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道陵,字輔漢,是西漢宰相張良的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張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後來嘆息道:“這些書都無
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啊!”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祖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志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漢和帝賜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張祖都婉拒了,他對使者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祖六十歲,後又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祖《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於是天師於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願意皈依正道,於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於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於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鬥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蹟。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白日飛升。
張道陵,初名張陵,後改今名。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稱五斗米道,故稱為祖天師。
祖天師所創道派,稱正一盟威之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時又有稱五斗米道(實際多是蔑稱)。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並利用政權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後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同時在路上設義舍,裡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於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得到了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民眾的擁護。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政權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讓但是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並向內地傳播。
修道降魔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後得黃帝九鼎丹經,修煉於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堂上,隱几對客,杖藜行吟,一時並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嶽眾神之術,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於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後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見五臟,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後,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成仙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余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而為道教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鍊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帥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老君與眾真復降,為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的靈台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歷史上南北朝經常以前對中央朝廷有反叛性質因素,故有史家因與因藐視和貶低而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後道陵祖師歷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餘勢力逃往台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創立道教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立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
以老子為教主,道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至今,道教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道教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祖籍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生於浙江天目山,漢留候張良九世玄孫。少入太學,7歲讀道教德經,十餘遍而達其旨,鹹通天文、地理、五經,通習墳典,所覽無遺,從學者千餘人。天目山南30里,西北80里,皆有他講學之所。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他26歲,任巴郡江州令(在今四川重慶),但他素喜黃老清靜養身之道,認為當官“無益於年命”,從而棄官隱修長生之道。漢章帝、和帝時隱居洛陽北邙山等地,修鍊氣功。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征為博士,稱疾不起;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征為太博,封冀縣侯,三詔不就。次年,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他已57歲,攜弟子王長游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即江西鷹潭龍虎山,因“丹成而龍虎現”,故改甸為龍虎山)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後,已六十餘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並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30餘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升台”、“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歷歷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斗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可見他那時的道學功底已經相當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麼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激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要繼續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後,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
