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地 級),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撤銷清遠市清郊區,設立清新縣。
1988年1月,原清遠縣除清城、附城、洲心3個鎮外,其餘25個鎮歸清郊區管轄。1988年6月,原屬清郊區管轄的高田、回瀾、山塘、太平、秦皇、三坑、石角、龍塘、源潭、江口、昇平、高橋12個鎮和銀盞、華僑、天堂3個農林場,以及飛霞管理區劃給清城區管轄;清郊區設立太和鎮,管轄原屬清城區清城鎮的黃坑、樂園、周田3個村委會。調整後,清郊區管轄太和、珠坑、魚壩、禾雲、石馬、南沖、龍頸、石坎、沙河、新洲、浸潭、石潭、白灣、桃源等14個鎮和筆架林場。全區所轄面積1875平方公里,164個村民委員會,13個居民委員會,24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35萬人。
1989年1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原由清城區管轄的回瀾、三坑、太平、山塘、秦皇、江口、高田、高橋、昇平、華僑農場共10個鎮場劃歸清郊區管轄,同年6月6日,市委、市政府決定,高橋鎮劃歸清城區管轄。同年11月,省民政廳批覆回瀾、三坑、太平、山塘、秦皇、江口、高田、昇平8個鎮和華僑農場、天堂山林場劃歸清郊區管轄(天堂山林場,為市林業局直管的國營林場。在今飛來峽鎮境內,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人口約300人,原清遠縣、原清郊區、今清新縣均不列入鎮、場序列)。1995年7月,昇平鎮劃歸飛來峽區管轄,2000年5月,華僑農場改設為清僑鎮(保留華僑農場牌子)。2001年11月,昇平鎮重新劃歸清新縣管轄。2001年末,全縣轄太和、珠坑、魚壩、禾雲、石馬、南沖、龍頸、石坎、沙河、新洲、浸潭、石潭、白灣、桃源、回瀾、三坑、太平、山塘、秦皇、江口、高田、昇平、清僑共23個鎮和筆架林場。全縣所轄面積2725平方公里,共292個村委會,24個居委會,384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94077人。
2000年~2002年,清新縣轄23個鎮(太和、魚壩、高田、昇平、江口回瀾、珠三鎮、泰皇、石馬、南沖、石坎、珠坑、龍頸、桃源、禾雲、沙河、浸潭、石潭、白灣、新洲、清僑),289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2002年5月,撤銷秦皇鎮,原秦皇鎮管轄的行政區域併入太平鎮;撤銷回瀾鎮,原回瀾鎮的回瀾居委會和飛水、井塘、白蓮、塔腳、滘星、新洲、萬群、萬星、五星9個村委會的行政區域併入太和鎮,回正、低地、大灣3個村委會的行政區域併入山塘鎮。
2003年6月,撤銷珠坑鎮、清僑鎮、新洲鎮,分別併入龍頸鎮、江口鎮、沙河鎮。2003年9月,白灣鎮正式併入石潭鎮。2003年末,全縣設太和、昇平、高田、江口、山塘、太平、三坑、禾雲、石馬、南沖、龍頸、石坎、沙河、魚壩、浸潭、石潭、桃源共17個鎮和筆架林場。全縣所轄面積2725平方公里,共282個村委會,31個居委會,388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96219人。
2004年5月,縣撤銷江口鎮、昇平鎮、高田鎮,合併設立飛來峽鎮。調整後,飛來峽鎮管轄原江口鎮、原昇平鎮和原高田鎮的行政區域範圍,總面積360.4平方公里,總人口70353人,鎮政府駐原昇平鎮政府駐地;撤銷石馬鎮、南沖鎮、石坎鎮、珠坑、南沖5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龍頸鎮。調整後,龍頸鎮管轄原石馬鎮、原南沖鎮、原石坎鎮和原龍頸鎮的行政區域範圍,總面積583.7平方公里,總人口111281人,鎮政府駐原龍頸鎮政府駐地;撤銷魚壩鎮、沙河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禾雲鎮。調整後,禾雲鎮管轄原魚壩鎮、原沙河鎮和原禾雲鎮的行政區域範圍,總面積449.15平方公里,總人口110627人,鎮政府駐原禾雲鎮政府駐地;撤銷桃源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浸潭鎮。調整後,浸潭鎮管轄原桃源鎮和原浸潭鎮的行政區域範圍,總面積464.9平方公里,總人口98915人,鎮政府駐原浸潭鎮政府駐地。2004年年末,全縣設太和鎮、山塘鎮、太平鎮、三坑鎮、飛來峽鎮、禾雲鎮、龍頸鎮、浸潭鎮、石潭鎮等共9個鎮和筆架林場。全縣所轄面積2725平方公里,共207個村委會,27個居委會,391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00562人。
2009年,清新縣飛來峽鎮劃歸清城區管轄。2009年末,清新縣面積2353.41平方千米,轄太和鎮、山塘鎮、太平鎮、三坑鎮、禾雲鎮、龍頸鎮、浸潭鎮、石潭鎮等8個鎮,20個居委會、17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太和鎮 。
2012年12月,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域為清新區的行政區域。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31226人,其中:江口鎮17246人、高田鎮13338人、太和鎮47478人、回瀾鎮25304人、太平鎮40595人、山塘鎮37834人、三坑鎮36630人、秦皇鎮3388人、珠坑鎮8637人、石馬鎮17470人、南沖鎮15943人、石坎鎮20867人、龍頸鎮16912人、禾雲鎮16551人、魚壩鎮15295人、新洲鎮21739人、沙河鎮21643人、浸潭鎮54350人、石潭鎮50220人、桃源鎮15402人、白灣鎮8824人、清華鎮3673人、昇平鎮20409人、筆架林場1478人。
