於蘇毗國內實行女王與小女王的共同執政,逐漸出現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

當時,蘇毗女王達甲吾居於輾噶爾舊堡,而小女王墀蚌蘇則居於悉補爾瓦之宇那(今拉薩北)。達甲吾顢頇昏庸,驕縱暴戾,大臣念·幾松上言勸諫,反為達甲吾所逐。念·幾松乃暗中策劃,殺死達甲吾,投奔墀蚌蘇。

墀蚌蘇大喜,重賜念·幾松。念·幾松之妻恣意妄為,殘酷虐待奴戶,激起民怨,而墀蚌蘇亦非明君。在這種條件下,一些大臣暗中聯繫駐紮於秦瓦達孜宮的吐蕃達日年塞贊普,圖謀顛覆。

達日年塞之子南日倫贊繼位後,便與蘇毗眾舊臣起誓結盟,裡應外合,一舉占據蘇毗王宮,處死了昏庸的女王墀蚌蘇,王子“芒波傑孫波逃遁突厥”。蘇毗歸屬於吐蕃。

朝鮮

朝鮮 王氏高麗時期為武人政權,李氏朝鮮時期為後宮亂政。

武人政權

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發動政變,政變軍人大殺貴族文官,流放毅宗和太子,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史稱“庚寅之亂”。鄭仲夫通過“都房”控制高麗君主,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1179年,高麗年輕的將軍慶大升奪得大權。他本想整治腐敗,恢復高麗君主的權力,但卻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義旼奪得大權。李義旼腐敗而殘暴,1197年被相對傳統派的崔忠獻暗殺。兩亂以後,武臣當權,但武臣間內斗不斷,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崔忠獻奪得大權後,將明宗退位,選神宗為王。在之後的61年,高麗便由崔氏政權統治,高麗君主只是一個傀儡而已。1204年,神宗病故後。崔忠獻又連續更換了兩任高麗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聽話的高宗。在崔忠獻之後,崔氏政權先後由其後裔掌權。崔忠獻至其曾孫崔瑀四代挾王掌政,至1258年,崔瑀被殺,權力方回國王 。

後宮專政

由於朝鮮是中國明清兩朝的附屬(接受中國冊封)國,所以在1896年終止冊封關係之前,其國王不能稱皇帝而只能稱大王。其配偶只能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王世子,皇太后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后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貴人、昭儀、淑儀、昭容、淑容、昭媛、淑媛這些等級。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睿宗、成宗、明宗、純祖、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或大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敬嬪朴氏、文定王后、肅宗時的張禧嬪、高宗時的閔妃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

日本

日本封建時代的君主制,幾乎就是二王制的歷史,一共經歷了攝關政治、院政時代、幕府政治三個不同形式的二王制。

攝關政治

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體制。具體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實行寡頭貴族統治的政治體制。“攝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幼時,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稱攝政。天皇年長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輔助天皇總攬政事。類似於我國漢代的外戚干政。後被院政取代。所謂“攝關政治”,是代替年幼天皇或女帝執政的官職,簡稱“攝政”。通常由聖德太子這類皇族任職,八五八年藤原良房(八○四~八七二)成為清和天皇監護人,正是皇族以外的第一代實質“攝政”。正式年代是八六六年。這也是藤原一族欣欣向榮的起點。而畫下起跑線的人,是良房的父親藤原冬嗣。冬嗣於八二六年過世時,女兒已是太子妃,次男良房則娶了嵯峨上皇的皇女源潔姬。源潔姬雖賜姓源氏降為臣籍,但至今為止從未有皇女嫁給臣下的例子,源潔姬算是第一例 。

八三三年,良房的妹夫仁明天皇即位。八四二年,朝廷內所有良房的政敵均因謀反罪名而遭流放,當然這裡頭必定有陰謀。接著,良房讓女兒明子入宮成為太子妃,也是日後的文德天皇皇后。八五八年,良房的外孫清和天皇即位,年僅九歲,這一年,正是實質的“攝關政治”元年。

而攝政全盛時代,是藤原道長(九六六~一○二七)及其長男賴通兩代。道長本是攝政家四男,因長男、次男相繼過世,三男又是同父異母兄弟,競爭對手只有侄子伊周一人。這時,道長的姐姐是一條天皇的母親,而伊周的妹妹定子(清少納言所著《枕草子》主角)是一條天皇皇后。即使身份是天皇,終究是男人,對男人來說,母親與老婆,哪個重要?結果道長獲得“內覽”右大臣職位。“內覽”是太政官向天皇提出公文時,可以於事前閱覽公文的職位,日後由攝政、關白(天皇成人後,輔助天皇執政的職位)執行。

道長有四個女兒,長女彰子是一條天皇皇后(道長強硬立了兩位皇后。《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正是彰子的女官),次女妍子是三條天皇皇后,三女威子是後一條天皇皇后,四女嬉子是後朱雀天皇皇后。而彰子也是後一條、後朱雀天皇的母親。換句話說,當時的貴族階級,為了掌握政權,不惜近親聯婚,阿姨嫁給外甥,似乎也不成問題。道長讓威子當上皇后時,在晚宴吟誦了一首和歌:

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

無奈好景不常,賴通沒有女兒,賴通弟弟的女兒也沒生下皇子,直至一○六八年,第七十一代後三條天皇即位時,因天皇跟藤原家沒有外戚關係,遂廢掉攝政,實施親政,藤原家才漸趨沒落。

院政時代

院政是指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末期由太上天皇(皈依佛門後稱法皇)親掌國政的政治制度。始於1086年11月,是時,白河天皇為抵制外戚藤原氏,讓位於年僅8歲的堀河天皇而成為太上天皇,在居處建立院廳,任命別當、判官代、主典代、藏人等院廳官吏,及設定保衛太上天皇和院廳的北面武士。國政大權悉歸院廳。因院廳擁有攝政、關白(見攝關政治)以上的權威,受到為藤原氏壓抑的貴族的支持。自1086年院廳建立至1192年(一說1185) 鎌倉幕府建立的百餘年間,史稱院政時代 。

院政時代,其間又可以分為3個時期:

自白河太上天皇建院廳至1156年保元之亂為前期,以太上天皇為核心、中級官吏(國司)為主體的院廳官僚集團,同藤原氏外戚集團相鬥爭,力圖抑制攝關政治,伸張皇室權威;

自1156年至1179年武士平清盛幽禁後白河太上天皇為中期,院廳在同藤原氏鬥爭中,主要依賴平氏武士集團,平氏武士集團乘機把勢力伸入中央,進而排斥院廳,抑制藤原氏,控制政權;

1179年至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為後期,源、平兩大武士集團間的爭霸日趨激烈,院廳隨著兩大武士集團的力量消長,不斷地改變依靠力量,權勢漸衰,至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院政時代宣告結束。

此後,院政雖仍斷續出現,但已無實權。

幕府政治

日本幕府政治 日本幕府政治

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檔案的地方。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有人認為“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鎌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為“幕府”。 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幕府政治 (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即為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

自鎌倉幕府以來,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共68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