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紅冠紫菀
海拔:3000-3500
命名來源:[Biblioth.Bot. 106: 52. 1932]
中國植物志:74:211
系中文名:高山系
系拉丁名:Ser.Alpini(Rydb.)Nees
組中文名:山菀組
組拉丁名:Sect.Alpigenia Benth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頂端有單生或與蓮座狀葉叢叢生的花莖。莖直立或斜升,高15—35厘米,不分枝,被開展或上部被錯雜的長毛,基部有枯葉殘片,下部有密集上部有漸疏的葉。下部葉在花期生存,與蓮座狀葉同形,匙形或長圓狀匙形,長1.5—4厘米,寬o.5—1.4厘米,下部漸狹成具翅的柄,全緣,頂端近圓形;中部葉長圓披針形或線形,長2—4厘米,寬0.3—0.8厘米,基部半抱莖,頂端尖或鈍;上部葉漸狹小;全部葉質稍厚,兩面被白色密粗毛,下面沿脈及邊緣被較長的毛;中脈在下面稍高起,側脈不顯明。頭狀花序在莖端單生,徑4—5.5厘米。總苞半球狀;總苞片2層,長圓狀線形,長7.5—9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鈍或稍尖,被長密毛。舌狀花30一40個,舌片淺藍紫色,長15—25毫米,寬2—2.5毫米。管狀花長約6毫米,裂片外面有短毛。冠毛1層,紅褐色,幾與管狀花花冠等長,有極多數細糙毛。瘦果長圓形,稍扁,被密絹毛。花果期7—9月。
生存環境
生於高山或亞高山草壩和乾旱草地。海拔3000——3500米。
本種提示
此種與東俄洛紫菀(A。TongolensisFranch.)相似,但冠毛的構造不同。此種又以毛茸和冠毛的顏色與高山紫菀(A.AlpinusLinn.)區別。上述的稻城的植物有較小的頭狀花序(總苞徑1—1.5厘米),長達花冠裂片基部的冠毛,可能是此種的一個變種。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