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

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東臨清唐元村的一個官宦家庭。張自忠6歲入私塾就讀,3年後,父親張樹桂前往江蘇贛榆就任巡檢,把張自忠也帶了去。1905年,張樹桂因政績不錯,署理贛榆知縣,官晉五品。此時張自忠14歲,已長成一個英姿勃發且充滿正義感的少年。張樹桂見兒子長大了,又生性剛烈,就把他送回了臨清老家。張自忠回臨清不久,就從贛榆傳來噩耗:父親因病卒於任上。

張自忠相片和雕像 張自忠相片和雕像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自忠父親張樹桂病逝,其母親馮夫人成為一家之主。舉家遷至臨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臨清縣咨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結了婚。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國小堂。強調忠、孝、仁、義的傳統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釋,關雲長、岳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對他影響頗深。

宣統二年(1910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國小堂畢業。

軍閥混戰

1936年,張自忠在天津 1936年,張自忠在天津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冬,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運動。

1916年9月,同鄉好友車震偕張自忠到了廊坊,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馮聽了老友的介紹,又將張自忠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長得高大英武,且頗有“沉毅之氣”,便很滿意地收下了他。投奔馮玉祥之初,張自忠被委為中尉差遣。不久,張自忠由見習官升任排長,所在連連長就是後來頗有名氣的“倒戈將軍”石友三。

1918年9月馮玉祥在常德設立了軍官教導團,以炮兵團團長鹿鍾麟任團長。張自忠奉派進入教導團軍官隊深造。主要學習戰術、率兵術、地形、兵器、兵史、築城、簡易測繪及典、范、令等。

1924年春,張自忠被馮玉祥任命為學兵團團長。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古北口進擊開魯,但馮玉祥暗中班師回京,與駐防北京的孫岳部裡應外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並將溥儀皇帝驅逐出宮。在此過程中,張自忠部受命由古北口直趨長辛店,截擊吳佩孚的交通兵團,迫其繳械投降。不久,張自忠奉命移駐豐臺。張自忠率部到達豐臺,驅逐英軍,重獲豐臺主權。

張自忠 張自忠

1930年5月,中國近代史上規模空前的軍閥混戰-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30萬人。此時,張自忠任第6師師長,編入張維璽統領的南路軍。5月初,南路軍首先在平漢線向蔣軍開戰。5月中旬,張自忠指揮第6師一夜之間從蔣軍徐源泉部手中奪回許昌十五里店。6月中旬,張自忠等部由平漢線轉用於隴海線,支援東路軍。在高賢集打敗蔣軍精銳張治中之教導第2師。他的參謀長張克俠評價說:“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1930年9月18日,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宣布放棄中立立場,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占領華北。張自忠的第六師除了配屬粱冠英的第十七旅隨梁投蔣外,尚有第十五、十六旅一部和手槍團大部,約5000人,是西北軍殘部中最完整的部隊之一。

1931年1月16日,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南京政府開始整編全國陸軍,第三軍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

抗日戰爭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命。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日軍交戰。

1933年3月4日承德失陷後,二十九軍奉命赴喜峰口阻敵,冷口防務交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將主攻方向轉到羅文峪方面。張自忠、馮治安將三十七師劉景山二一九團和三十八師祁光遠二二八團調往羅文峪方面,歸劉汝明師長指揮。戰鬥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這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主要注意力仍放在“圍剿”共產黨和紅軍上,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占領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喜峰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1937年2月國共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4月下旬東渡日本,進行為期1一個月的考察,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時,張自忠出面與日本周旋,試圖和平解決,因此被輿論誤解為“漢奸”。8月6日,張自忠偕副官廖保貞、周寶衡躲進了東交民巷德國醫院;同時通過《北平晨報》等媒體發表聲明,宣布辭去所有代理職務。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逃離北平。

1938年張自忠將軍所部第77軍179師師長何基灃駐防洋坪時,對蔣介石消極抗戰極為不滿,導致其手下多名將領被陷害致死。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成就貢獻

