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外陰陰道炎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

外陰陰道炎是女性嬰幼兒非常常見的疾患,因嬰幼兒自訴能力差及家長忽視等因素,常易延誤治療。由於幼女解剖特點為外陰發育差,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細菌容易侵入,雌激素水平低,陰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桿菌少,易受感染。

基本信息

概述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是女性嬰幼兒最常見的婦科疾病,多發生在2~9歲的孩子身上。孩子因為外陰、陰道又痛又癢,往往坐臥不寧,哭鬧不停。

嬰幼兒卵巢功能尚不健全、缺乏雌激素;外陰發育差、陰道黏膜菲薄、陰道上皮抵抗力低;陰道接近肛門極易受細菌感染而容易發生外陰陰道炎。常見於5 歲以下幼女。病原體可通過患病的母親、保育員或幼稚園兒童的衣物、浴盆、手等傳播。
有的患兒常因外陰疼痛或瘙癢而哭鬧不安,是由於大量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陰痛癢,使患兒哭鬧、煩躁或用手搔抓外陰。主要症狀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臨床上多由母親發現嬰幼兒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而就診。部分患兒伴有泌尿系統感染,出現尿急、尿頻、尿痛。有的有小陰唇粘連,排尿時尿流變細或分道。

病因

幼年女性的陰道內菌群不是象成年女性那樣以乳酸桿菌為主,而是以葡萄球菌鏈球菌類白喉桿菌大腸桿菌 等主要菌群;酸度也沒有成年女性(PH=4~4.5)那么高,PH值大約在6~7.5之間,體內缺少激素,大陰唇皮下脂肪少,局部營養較差,抵抗力低;而且因大陰唇未發育,陰蒂、前庭及尿道均暴露在外,當某種因素如磨擦、污染等使陰道口受損,就會為細菌入侵創造條件,從而導致幼女性陰道炎的發生。

(一)外陰局部衛生不佳患兒母親及保教人員不注意患兒外陰清潔,大便後處理不當,或用污染的紙擦抹肛門,使腸道細菌侵入陰道,引起陰道炎。HuHiman在研究438例嬰幼兒外陰陰道炎的病例中,發現68%是由上述病因所引起,其中培養時發現大腸桿菌者占80%。

(二)異物如花生米、豆類髮夾、別針、小石頭等塞入陰道,由於異物造成陰道上皮損傷,而發生繼發性感染。

(三)蟯蟲性外陰陰道炎在正常情況下本病並不多見。它是由腸道蟯蟲通過糞便傳入陰道;或糞便處理不當,通過嬰兒母親或保教人員的手或衣服、玩具等將蟯蟲卵污染幼女外陰而引起炎症。

(四)繼發性外陰、陰道炎幼女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後,細菌通過灰塵直接傳入陰道而引起感染。

(五)特異性陰道炎滴蟲或黴菌性陰道炎,在嬰幼兒罕見。原因:可能由於嬰幼兒的陰道pH呈鹼性,不適於黴菌繁殖。滴蟲是以糖原為食物,在此年齡的陰道糖原很少,故也不適於滴蟲生長。嗜血性陰道炎在嬰幼兒中極為少見。

誘因

陰道內異物殘留好奇或玩耍時不慎將花生米、髮夾、果核、鈕扣等異物滯留陰道內,由於異物在陰道內磨擦損傷陰道上皮,引起繼發性感染。

蟯蟲感染蟯蟲晚上爬出肛門在肛門周圍及會陰部產卵時可引起瘙癢,孩子反覆搔抓,使外陰皮膚破損,繼發外陰炎;同時蟯蟲可誤入陰道,將糞便中的細菌帶入陰道引起發炎。

不注意外陰的清潔幼女穿開襠褲,自己不知注意衛生,易感染;或孩子大便後處理不當,使糞便污染外陰陰道;或用刺激性強的肥皂和清洗劑也可導致發病。

家庭成員相互感染家人患有滴蟲黴菌或淋菌等疾病可通過不潔臥具傳染給孩子。

臨床表現

有的患兒常因外陰疼痛或瘙癢而哭鬧不安,是由於大量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陰痛癢,使患兒哭鬧、煩躁或用手搔抓

外陰。主要症狀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臨床上多由母親發現嬰幼兒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而就診。部分患兒伴有泌尿系統感染,出現尿急尿頻尿痛。有的有小陰唇粘連,排尿時尿流變細或分道。檢查可見外陰、陰蒂、尿道口、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小陰唇粘連的地方較薄、透亮,有膿性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病變嚴重者,外陰表面可見潰瘍,小陰唇可發生粘連,粘連的小陰唇有時遮蓋陰道口及尿道口,粘連的上、下方可各有一裂隙,尿自裂隙排出,有時臨床誤診為生殖器畸形。

1.嬰幼兒解剖特點 幼女外陰發育差,細菌容易入侵。

2.嬰幼兒的陰道環境與成人不同 新生兒出生數小時後,陰道內即可檢測出細菌,由於受母親及胎盤雌激素的影響,陰道上皮內富含糖原,陰道pH值低,為4~4.5。此時,陰道內優勢菌群為乳桿菌。出生後2~3 周,雌激素水平下降,pH 值上升至6~8,易受其他細菌感染。

