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范緒箕,1914年1月5日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滿清政府選派的第一批留俄學生,學習鐵路工程,回國後從事鐵路技術工作,參加了由俄國支持的滿洲里—綏芬河鐵路的測量和修建工作。曾任中東鐵路局局長,中蘇理事會理事,是一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童年的范緒箕受家庭影響,知曉國家富強非科學技術發展不可,讀書尤為發奮。7歲入北京崇德中學附小,9歲即進崇德中學學習。
1925年,隨家遷往哈爾濱,進哈爾濱工業大學俄文預科班學習,
1929年畢業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這所大學由俄國支持開辦,教材用俄文,講課亦用俄語。
范緒箕於1935年畢業,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同時他也精通了俄語。翌年,留學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攻讀機械和航空工程,第2年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第三年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在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TheodoreVonKármán)指導下獲航空工程博士學位。
在美留學的5年,是范緒箕求知的重要時期。1940年在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指導下獲航空工程博士學位。馮·卡門是本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世界航空科學的泰斗,也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博士導師。馮·卡門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航空研究生院院長期間,開創了輝煌興旺的卡門年代。范緒箕被學院擁有的大型風洞深深吸引,使他明白了風洞對發展航空科學的重要性。在學風上,他強調培養獨立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工作上,強調理論研究必須聯繫實驗觀察,而且受實驗觀測指導的原則,這些都對范緒箕起了很大的影響和啟發作用。定期舉行的學術報告會更使范緒箕眼界大開,大大拓寬了他的知識面。范緒箕還被學院擁有的大型風洞深深吸引,使他明白了風洞對發展航空科學的重要性。
畢業後,范緒箕回國。但當他在上海走下船艙時,淪陷區的悽慘更堅定了他獻身祖國科學事業的決心。他冒著生命危險,繞道香港,歷盡乾辛萬苦,到當時已西遷遵義的浙江大學機械系任副教授。
1942年應聘到航空研究院任研究員。
1943年來到昆明,受聘於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任教授。
1945年,范緒箕再次應聘為浙江大學教授,創建了浙江大學航空系並任系主任,主持建成了風洞實驗室,主持制定了課程設定、教學大綱等。他是當時浙江大學活躍的年輕教授之一,思想傾向進步,痛惡當時的貪污腐化之風,挺身而出積極投入了反飢餓、反迫害鬥爭,深受廣大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的尊重和愛戴。至1952年,范緒箕一直 在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併兼任校總務長、校務委員會委員。
建國後,歷任華東航空學院和南京航空學院教授、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校長,江蘇省航空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上海力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力學、航空方面的科學研究和實驗室建設。曾主持多種低速、超音速風洞和飛行靶機的研製。撰有論文《熱彈性力學的非耦合動態問題的數值分析》、《空間多重合式合息干涉法測量動態變形》。
1949年杭州解放,范緒箕被浙江省軍管會任命為浙江大學、英士大學、三江大學三校接管委員會委員。至1952年,范緒箕一直在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併兼任校總務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他辦事民主,講究原則,對課程精簡、開展工讀運動、校園建設和航空系的壯大發展等作出了貢獻。
1952年全國進行院系調整,成立華東航空學院(1956年遷西安,改名為西安航空學院, 1957年又與西北工學院合併成立西北工業大學),范緒箕是籌備小組的召集人,他帶領廣大師生員工,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了搬遷和安置工作,成功地創辦了華東航空學院,先後任院務委員會主任兼教務長,副院長兼教務長。他還是院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生產實習指導委員會主任、教材編寫委員會委員。
1956年,范緒箕被調到南京航空學院任副院長,主管教學、科研工作。在南京航空學院建院過程中,范緒箕貢獻了他的聰明才智。他幾乎忘卻了時間,常常工作到深夜,他親自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問題。他以豐富的辦學經驗,積極籌劃專業設定,組織制定本科教學計畫,對提高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培養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加強重點實驗設備建設等,提出了既現實可行又具有遠見的規劃,並認真組織力量付諸實施,為南京航空學院的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9年,范緒箕調上海交通大學任副校長,第二年任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4年起退居二線。他積極推行教育改革,活躍和深化了學校的教學、學術工作;提倡對交叉邊緣學科的研究,組織了跨系的學科委員會;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成立了培養師資辦公室,並親自聯繫安排選送大批優秀青年教師、學生出國深造;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大大地推動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對外工作。