血戰臨沂

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中日兩軍在鄂北地區展開了一次大交鋒——隨棗會戰。5月10日,張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

冬季攻勢

1939年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12月12日,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發動的惟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個人榮譽

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追授張自忠為陸軍上將。

1942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

1946年,國民政府為張自忠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軼事典故

人物綽號

1923年秋天,時任陸軍檢閱使兼第11師師長的馮玉祥,率軍駐紮在北京南苑。張自忠當時在學兵營當營長。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適逢連日大雪,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有一天,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攻擊怎么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麼打仗?我們當軍人的第一條就是不能怕苦。現在,請大家都把棉衣脫了,跟我一起跑步!”說完,他竟自脫了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後也紛紛脫下棉衣,跟在張自忠身後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綽號就不脛而走,在西北軍中傳開了。

堅決抗戰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馮治安一函:“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179師、38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他自己親自率領2000多人渡河作戰。

1940年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率2000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10多次。

舉國送英靈

張自忠殉國當日(1940年5月16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民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民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相關爭議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不顧腸炎,出面與日人談判,力主和平解決,與日方簽訂了7月11日協定和7月19日“細則”。第29軍在所謂不追究事變責任、道歉、“共同防共”等問題上先後作了重大讓步,以換取日方撤軍。但日本駐屯軍執意挑起戰爭,7月底發起侵占平津地區戰役,張自忠奉令留守北平,一方面力圖維持冀察政務委員會,另一方面則掩護第29軍撤離。張自忠的這些活動在當時受到輿論非議,甚至有人罵他為“漢奸”,現在的學界也對此有不同看法,但多數還是認為張自忠“忍痛含垢,與敵周旋”,大節並未虧損。

人物評價

•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台在張自忠死後當日發出報導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蔣介石:“藎忱之勇敢善戰,舉世皆知。其智深勇沉,則猶有世人未及者。自喜峰口戰事之後,盧溝橋戰事之前,敵人密布平津之間,乘間抵隙。多方以謀我,其時應敵之難,蓋有千百於今日之抗戰者。藎忱前主察政,後長津市,皆以身當樽俎折衝之交,忍痛含垢,與敵周旋。眾謗群疑,無所搖奪,而未嘗以一語自明。惟中正獨知其苦衷與枉曲,乃特加愛護矜全,而猶為全國人士所不諒也。迨抗戰既起,義奮超群,所向無前,然後知其忠義之性,卓越尋常,而其忍辱負重,殺敵致果之概,乃大白於世。夫見危授命,烈士之行,古今猶多有之。至於當艱難之會,內斷諸心,苟利國家,曾不以當世之是非毀譽亂其慮,此古大臣謀國之用心,固非尋常之人所及知,赤非尋常之人所能任也。”

•熊斌:張自忠聰明機智,但不如宋明軒(宋哲元)之通識大體,因此不免有虧損操守之處。故宋等撤離北平,交張自忠應付日軍之際,張竟未察日人之野心,而以為日方僅要求中央勢力退出華北,彼可用地方勢力周旋應付。迨日軍進駐北平,張始認識敵人之真面目,則為時已晚,但張氏決不願做漢奸,否則不必化裝逃出北京(應為北平)也。……平心而論,自忠尚非喪心賣國之徒,但學識不夠,復熱衷權力,圖謀一己之利益而未能深察大局也。

•周恩來:“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李先念:“抗日名將,民族英烈。高風亮節,氣壯山河。”

•胡錦濤:“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

後代子孫

張自忠手書 張自忠手書

長子張廉珍,其解放前曾供職於財政機關,後一直居住在上海,有子七人。二子張廉靜,曾赴黃埔軍校受訓,後不幸感染傷寒,於1934年早歿,年僅17歲,無子嗣。三女張廉雲,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長期從事教育、醫療等工作,退休前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張廉珍有七個孩子,慶宜、慶安、慶隆、紀祖、慶范、慶成、慶新。張慶安出生的時候正趕上長城會戰,家人希望張自忠能夠從戰場上平安歸來,故取名慶安。張紀祖出生於1940年,當年,祖父殉國,家人希望他能記住祖父,取名紀祖。