巴蜀、陝西等地。他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斗(漢時一斗等於當代二升,五斗即等於2014年一斗),“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經》,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自此功成道著分領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萬,道教遂大行於巴蜀一帶。東漢恆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雲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立以來,歷為道教所尊,認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歸龍虎山,遂統稱為正一道,以區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
關於張陵創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長官......”。
人物簡介
張道陵 (?—156),相傳為鬼道創始人,史稱:“米賊”,被元朝忽必烈冊封為第一代張天師,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並明令禁止使用其謬封,但民間封建迷信篤深,私下屢禁不止,自四五運動至新中國文化建設,人民方基本擺脫其遺害。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據《後漢書·劉焉傳》說張陵於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學道,造作符書,以惑百姓。關於張陵的生平事跡,《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都十分簡略,而後起神仙傳則迷信色彩愈益濃厚。 正一派宣稱:張道陵於東漢建武10年(公元34年)生於豐縣阿房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費樓村)。相傳他7歲埋頭書房,苦讀《道德經》、《河圖》、《洛書》,領其奧。19歲設帳講學,後任江州令。24歲與孫氏成婚。因當時社會的種種原因,張道陵無意官場,決計修道拯救百姓。據說張道陵在蜀漢之境設24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先後在青城山、龍虎山、巴蜀地區傳道,創立了中國道教的一支早期民間組織,凡入該組織者交五斗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
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主要事件
鬥法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
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閒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裡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羽化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雲台山(今蒼溪縣雲峰鎮境內)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逝世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天師道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
靈台山,位於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內。東漢時期,張道陵在川西、川北和漢中地區設道場或教會,共二十四治(後來與二十八宿合併增加到二十八治)。漢安二年天師張道陵設立的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雲台山是下品八治的第一治(《雲笈七籤》卷廿八《廿四治》)。《道藏》中的《珠囊》引《二十四治圖》、《七簽·蜀中廣記》引《二十四治圖》、《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天師治儀》以及清人彭定求的《道藏精要》中,均說靈山治巴西彰明縣。《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三記載,“彰明縣……靈台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台山天柱岩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松,道陵與王長、趙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未朽,小碑記之。”
辭州令北邙修道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為“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松子學辟穀,導引輕身之術。
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時,開始學習儒家“五經”,以後,不斷學習到社會上流傳的天文、地理一類的書。他刻苦學習,立志做官,並想輔佐漢室,榮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著他,最後,他進入了全國的高等學府——洛陽太學,在這裡他博通五經,成了一名飽學之士。張道陵太學畢業後,他想跟他的老師一樣來授徒講經,一舉成名。他先後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觀和西北的通仙觀,設立講堂,教授五經。數年間,學生有千人之多,鄉人稱他為“大儒”,名傳一方。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後來,到洛陽經過考核,一舉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強權的橫行,為官的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他又想到自己為一介書生、小小縣令,怎么也改變不了這樣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罷了於是,張道陵約在明帝末年,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便北上洛陽,隱居北邙山中,潛心修習黃老長生之道。他研讀了《道德經》、《河圖》、《洛書》以及讖緯之學。三年後,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神獸白虎銜符而至其所,其道術日益完善。 漢光武帝由讖緯之說登上皇帝寶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圖讖於天下”。漢明帝繼位後,秉承皇帝遺旨,宣揚圖讖,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於中國。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舉行了白虎觀會議,章帝主持以圖讖證五經,也就是以神學來講五經,聽說北邙山有個張道陵,便徵召他為經學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祿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離開雲遊名山大川、訪求仙術去了。鶴鳴山創派張道陵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