1955年范緒箕被定為一級教授。他長期奮鬥在我國航空事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崗位第一線,在諸多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56年,范緒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華東航空學院起了很積極的鼓舞作用。他曾當選為第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還是中國航空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任第一屆常務理事,籌建成立了江蘇省航空學會,任第一屆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上海力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1955年范緒箕被定為一級教授。他長期奮鬥在中國航空事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崗位第一線,在諸多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還是中國航空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任第 一屆常務理事,籌建成立了江蘇省航空學會, 任第一屆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二屆 理事,上海力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2015年11月21日6時4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個人履歷
1914年1月5日生於北京。
1925—1929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俄文預科班學習。
1929—193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學習,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1936—1940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留學,1937年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38年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40年獲航空工程博士學位。
1940—1942年任浙江大學(遵義)副教授。
1942—1943年任航空委員會航空研究院(成都)研究員。
1943—1945年任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昆明)教授。
1945—1952年任浙江大學教授、航空系主任、總務長、校務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任浙江大學、英士大學、三江大學接管委員會委員。
1952—1956年任華東航空學院教授、院務委員會主任、教務長、副院長。
1956—1979年任南京航空學院教授、副院長。
1979—1984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
2015年11月21日逝世於上海。
航空貢獻
航空教育在中國起步於30年代,當時北平的清華大學、天津的北洋大學、南京的中央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都設立了航空系,但是仍不能滿足航空發展的需要。1945年,范緒箕再次受聘為浙江大學教授,開始了籌建航空系的工作。當時抗戰剛勝利,學校經費十分困難,物質條件是艱苦的。范緒箕認為,航空學科是套用性很強的學科,人才培養離不開實驗設備,他作為系主任,一面大力聘請專家、技術員和工人,一面積極籌建實驗設備。尤其是浙江大學3英尺低速風洞的建造,更是不易。無參考樣板,就自行設計圖紙,他親自把關審核。缺少經費,不能委託工廠建造,他就自己出資千方百計搞材料,發動大家自己動手加工,終於建造成功這座風洞,在航空系教學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1952年,浙江大學航空系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在國內高校中已占有了一席之地,這與范緒箕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這座風洞後來隨院系調整時遷出,繼續在西北工業大學的教學中發揮作用。
1952年秋季,為配合國防建設,集中力量培養航空建設人才,國家決定合併南京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的航空系,在南京成立華東航空學院。范緒箕作為學校主要領導人,從校舍建設、學生工作到教材編著都負責過問,並親臨基建現場解決問題,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使學校及時開展了正常的教學工作。針對當時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他帶領大家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並及時地修訂了教學計畫。
1953年,中國開始進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航空工業迅速發展,國家急需培養更多的航空高級技術人才。1956年,原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改為南京航空學院。改制建院工作,任務是艱巨的。范緒箕高瞻遠矚,從中國航空教育的實際出發,明確辦學校就是為國家培養需要的人才,在南京航空學院的專業設定、師資培養、重點實驗設備建設等關鍵性問題方面,都起了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
他指出,專業設定調整的原則應是從中國航空工業的實際情況出發,適應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過去專業過細過窄的缺點,拓寬專業範圍,加強理論基礎,以擴大學生對今後工作的適應性。他認為,航空院校應首先辦好有航空特色的專業,保證這些專業處在學科的前沿,並根據南京航空學院的基礎,強調要少而精,首先保證辦好飛機專業。南京航空學院的飛機設計專業是中國重點學科,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針對當時設計、工藝分開設專業,設計偏理論,工藝多實踐的偏向,他指出,工廠需要的是設計工藝都懂的人才,只偏於某一方面並不能適應工作。航空科學是現代科技的綜合體,他覺察到電子計算機將會對整個工業包括航空工業起決定性的作用,就積極組織人力、物力籌建計算機、控制、測量等專業。這在當時中國高校中是較早的,推動了南京航空學院教學、科研的全面發展。