後世紀念

命名紀念

張自忠墓 張自忠墓

1940年11月16日,張自忠被以國葬之禮權厝於重慶雨台山。後來 ,馮玉祥在墓畔種植梅花,並仿效明代史可法所葬的揚州梅花嶺,將此山改名為梅花山。

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

國民政府在1942年12月31日,明令入祀全國忠烈祠,1944年8月,將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資紀念。

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鐵獅子胡同改為張自忠路。後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均設立張自忠路。

1982年4月16日,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建築

張自忠烈士陵園

張自忠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北碚區西南縉雲山麓,距北碚城區2公里的梅花山。陵園位於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處。系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上將墓。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張自忠紀念館建於 1991年,位於湖北省宜城市。館內以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為主,輔助於名人題詞碑刻,較為全面、系統、真實地的反映了宜城市的革命鬥爭史。

張自忠教育基金會

張自忠教育基金會由張廉瑜等人於1992年發起成立的這一基金會,得到了張將軍親友舊部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截止2005年已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235人。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74電視劇《英烈千秋》柯俊雄
1986電視劇《張自忠將軍》孔祥玉
1990電影《血誓》余崇文
1995電影《七七事變》鄭邦玉
2007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程傑
2015電影《百團大戰》鄧超
2016電視劇《東方戰場》趙岩松
參考資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
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一覽表(師級以上)

八年抗戰,國軍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多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多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有幾乎兩百個將軍陣亡殉國!
佟麟閣 上將(追授) | 趙登禹 上將(追授) | 郝夢齡 上將 | 劉家麒 中將 | 吳克仁 中將 | 高志航 空軍少將,驅逐司令 | 夏國章 中將 | 吳國璋 中將 | 饒國華 上將(自殺) | 肖山令 中將 | 姚中英 少將 | 司徒非 少將 | 劉震東 中將 | 王銘章 上將(追授) | 鄒紹孟 少將 | 趙渭濱 少將 | 范庭蘭 少將 | 劉桂五 少將 | 周元 中將 | 李必蕃 中將(自殺) | 黃啟東 少將 (自殺) | 方叔洪 中將 | 付忠貴 少將 | 馮安邦 中將 | 林英燦 少將 | 李國良 中將 | 張諝行 中將 | 王禹九 少將 | 陳安保 中將 | 張唐聚 少將 | 韓炳宸 少將 | 馬玉仁 中將 | 丁炳權 中將 | 鄭作民 中將 | 關鍾毅 中將 (自殺) | 張自忠 上將(追授) | 張敬 少將 | 戴民權 中將 | 王竣 中將 | 梁希賢 少將(自殺) | 陳文杞 少將 | 唐淮源 上將 | 寸性奇 中將 | 金崇印 少將 | 石作衡 中將 | 賴傳湘 中將 | 朱實夫 少將 | 李翰卿 中將 | 武士敏 中將 | 朱士勤 中將 | 郭子斌 少將 | 戴安瀾 中將 | 王鳳山 少將 | 胡義賓 少將 | 張慶澍 少將 | 周復 中將 | 張少舫 少將 | 高道先 少將 | 江春炎 少將 | 彭士量 中將 | 許國璋[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 中將(自殺) | 孫明瑾 中將 | 盧廣偉 少將 | 李家鈺 上將 | 陳紹堂 少將 | 周鼎銘 少將 | 王劍岳 少將 | 王甲本 中將 | 闞維雍 中將(自殺) | 陳濟恆 中將(自殺) | 呂旃蒙 少將 | 齊學啟 中將 |胡旭盱 少將

國民黨軍隊十大抗日名將

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