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這裡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後又得秘書以及驅鬼之術。為了廣傳道術,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嚴密組織紀律,加強對教眾的信仰宣傳。規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祭其它的神,更不準胡亂行祭。另外,規定教民內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興訟好鬥,不準欺詐世人。張道陵規定:天師為全教區最高領導;初入道的稱為鬼卒;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鬼吏和姦令;信仰確立並能講授《道德經》的稱為祭酒。祭酒負責主持一治教區的各項教務工作,直屬天師領導,對天師負責。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導檢查,聆聽教區科律。由於傳道紀律嚴密,教風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據傳,張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傳的只
有三人:一為王長,一為趙升,一為其子張衡。王長長期跟隨師傅,擅長天文之學,精通黃老之術,深得張道陵賞識。而趙升能得師傅道法,卻有一段來歷:張天師在鶴鳴山煉丹己成,並服了半劑丹藥,成為“地仙”之後,他看到身邊弟子,多為俗態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務,將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後來,有一年上令之日,從東方來了一位冰胎玉質、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趙升,天師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為弟子。為了考查趙升的道心程度,張道陵曾七度驗試,結果,發現他拒絕財色,忍辱負重,憐憫天下窮人,恪守正一道規,稱得上滿意。七試之後的一天,張道陵帶領眾弟子,登上雲台峰絕崖,崖下一棵桃樹,紅色果實纍纍。大家見了,莫不心動,但要想獲取,卻又退縮三分,天師見此情狀,二話沒說,欲縱躍崖下採摘大桃,眾弟子一擁而上,攔住師傅,只有王張、趙升二弟子,木然不動,黙然不語。誰知眾弟子未阻攔住,張天師分開眾人,朝桃樹方向一躍而下,眾弟子齊站崖邊,俯身下瞰,卻不見師傅蹤影,一時驚駭悲啼,面面相覷,無奈之下,失望而歸。
傳承
張道陵天師為天師派第一代張天師,其繼承者為第二代張天師張衡(非科學家張衡)
張道陵,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由於是第一代,所以又稱祖天師。天師職位的繼承採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後,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衡化去後,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回歸遷居江西貴溪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民國初期,已傳至六十三代張恩薄。
到六十三代以後由於歷史原因無法認證下一代天師,使得張天師職位停傳。當初六十三代張恩薄天師被迫離開大陸(解放時誤被定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逃亡台灣。至今天師職位成了個謎團。內地道教方面則表示不認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師。台灣自稱是正統的則亂如麻,基本只在張源先(當初繼承六十四代,為張恩薄的侄子。已故)、張道禎(繼承了張源先的職位,但不承認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張美良(六十三代的么子。聲稱張源先當初造假,按遺囑自己才是真正人選)。
張氏天師現在著名後裔
張繼禹:“嗣漢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後裔,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西山萬壽宮主持。其祖父張祥之,為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張寶訓,業縫紉。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 江西省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張金華:天師府駐京辦主任、中華天師道友會執行會長、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市市徽設計者。天師府、龍虎山歷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祖天師寶誥
老祖天師寶誥
至心歸命禮
泰玄上相。扶教三天。鶴鳴山上得真傳。龍虎玄壇留妙訣。三洞法籙。諸品靈文。一千二百之官軍。匡扶正教。二十四品籙。普度後人。都功玉印。官司服裙履。居都省而常等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雌雄二劍。誅斬妖精。致雨作晴。轟雷掣電。如是立壇而布化。助國興邦以安民。功成行滿。白日飛升。祖師三天扶教。輔玄體道。大法天師。正一洞玄。顯佑真君。六合無窮。高明上帝。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至心皈命禮。
本來南土,上溯蜀都⑵。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⑶,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⑷。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⑸。法籙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⑹。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鹹泉⑺。德就大丹,道齊七政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⑼。三天扶教,輔玄體道⑽。大法天師,雷霆都省⑾。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⑿。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⒀。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⒁。
[注釋]
⑴祖天師寶誥:祖天師,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留候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少通老子之學,曾官至巴郡江州令(今重慶),後棄官歸隱,立志修道,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溯流至雲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醇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年)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道門尊為祖天師。寶誥,誥即誥詞,一種文體。多用於褒揚。
⑵本來南土,上溯蜀都:南土,南方土地。祖天師張道陵為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於吳之天目山。故稱之為“本來南土”。蜀都,古蜀國地,戰國秦置。治成都(今屬四川)。西漢轄境相當今四川松潘以南,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等地。今泛指四川。祖天師曾隱居四川鶴鳴山修道並創立道教,故言道教之根源上溯蜀都。
⑶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東漢和帝永二年(90年),祖天師張道陵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東平雩於峰。溯信江入貴溪雲錦山。在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一天,張道陵謂王長曰:五嶽多仙於,三蜀足名山,吾將能偕游乎?遂與北入嵩山,崖嶺石居數年,精思感徹,有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有《上三皇內文》和《黃帝九鼎太清丹經》,得而修之者可升天也,真人感其言,乃齋戒七日,人其室,果得丹書。此即為《黃帝九鼎之丹書》。
