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單一,垂直,狹紡錘形。
莖單生,直立,高50-150厘米,細,有時略粗,稀下部稍木質化,基部直徑可達2厘米,縱棱明顯,分枝多;莖、枝被灰白色微柔毛。
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或寬卵圓形,兩面被微柔毛,長4-8(-13)厘米,寬3-6(-1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稀為深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規則的羽狀全裂或深裂,基部側裂片常有第三次分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10毫米,寬1-1.5(-2)毫米,有時小裂片邊緣有缺齒,先端鈍或漸尖,葉柄長(1-)2-4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及苞片葉羽狀全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無柄。
頭狀花序大,多數,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4-6毫米,具短梗,稀近無梗,基部常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或略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近等長,外層、中層總苞片長卵形或橢圓形,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無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內層長橢圓形,膜質;花序托凸起,半球形,有白色托毛;雌花2(-3)層,20-30朵,花冠狹圓錐狀,檐部具(2-)3-4裂齒,花柱線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多層,80-120朵,花冠管狀,花葯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叉開,叉端截形,有睫毛。
瘦果長圓形。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為田間、道旁雜草。越年生草本。當年植株處於營養葉簇狀態,第二年出現生殖枝,結實後死亡。
大籽蒿種子小,千粒重0.15g,在25–30℃溫度下,24小時即可發芽,在一定溫度範圍內,發芽率隨溫度升高而增高,發芽速度加快。0–5℃,發芽率為10%,需24天,10––15℃,達83%,需12天,20––25℃,達84%,只需8天。當溫度上升至25––30℃時,發芽率則降至49%,35℃,發芽率只27%。在海拔1650m的天山北坡種植(新疆八一農學院教學基地),4月18日播種,5月14日出苗,6月25日進入分枝期,從播種到出苗需26天,出苗到分枝需42天。分枝期一般有9片真葉,平均每出l片真葉需4、6天。當年一直處於葉簇階段。一邊長出新葉,一邊基部老葉片枯死。
對地上部分生長速度測定表明,8片葉以前,地上部分生長較慢,5月23日至6月13日的20天中,高度日增長0.17cm。8片葉以後,日生長速度增快,6月13日至6月18日,平均日增長0.07cm分枝以後,地上部分則迅速生長。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單株產草量相關性的測定結果表明,在具7片葉以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增長均較慢,但根的增長比植株的生長快得多。在具有第3片葉至7片葉時,每增加l片葉,根系的增長為4.55cm,而地上部僅增高0.85cm。其重量比,仍以地上部分為高,每增加1片葉,單株產量則增重0.04g,根重只增加0.009g。在具有7片葉至9片葉時,根系生長更快,平均每增長l片葉,根增長7.65cm,地上部分增長仍低於根的增長,每片葉只3.2cm,而根系增重則比地上部分略高,每生長1片葉,地上部增重0.31g,根增重0.36g。研究結果表明,在具有9片葉以前,地下部分增長無論是根的長度和重量均比地上部分快.根據測定資料可繪出相關曲線(圖95–2)。產草量,播種當年8月6日測得單株平均乾草重,大株53.8g,中抹30.4g,小株5.4g。小區測定,畝產乾草120.8kg。當年株叢高度25.2cm,冠幅直徑51.6cm。大籽蒿第二年4月14日返青,9月1日成熟,生育期140天。返青至分枝期需30天,分枝至現蕾39天,現蕾至開花26天,開花至結實38天,結實至種子成熟7天,植株高度120––190cm。第二年單株產草量差異較大,變動於lo.8––79.7g之間。小區測定,畝產乾草276.5kg。種子產量,每畝14.73kg。
大籽蒿抗寒性較強,當年株叢在零下30℃能安全越冬。生長期,由於植株高大,要求水肥較高,在乾早少雨的地區栽培,需進行灌溉。
大籽蒿最適於疏鬆、肥沃的土壤條件下栽培。
分布範圍