2002年,清新縣轄太和、魚壩、高田、昇平、江口、山塘、回瀾、三坑、太平、泰皇、石馬、南沖、石坎、珠坑、龍頸、桃源、禾雲、沙河、浸潭、石潭、白灣、新洲、清僑23個鎮,289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2003年,根據省、市黨委政府的檔案及省民政廳粵民區[2002]48號檔案精神,清新縣委、縣政府已於5月21日前順利完成秦皇鎮和回瀾鎮撤併工作。(1)撤銷後的秦皇鎮,其管轄的行政區域併入太平鎮,目前太平鎮管轄原秦皇鎮和太平鎮的行政區域範圍,轄1個居委會和30個村委會,總面積207.5平方千米,總人口62056人,太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撤銷後的回瀾鎮,其管轄的回瀾居委會和飛水、井塘、白蓮、塔腳、告星、新洲、萬群、萬星、五星9個村委會的行政區域併入太和鎮,回正、低地、大灣3個村委會的行政區域併入山塘鎮。調整後的太和鎮管轄原太和鎮2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和原回瀾鎮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總面積86平方千米,總人口74330人,太和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山塘鎮管轄原山塘鎮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和原回瀾鎮3個村委會,總面積84.6平方千米,總人口55497人,山塘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4年,清新縣區劃調整,由23個鎮撤併為9個鎮,其中:撤銷禾雲、沙河、魚壩3個鎮,設立新的禾雲鎮;撤銷龍頸、珠坑、石馬、石坎、南沖5鎮,合併設立新的龍頸鎮;合併後全鎮總面積583.7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多人。調整後,清新縣轄太和、飛來峽、山塘、三坑、太平、龍頸、禾雲、浸潭、石潭9個鎮。
2009年,廣東省民政廳《關於同意清新縣飛來峽鎮劃歸清遠市清城區管轄的批覆》(粵民區[2009]5號),將清新縣飛來峽鎮劃歸清城區管轄。2009年末,清新縣面積2353.41平方千米,轄8個鎮,20個居委會、17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太和鎮
行政區劃
清新區下轄8個鎮。
鎮:太和鎮、山塘鎮、太平鎮、三坑鎮、禾雲鎮、龍頸鎮、浸潭鎮
人口
清新區境內南北長85多公里,東西寬55多公里,總面積2353.41平方公里。管轄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禾雲、龍頸、浸潭、石潭8個鎮和筆架林場,共179個村委會,20個居委會,3704個村民小組。
1988—2005年,清新區落實計畫生育政策,多孩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計生率逐年提高。到2005年全區總人口711901人,比1990年增加109305人,增長18.14%。
2012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67.24萬人,常住人口約70.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7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新區境位於北緯23°32′46"—24°19′04",東經112°23′41"—113°20′55"之間。 區境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55公里。 地處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區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東鄰英德和清城區,西連廣寧、四會,北接陽山,南面緊靠清城區。
地形地貌
清新區北部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區,中部是中低山區,南部以平原為主。最高峰是位於龍頸鎮和浸潭鎮之間的平坑頂,海拔1181米。
清新區地處粵北、粵西、粵中三個地層分區交界部位,地層較為複雜。出露地層最老的是上元古界震旦系樂昌峽群,最新的是新生界第四紀。所出露的地層計有:震旦系樂昌峽群、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繫上統龍潭組、三疊繫上統小雲霧山群、侏羅系下統金雞組、下第三個系丹霞群、第四系。
氣候特徵
區境靠近北回歸線,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20℃—22℃之間,無霜期330天以上。降水豐富,是廣東省三大降雨量高值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139mm,降雨量時空變化不均勻,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而且多為暴雨。全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的變化幅度不大,約在1200—1300mm之間,變化趨勢為由南向北遞減。多年平均乾旱指數為0.6—0.7,年降雨量大於年蒸發量,一般只有30%左右的年降雨量消耗於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與植物蒸騰,70%左右的年降雨量可以形成徑流。
資源
水力資源
全區已建成水電站裝機容量共5.1萬千瓦,年發電量1.5億千瓦時以上,尚有4.7萬千瓦的水力資源等待開發。
土地資源
全區有耕地2.9萬公頃,其中水田2.2萬公頃,可開發25度以下坡地3.3萬公頃。
森林資源
全區有林業用地17.32萬公頃,有林業面積12.95萬公頃,林木蓄積量333.9萬立方米;
特產資源
清新最著名的是它的溫泉,這是特有的河中溫泉,五十多個風格各異的露天與半露天的溫泉池鑲嵌在鮮花碧草中,濃縮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精華。從酒泉到湧泉、從竹溫泉到木溫泉、從石溫泉到瀑布泉。風味美食有久負盛名、馳名中外的清遠麻雞、烏鬃鵝、駱坑筍、筆架茶、食用菌等。
勞力資源
全區有勞力資源30萬。
經濟
1993年,引進外資企業、加快旅遊業發展步伐,三次產業構成比為49.44:27.34:23.22,第二、三產業總值之和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的產值。
1994年,糧食豐收,種養業和漁業得到發展,第一產業產值又有所回升。
1996年,三次產業構成比為49.21:25.88:24.91,第二、三產業總值之和再次超過第一產業的產值。
