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莖多數,常成叢,高80~150厘米,具細棱,褐色或紫紅色;中部以上有多數向上斜展的分枝;莖、枝初時微被蛛絲狀微柔毛,後毛漸脫落。葉上面初時微有蛛絲狀短柔毛及白色腺點和小凹點,後毛與腺點漸脫落,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蛛絲狀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圓形,長3~5(~6)厘米,寬2.5~4(~5) 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中部裂片再次羽狀深裂,每側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6毫米,寬2~3毫米,葉柄短,花期葉萎謝;中部葉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5~2.5(~3)厘米,寬1~2(~2.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稀深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1~2毫米,先端銳尖,邊外卷,基部1對裂片小;成假託葉狀,具短柄或近無柄;上部葉與苞片葉5或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有時基部1對小裂片成假託葉狀。頭狀花序多數,卵形或長卵形,無梗,直徑1~1.5毫米,在分枝上端或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或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端組成狹長或稍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復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狹卵形,背面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無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倒披針形,背面無毛,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1~3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或無裂齒,紫紅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外卷;兩性花2~5朵,花冠長管狀,檐部紫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或有短尖頭,花柱略長於花冠,先端2叉,叉端截形或扇形,並有睫毛。瘦果小,長圓形。花果期8~10月。
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矮蒿
種拉丁名:Artemisia lancea Van
種別名 :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蒿屬
屬拉丁名:Artemisia
國內分布:分布廣,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林緣、路旁、荒坡及疏林下。模式標本采自貴州。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印度、蘇聯(東部)也有。
海 拔:中低海拔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中國植物志:76(2):099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以下
最高海拔:1400
生 境:疏林下,草地,路旁
湖北分布:鹹豐,鶴峰,恩施,利川,建始,保康,十堰,丹江口,襄樊,武昌
主要價值
根:用於淋證。 葉(細葉艾):辛、苦,溫。有小毒。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小腹冷痛,月經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妊娠下血,皮膚瘙癢。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