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種中文名: 藏沙蒿
種拉丁名: Artemisiawe1lebyiHemsl.etPears.
種別名: 藏籽蒿
形態特徵
: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粗壯、本質、根狀莖粗短。莖多數,叢生,高15–28cm;全株初時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黃色柔毛,後稀疏或脫落。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二回羽狀全裂,側裂片3一4對,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葉柄長1–2cm,基部有假託葉,中部葉長卵形,1–2回羽狀全裂;上部葉3或5全裂。頭狀花序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3.5mm.有短梗或無梗,在莖或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在莖上組成狹而稀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邊緣膜質;雌花5–14朵,兩性花8一16朵,花冠管狀。瘦果倒卵形(圖82)。
地理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 藏沙蒿生於西藏中西部及南部海拔3600一5100(5300)m的河湖邊的砂礫地、山坡草原、礫坡或高山草地,是西藏草原常見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藏沙蒿為主的草地是西藏草地中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在藏布湖盆地區、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河谷、丘陵、羌塘高原南部和阿里南部均有該群落分布。分布區的土壤為砂壤質高山草原上,地表有礫石。氣候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0–5℃,≥0℃積溫1400–2200℃,無霜期60–150天,年降水240一380mm。藏沙蒿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在生態上較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長芒草(S.bungeana)耐寒,但較紫花計茅(S.Pu-rpurea)、羽柱針茅(S.subsessiliflom)喜溫抗旱。藏沙蒿草原比較稀疏,群落蓋度30%一50%,相對蓋度為50%一60%。主要優勢植物還有固沙草(Orinusthoroldii)、紫花針茅、沙生針茅、木根香青(AnaPhalisxylorrhiza)伴生植物較多,常見的有黃芪屬(Astragalusspp.)、棘豆(Oxytropismicrophylla)、狼毒、蒙藏馬先蒿(Pedicularisalaschanica)、穗三毛(Trise-tumsPicatum)、垂穗鵝觀革(Roegnerdanutans)、早熟禾(Poaspp.)等。
飼用價值
: 藏沙蒿在青藏高原分布廣、適應性強,富含脂肪,青草期牲畜採食較少,但晚秋霜後異味減少,羊喜食,是羊的抓瞟飼草。冬春枯草期,牛,馬採食。在以藏沙蒿為建群種的草地上,植物種類多,適宜放牧的牧草種類多,草地質量較好,據《西藏草原》資料統計,藏沙蒿草地粗蛋白質含量為13.19%、粗脂肪為4.50%、粗纖維25.65%,無氮浸出物47.87%,粗灰分8.71%,是西藏較好的牧場,也是藏羊的放牧場。其他用途藏沙蒿在藏藥中用於消炎及止內臟出血。與本種近似的青藏蒿A.duthreuil一de一rhinsilKrash.的區別,在於本種為半灌木狀叢生草本,根莖及莖下部木質化。中部葉為一回稀少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稍大,花後茶褐色或黃褐色,無毛。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