3.嬰幼兒衛生習慣不良 外陰不潔、大便污染、外陰損傷或蟯蟲感染均可引起炎症。

4.陰道誤放異物 嬰幼兒好奇,在陰道內放置橡皮、紐扣、果核、髮夾等異物,造成繼發感染。嬰幼兒外陰發育差,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病原體容易侵入。常見病原體有大腸埃希桿菌及葡萄球菌、鏈球菌。此外,淋病奈瑟菌、滴蟲、假絲酵母菌也為常見病原體。尤以大腸埃希桿菌為最多,約占80%。新生兒生後2周內陰道分泌物呈酸性,pH 值約為5.5。此後由母體進入的雌激素排泄殆盡,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上皮逐漸變薄,糖原減少。分泌物多為鹼性或中性,陰道內pH 值上升,乳酸桿菌不再為陰道優勢菌,導致抵抗力下降。嬰幼兒本身抗感染能力較差,加上護理時的不良衛生習慣,外陰不潔、直接為大便污染、蟯蟲等引起外陰瘙癢、抓傷表皮、黏膜以及陰道異物,使細菌侵入而發生炎症。

診斷

由於嬰幼兒解剖的特點及不能為動及醫生合作,因此,結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體查是診斷的主要依據, 因此,醫生需要高度耐心與細心地向患兒母親與保教人員詳細詢問病史。檢查時手法要輕巧敏捷,有時為了獲得滿意的檢查結果,須設法分散患兒的注意力,如邊檢查邊與患兒交談,使其腹壁放鬆。個別情況下,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對患兒進行檢查。常用的幾種檢查方法:

(一)檢查外陰用中、食二指輕輕分開大陰唇,仔細觀察外陰、尿道及陰前庭等處。

(二)陰道窺鏡檢查最好的檢查器械是凱萊(Kelly)空氣膀胱鏡。也可用支氣管鏡或鼻鏡作陰道窺器。較大的女孩可採用特製的小型陰道鴨咀器。通過上述窺器,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及宮頸情況,檢查陰道上皮及分泌物情況,有無異物,同時,用小棉棒取陰道分泌物作塗片用革藍氏染色,還可取分泌物作培養,並作藥物敏感試驗,如此便可確定病原菌。

(三)直腸、腹部雙合診檢查用左手中指及食指分開雙側大陰唇,以右手食指(較小幼兒進入食指有困難時,也可用小指)伸入患兒肛門與腹部,另一手互相配合觸摸陰道內有無異物、子宮大小及盆腔情況。直腸檢查還可協助取陰道分泌物。方法是直腸的手指向前擠壓陰道後壁,另一手拿以消毒的玻璃管,邊擠壓直腸邊抽吸陰道分泌物。

檢查

診斷:本病僅見於嬰幼兒,外陰瘙癢常使患兒哭鬧不安,以手抓外陰,陰道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檢查可見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檢查可找到病原體。

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查體所見,通常可做出初步診斷。 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採集病史常需詳細詢問女孩母親,同時詢問母親有無陰道炎病史、有無手足癬病史。嬰幼兒有無公共場所盆浴史及不良衛生習慣的護理、外陰衛生不潔等情況。

實驗室檢查:用細棉棒或吸管取陰道分泌物找滴蟲、假絲酵母菌。陰道分泌物塗片行革蘭染色或細菌培養、藥敏試驗。找到致病菌細菌(包括淋病奈菌)、支原體、衣原體等,以明確病原體便於診斷;藥敏試驗便於治療。
其他輔助檢查:做肛診排除陰道異物及腫瘤或在麻醉下做陰道檢查排除陰道異物及腫瘤。

1、注意事項:
檢查要輕巧敏捷。分散患兒的注意力,使其腹壁放鬆。如有必要,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檢查。
2、常用檢查方法:
(1)檢查外陰:用中、食二指輕輕分開大陰唇,仔細觀察外陰、尿道及陰前庭等處。
(2)陰道窺鏡檢查:最好的檢查器械是凱萊(Kelly)空氣膀胱鏡。也可用支氣管鏡或鼻鏡作陰道窺器。較大的女孩可採用特製的小型陰道鴨咀器。通過上述窺器,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及宮頸情況,檢查陰道上皮及分泌物情況,有無異物,同時,用小棉棒取陰道分泌物作塗片用革藍氏染色,還可取分泌物作培養,並作藥物敏感試驗,如此便可確定病原菌。
(3)直腸、腹部雙合診檢查:用左手中指及食指分開雙側大陰唇,以右手食指(較小幼兒進入食指有困難時,也可用小指)伸入患兒肛門與腹部,另一手互相配合觸摸陰道內有無異物、子宮大小及盆腔情況。直腸檢查還可協助取陰道分泌物。方法是直腸的手指向前擠壓陰道後壁,另一手拿以消毒的玻璃管,邊擠壓直腸邊抽吸陰道分泌物。