2005年,全縣國民經濟運行態勢良好,全年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51.99億元,比上年增長28.6%,加快7.4個百分點,增速創建縣(區)以來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3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9.58億元,增長52.5%;第三產業增加值18.97億元,增長28.7%。按常住人口計算,當年人均GDP達到8385元(折合1018美元),比上年增長26.6%,是2000年的2.3倍。
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5%,拉動經濟成長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58.1%,拉動經濟成長16.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5.4%,拉動經濟成長10.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43.7:25.3:31變化為2005年的25.8:37.7:36.5。
“十五”期間,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超出“十五”計畫目標5.9個百分點,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8.4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3%、26.7%和15.8%。
居民消費價格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個百分點。其中糧食消費價格上漲2.7%;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5%。但液化石油氣和汽油等能源的價格上漲較快,分別上漲28.3%和16.5%。衣著類、家庭設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訊類等價格略有下降。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可支配財力明顯增強。全縣財政總收入4.95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41億元,增長47.1%;工商稅收1.1億元,增長34.7%。財政總支出4.94億元,增長12.1%,其中教育支出1.31億元,增長1.6%。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67.2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74.5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69.2億元,增長15.5%。按常住人口計算,當年人均GDP達到23789元,比上年增長6.5%。
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7.8%,拉動經濟成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22.5%,拉動經濟成長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69.7%,拉動經濟成長6.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4.1:46.7:39.2變化為2011年的14.1:44.5:41.4。
2011年財政總收入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億元,增長33.4%;工商稅收收入5.9億元,增長20.8%;財政總支出24.7億元,增長26.8%,其中教育支出6.1億元,增長30.2%。
2011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438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7550元,比上年增長13.7%。
交通
清新區四通八達,鐵路有京廣複線穿境而過。公路有107國道、清連高速公路、銀英公路、清四一級公路貫通全區;車站:清遠市城北客運車站(有多個發往廣州、佛山、連州、陽山、連南、區里各鎮等的班車);水路有北江航道與珠江水系相連,貨輪可直達廣州及港澳地區,是珠三角連結粵北山區的主要物流配送通道。郵電通訊快捷,已形成城鄉一體化,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動電話、圖文傳真、視聆通等已全面開通。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新台階。新“八路一站”重點項目建設紮實推進,清遠市城北汽車客運站於2006年12月15日通過省道路運輸協會站場級別驗收專家組驗收。地方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3億元,新建改建公路236.4公里,其中農村公路200多公里。到2006年底止,農村公路硬底化累計完成700多公里,全區224個行政村已全部修通了水泥路,提前一年完成省下達的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任務。曾在全省山區縣中率先完成“縣通鎮”項目建設。
電網規劃與電網建設不斷完善。完成了“十一五”主網規劃的修編;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線路34千米、10千伏線路82.15千米、10千伏台區61個;110千伏筆架山7輸變電工程基本建成。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穩步推進,僑遠電廠的前期論證工作有序進行。新建成水電站14宗,新增裝機容量0.92萬千瓦,2007年末小水電總裝機容量9.2萬千瓦,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