⑷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侍,侍立。指站在尊長的旁邊。老君,太上老君。兩度,兩次。玉局,即玉局治。為二十四治中“下品人治”之第七治。在成都南門左。局是古代的“矮腳幾”(後人又稱“局腳玉床”)古人席地而坐,置幾於前,作講經等用。《彭乘記》稱:“後漢永壽元年,李老君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地而出,老君升座。為張道陵說《南斗經》北斗經》,既去而座隱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此句言太上老君兩次降壇為張道陵講經說法事。
⑸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千軸,指上文太上老君所降賜之經書。修真,即修道。吐納,即吐故納新。為道門修煉養生法。即把胸中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漫漫吸進新鮮空氣。認為吐納可吸取生氣,吐出死氣。達到長生不死。此指祖天師獲《黃帝九鼎之丹書》和太上老君降賜之經書後,由此而悟得修真之要,並煉成了吐納之功法。
⑹法籙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法,指道法。宋白玉蟾《道法九要》稱:“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作為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經稱,得其籙者,方能召喚籙上神吏兵將護衛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籙者也是一種約束,故稱“籙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後登真。”盟威品,即正一盟威籙,此籙由老君降授,祖天師張道陵而傳世。《赤松子章歷》稱:“謹按太真科及赤松子歷,漢代人鬼交雜,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鶴鳴山,授張天師正一盟威符籙一百二十階,及千二百官儀,二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師遂建二十四治,敷行正一章符,領戶化民,廣行陰德。”璘訣,指盟威籙中秘訣。
⑺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鹹泉:正邪兩辨,言太上老君授祖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之事,奪,同“得”。福庭治,福庭即教廷。指陽平治。祖天師立二十四治中,以陽平治為中央教區。其“陽平治都功印”是太上老君所授天師道最高法印。陽平治的教令各治皆應遵守。鹹泉,鹹即感,感為感應。泉為泉水。喻指祖天師立道教化世人的盛德。
⑻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德就大丹,指祖天師煉丹功德圓滿時龍虎見之事。漢永元初年,祖天師攜弟子王長至雲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復鼎,夜不假燭,仿佛有青龍白虎各一常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道齊七政,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即七曜。此言祖天師的道法與日月五星並駕齊驅。可見其道法之高。
⑼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祖天師之盛德。
⑽三天扶教,輔玄體道:三天,謂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此引指三清尊神。扶教,扶助道教。玄,即道。體道,即得道。
⑾大法天師,雷霆都省:大法天師,為祖天師尊號。雷霆,天之號令。都省,仙界官位。此指祖天師代天行發號令。可見其權位之高。
⑿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此為祖天師張道陵仙界尊號。
⒀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此為元成宗對祖天師的封號。
⒁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為明崇禎皇帝加封祖天師之號。降魔,即降除妖魔。護道,護衛道教,天尊。對得道神仙的尊稱。此對祖天師張道陵盛德的頌讚。
卡牌
天師角色牌
修煉:本玩家成功驅散和當前等級相同顏色的小鬼牌時,獲得3點靈力。
LEVEL01:法眼(本玩家黑夜階段開始時使用)
檢視鬼牌堆上1張卡牌,然後,以任意順序放置回鬼牌堆上或下。
LEVEL02:度魂咒(本玩家黑夜階段)
支付3點靈力,然後,把一張自己積分的小鬼牌和一張場上的小鬼牌互換。
LEVEL03:天師技(本玩家黑夜階段)
廢棄所有手牌和靈力,然後,把一張鬼牌棄置區貨鬼牌堆里的【佛光普照】移出遊戲,並結算【佛光普照】的效果。
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道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斗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角、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蜀之八仙
概述 | 蜀之八仙即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等八人,道教傳說他們均在蜀中得道成仙。東晉譙秀的《蜀記》一書中稱他們為“蜀之八仙”。 |
容成公 | 上古皇帝之臣(又說為皇帝師,老子師)。嘗棲太姥山煉藥,後居崆峒山。年二百歲,善補導之術(道家的雙修密法),守身養精氣,發白復黑,牙齒掉了又重新長了出來,傳說他最先創建律歷,其著作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但未見傳世。 |
老子 | 老子被道教捧為始祖這一點是公認的。《神仙傳》中說:“老子者,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割母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又云: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此為我姓”,故姓李。唐代李冗《獨異志》記:“老君耳長七尺”,故名李耳。李耳曾為孔子師,劉向《列仙傳》記:“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西去,入大秦過西關。” |
董仲舒 | 西漢唯心主義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景縣董故莊)人,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任江都縣等職。曾隱居於青城山。 |
張道陵 | 一名張陵,東漢沛國(今江蘇豐縣)人,留侯張良的第八世孫,永平時拜江州(今重慶)令。永和六年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道派,凡入道者納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 |
莊君平 | 又稱蜀莊,因避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又名嚴遵。四川綿竹人,漢代道學家,思想家。知天文,識星象。常卜筮於成都市,每天占卜幾人得百許文錢夠基本生活就行了,然後關門落簾讀《老子》,其著作有《老子指歸》,《道德指歸論》等。 |
李八百 | 為周朝蜀人,傳說他歷夏自周活了八百歲,又說他一動能行八百里,故號李八百。 |
范長生 | 西漢唯心主義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景縣董故莊)人,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任江都縣等職。 |
爾朱先生 | 爾朱為複姓,其先祖為契丹胡人部落,世居爾朱川,因以為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