治療

1.保持外陰清潔、乾燥,減少摩擦。不穿開襠褲,減少外陰受污染機會。大小便後,尤其大便後應清潔外陰,避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浴液,清潔後撲以嬰兒粉或氧化鋅粉,保持局部乾燥。急性期以1∶5000 高錳酸鉀液坐浴2~3 次/d,每次10~15min,坐浴後用布擦乾陰部,塗以抗生素軟膏,如紅黴素金黴素軟膏,瘙癢明顯者,也可塗以氫化可的鬆軟膏。

2.針對病原體選擇相應口服抗生素治療,或用吸管將抗生素溶液滴入陰道。

3.對症處理 有蟯蟲者,給予驅蟲治療;若陰道有異物,應及時取出。

4.小陰唇已形成粘連者但尚疏鬆不甚緊密者,可於消毒後用手指對稱向下向外輕輕分離,一般都能分開。分離後的創面每天塗擦抗生素軟膏或40%紫草油,防止再粘連,直至上皮長好為止,也可塗擦0.1%雌激素軟膏10~14 天,粘連較牢固者可用彎蚊式血管鉗從小孔處伸入,隨即垂直向後,將透亮區分開。創面每天塗40%紫草油或抗生素可的鬆軟膏、消毒凡士林軟膏,以防再粘連,直至上皮正常時為止。比較頑固的病例,可在紫草油中或上述軟膏中加乙烯雌酚(乙菧酚)局部塗抹。

治療方法

1、幼女合併性病時(如淋病、梅毒、支原檢查發現有異常時),應對幼女進行系統的治療。
2、幼女性外陰陰道炎治療以口服頭孢類抗生素為主。
3、用1:5000濃度的高猛酸鉀溫水溶液為幼女坐浴,每次15分鐘,早晚各一次。
4、以軟而細的消毒導尿管輕輕插入患兒的陰道內,再經此管用濃度適當的殺菌藥液沖淨陰道內的炎症分泌物,每天一次。
5、如並發尿道炎和膀胱炎,可經尿道口直接向尿道和膀胱內注入無腐蝕性的殺菌藥,每5天一次。
6、以柔軟、清潔的純棉內褲換掉開襠褲,孩子的母親還要經常保持幼女外陰及內褲的清潔衛生。

預防

重視嬰幼兒的外陰、陰道衛生,糾正鵻不良衛生習慣規範治療防止併發症發生。為了預防幼女黴菌性陰道炎的發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愛護寶寶
生,家長一定要注意患兒外陰部的清潔衛生,做到

①每天清洗外陰;

②每天換內褲;

③大便後注意應從前向後擦試,避免糞便污染外陰;

④當家長患有黴菌性陰道炎時,洗涮用具(浴盆、毛巾、浴巾等)要與孩子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⑤當孩子身體其它部位有感染時不要亂用抗生素,或按醫囑,用藥時間也不宜過長。避免菌素失調(如果長期使用抗生素,則會造成菌群失調);

⑥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尿液酸鹼度發生變化也可導致黴菌性陰道炎),家長要重視,積極治療,以減少黴菌性陰道炎的發生。

婦科疾病

女性生殖系統的疾病即為婦科疾病,包括外陰疾病、陰道疾病、子宮疾病、輸卵管疾病、卵巢疾病等。婦科疾病是女性常見病、多發病。但由於許多人對婦科疾病缺乏應有的認識,缺乏對身體的保健,加之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等,使生理健康每況愈下,導致一些女性疾病纏身,且久治不愈,給正常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單純性外陰炎| 外陰結核 | 外陰-陰道-牙齦綜合徵| 外陰痛| 外陰毛囊炎 | 外陰癤病 | 外陰丹毒 | 外陰急性蜂窩組織炎| 環狀外陰炎 | 外陰前庭炎綜合徵| 外陰潰瘍| 外陰克羅恩病| 外陰黏膜白斑| 外陰瘙癢症| 外陰白化病| 外陰接觸性皮炎| 外陰血吸蟲病 | 外陰蟯蟲病| 外陰阿米巴病| 外陰皮膚脂溢性皮炎| 外陰皮脂溢性角化病| 乾性粟粒疹綜合徵| 外陰濕疹| 外陰神經性皮炎| 外陰銀屑病| 外陰黑色棘皮症| 外陰天皰瘡| 外陰卡波西肉瘤| 陰道上皮內瘤樣變|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 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 結核性陰道炎| 過敏性陰道炎 | 蟯蟲性陰道炎 | 陰道螞蟥叮吸| 陰道血吸蟲病| 陰道美麗筒線蟲病| 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復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 卵巢黃體囊腫破裂| 卵巢朱古力囊腫破裂 | 卵巢腫瘤破裂 | 化膿性盆腔血栓靜脈炎| 特納氏綜合徵| 子宮肌瘤| 卵巢囊腫| 月經失調 | 白帶異常| 外陰炎 | 尿路感染| 宮頸炎| 滴蟲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 非特異性陰道炎| 老年性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炎| 子宮內膜癌| 尿道炎| 乳腺炎| 絨毛膜癌| 乳腺增生| 陰道痙攣|腺肌症| 副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