廣布於溫帶或亞熱帶高山地區。我國自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至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省區有分布,山東、江蘇等省有栽培;東北、華北、西北省區分布在海拔500-2 200米地區,西南省區最高分布到海拔4 200 米地區,多生於路旁、荒地、河漫灘、草原、森林草原、乾山坡或林緣等,局部地區成片生長,為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優勢種。朝鮮(北部)、日本(北部)、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及蘇聯(中亞、西伯利亞及歐洲部分)等都有,最高分布到海拔4 5010米地區。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
在我國除華南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朝鮮、日本、蒙古、蘇聯也有。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經分析,大籽蒿營養價值較高(表95–1)。開花後,嫩枝及花序較多,每株平均有花序1364個,大株達2201個,小株511個。花序平均每株40.2g(鮮重),
占植株總重75.9g的50.6%,花序加嫩枝和種子重量占植株總重的75.8%。青鮮狀態下,因有苦味,牲畜不願食,但打霜死亡以後,直至冬季,不刈割的植株,
其花序及嫩枝,牲畜(羊、牛)能全部吃掉。牧民打貯的野乾草,牲畜從中挑食其花序及枝葉。大籽蒿主要用來調製乾草,作牲畜冬季貯備飼料,其化學成分及營養價、元素含量見表95–1、95–2、95–3。
藥用價值
含揮髮油,並含內醋類及薁類 (azulens) 物質。民間入藥,有消炎、清熱、止血之效; 高原地區用於治療太陽紫外線輻射引起的灼傷。牧區作牲畜飼料。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
癰腫疔毒:花蕾3~5錢,水煎服。
黃水瘡,皮膚濕疹,宮頸糜爛:花蕾適量水煎洗患處。
《部藏標》。
【白藥】馬登白蒿:莖葉治療頭痛發熱,發汗《滇藥錄》。
【拉祜藥】阿卡拍媽:全草用於治骨折,軟組織扭傷,痢疾《拉祜藥》。阿卡拍媽:全株治風熱感冒,痢疾,腸炎,瘧疾,骨折《滇省志》。
【藏藥】堪加:地上部分治咽喉疾病,肺部疾病,咯血衄血,氣管炎,風濕痹痛,癰癤腫毒《藏本草》。坎甲:地上部分用於四肢關節腫脹,癰癤,肉瘤,肺病,腎病以及咯血,衄血《部藏標》。堪加:地上部分主治咽喉疾病,肺部疾病,咯血,衄血,氣管炎,癰癤腫毒《民族藥志一》。堪加:全草外洗消腫,止血,治刀傷《青藏藥鑒》。坎加:全草治療四肢關節腫脹,癰癤,肉瘤, “龍”病《中國藏藥》。
【蒙藥】額日木,要格木:全草治惡瘡,癰癤《蒙植藥志》。
全草及花蕾(白蒿):苦,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用於癰腫疔毒,黃水瘡,皮膚濕疹,宮頸糜爛。
本種提示
本種植株大小,葉形狀,頭狀花序大小,排列方式等變異大。有的學者曾分為若干變種或變型。據作者在西北、華北、東北及西南考察並結合標本研究,發現這些變異乃是生長在不同生態環境中所產生的體態變異,甚至在同一小區域裡也常出現其變異,如在水濕條件好的環境裡,其植株高可達1.5米,植株各部分近無毛,葉長可達6-13厘米,寬4-15厘米,其小裂片寬可達3-4毫米,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開展的圓錐花序;而在乾燥的環境裡生長的植株通常矮小,高20-30厘米,植株各部分被毛多,葉小,長4-5厘米,寬3-4厘米,其小裂片亦狹窄,寬僅1-2毫米,頭狀花序小,在莖上排成狹窄的圓錐花序。等,這些特徵在小區域內隨水濕條件呈過度性變化,同樣能觀察到其特徵也有過度性的變化。所以前人建立的變種與變型均應予以歸併。
栽培要點
土地應進行秋翻,整地要細碎平整,翻前最好施腐熟的廄肥.播種時間:最好臨冬播種,待第二年雪化後即可萌發。如當年播種,可於化雪前播於雪上,等到雪化後,種子即可隨雪水下滲。早春氣溫較低,蒸發量小,有利於種子發芽出苗。大籽蒿種子千粒重僅0.15g,只能播於土表,覆土超過1cm,不易出苗。
播種量:收草用的宜密植,使主莖不致過粗,以利牲畜利用。每畝以7000株計,種子用價為100%時,每畝1.5g即可,但因種子小,播於土表,成株率低,實際播量應捏高到5g以上。
田間管理:鋤草,苗期長,最怕雜草,要求頭年進行秋耕,最好在7–8月翻耕,以消滅雜草,灌水,在年降水388mm的謝家溝,因雨量集中於5–6月,有利於大籽蒿的生長,不灌水即可獲得較高的產草量。當大田栽培,分枝後植株生長快,應進行灌溉。
收割,牧草應在現蕾期進行,過晚植株粗老。如收籽用,當80%種子成熟即可收割,過晚種子易脫落。
相近似飼用價值的同屬植物:大花蒿,又稱一枝蒿(Artemi–siamacrocephala),形態與上種近似.但莖不分枝或少分枝,頭伏花序單生於葉腋及枝端,成疏散的總狀花序,可以區別。分布於我國青海,新疆、西藏,蘇聯(中亞、西伯利亞)、蒙古、阿富汗,伊朗也有。飼用價值與大籽蒿相似。(石定燧)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
菊科·蒿屬植物
蒿屬(Artemisia),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