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清西圍已完成秦皇堤段加固7.1公里,威井堤四、五標段的土方工程完成70%以上;大廠圍完成1.7公里土方加固;縣城防洪工程建設已完成加固4.57公里,占總工程量的59.74%。
區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體育館內部裝飾及周邊亮化工程,青少年宮休閒廣場建設完成,建設南路(新寧路至站南路)、站南路(中軸線至建設南路)、二渡河景觀河堤(玄真路至筆架路)、新寧東路(建設南路至中山南路)、清泉南路(明霞東路至學前路)、明霞西路(中山路至建設路)等道路相繼完工;清和大道(黃坑橋至中軸線)、府前東路、培英路(玄真路至筆架路)等路段的人行道改造工程亦已經完成。
民族
全區居民絕大部分為漢族,占99%以上,2011年末,全區常住人口70.6萬人,戶籍人口69.3萬人。全區有姓氏300多個,其中,萬人以上的姓氏約20個,5千人以上的姓氏約30個,以陳、黃、李、梁、劉、羅、朱、曾、潘、何等姓人數較多,其中陳姓人數約8萬人,為區內第一大姓。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大多數居民以粵語清遠話為日常交際語言,另有小部分居民講客家話及鶴話,講客家話及鶴話的人絕大部分也能講流利的清遠話。
社會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基礎教育“五項工程”有效實施。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等鎮創建教育強鎮工作成效顯著,太和鎮順利通過市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的督導驗收,成為該區第二個市級教育強鎮。規範化學校的創建工作紮實推進,全區已有24所中國小校達到廣東省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標準。“新裝備”工程建設共投入450多萬元,建成了一批多媒體電教室和理化生物實驗室。農村義務教育學校C、D級危房改造已基本完工,拆除D級危房112幢,維修加固C級危房66幢。制訂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規劃方案,區一中擴建工程順利推進,何黃玉湘中學新校區建設全面啟動。職業教育有新發展,區職校創“國家重點”已進入實質性創建階段。
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公共衛生應急機制不斷完善,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逐步加強;薄弱衛生院改造力度加大,配備醫療器械7批次,總金額362萬元。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卓有成效。“鬧元宵”大型文藝晚會、“公益助殘”文藝聯歡活動、“蓮花初綻·廉政文化進校園”、“喜迎十七大文藝晚會”等文化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農村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日趨活躍。全民健身活動和“體育三下鄉”活動廣泛開展,成功承辦了“清新古龍峽杯·2007年全國自然水域漂流大賽”。
其它事業取得新成績。曾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以鞏固“創優”成果和創建省一類縣為目標,認真落實計畫生育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深入開展創建“兩無”活動,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人口控制計畫。出生率為11.69‰,計畫生育率為85.6%。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34848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的108.9%。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439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0023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99.3%,比2006年提高了38.9個百分點。
旅遊
清新縣是中國旅遊強縣和廣東旅遊強縣,並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名縣、中國縣域旅遊品牌百強縣、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廣東省國民旅遊休閒示範縣等稱號。全縣各類旅遊資源有60多處,溫泉、漂流、體育、生態等旅遊項目較為著名。清新溫礦泉旅遊度假區、玄真古洞生態旅遊度假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太和古洞旅遊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其它旅遊景區有:清新名將體育俱樂部、薰衣草世界、筆架山度假村、金龍洞、明霞古洞、清遠桃源生態旅遊區、碧沙洲旅遊風景區、新華鴯鶓文化園、西沙野趣島、五星漂流旅遊度假區、古龍峽漂流旅遊度假區、田園牧歌旅遊度假區、清泉灣生態旅遊度假區等。
清新區旅遊資源有聞名省、港、澳,日湧水量8000~10000立方米,水溫為28~60℃,含多種人體所需用微量元素,具有較高醫療保健價值,已成為度假、觀光、休閒、體育、娛樂、購物的旅遊勝地清新溫礦泉(國家AAAA級溫泉旅遊度假區)。有始建於清末鹹豐年間,歷史悠久,山清水秀,古蹟繁多的太和古洞;還有風光明媚,景色怡人的筆架山度假村和筆架峽谷漂流;有奇花異木、千姿百態的明霞古洞、世外桃源桃花湖、燕子岩等一批正在開發的遊覽景點。區內還有一批具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如玄真洞自然生態區、英吉利珍禽生態園、北伐名將陳可鈺將軍故居、新洲金礦遺址和清新峰林(喀斯特地形)以及大量適宜於開發生態觀光農業的土地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