改制建院,迫切要求教師水平的提高,以適應本科教學的需要。鑒於南京航空學院初期教師力量薄弱的狀況,范緒箕認為,應該大膽起用年輕人,提出了富有遠見的尖子教師培養制度。他親自選拔優秀青年教師作為老教授的助手,免去他們的行政職務,讓他們挑教學、科研重擔,優先安排進修等,為他們創造提高的條件。這一措施是富有成效的;這批教師大都成為各自學科的帶頭人。另外,范緒箕認為,大學教師只教書講課是不夠的,必然會脫離學科的前沿陣地。他大力倡導教師要認真讀一兩本經典著作,並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搞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院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他創辦了《南京航空學院學報》併兼主編。他親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對南京航空學院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
他先後主持研製了亞、跨、超音速風洞和熱應力模擬試驗設備,組織建成了進氣道試驗設備、低壓燃燒試驗設備、三自由度液壓飛行模擬轉台和大型連續工作式氣源裝置。這些項目都是與專業建設和基礎理論相配套的,在南京航空學院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些重大科研設備的研製,都傾注了范緒箕的心血。范緒箕認為,一個航空學院沒有供教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風洞設備是不可思議的。他積極倡導並親自主持研製、籌劃建造的風洞,先後為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驗證定型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南京航空學院的風洞已完成配套化,成為具備現代化測試手段的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的試驗基地之一,正在為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發揮重大的作用。
飛機飛行速度跨越音速,這是航空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但是,飛機在高速飛行時,由於附面層內空氣的動力加熱,會使得飛機表面溫度過高,產生熱障問題。范緒箕50年代末就敏感地注意到瞭解決熱障問題的迫切性,1959年他率領中國航空高校代表團訪問蘇聯,更堅定了他研究熱障問題的決心。他積極組織人力、物力主持建成了熱模擬試驗設備,及時完成了中國一系列高速飛行器的結構熱強度試驗。南京航空學院已發展成為一所專業和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教學科研設施比較完善,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高等學府。
培養人才
從40年代開始,范緒箕在教育崗位上度過了50多個春秋,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桃李滿天下。他是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公認的資歷較深、水平較高的教授,為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范緒箕先後講授過《工程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空氣動力學》、《熱應力理論》、《熱應力實驗技術》等課程。解放初,在浙江大學航空系時,由於俄語教師缺乏,他還給教師講授過俄語課。他嚴於律己,備課充分,講課生動,富有啟發,常常舉一反三,課堂氣氛活躍,深受學生歡迎。在南京航空學院期間,他提倡啟發式教學,反對灌輸,他常常提醒大家,對學生不要抱著走,而是要放開手腳讓其自己走。他強調打好基礎,因材施教,要有競爭淘汰。他還親自組織觀摩示範上課,收到了良好效果。他重視教材建設,一直沒有停止過教材的編審工作。他曾任國防科委航空專業教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認為,教材要刪繁就簡,做到少而精。他一貫堅持理論必須聯繫實際,要讓學生既學到理論知識,又要有實踐的鍛鍊,提倡學生要參加與所學專業有聯繫的實習勞動。他的這些教學思想對南京航空學院的教學工作起了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深得廣大教師的擁護和支持。
1979年,范緒箕調到上海交通大學後,他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積極倡導和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他指出,現代科學的發展需要理、工、文的相互滲透,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上機操作能力,讓學生畢業後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更多的就業機會。他認為,高等工程教育要改變單一層次的局面,實行多層次化,建立中國自己的高等教育體系。他指出,要讓學校直接面對社會,但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搞科技要把出成果與出人才結合起來。范緒箕的這些教育觀點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他寫的教育研究論文《高等教育要實行多層次化》獲1985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優秀論文三等獎,另一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問題》1986年被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評為優秀論文。
范緒箕1962年起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他認為,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要求是不同的,前者是老題新做,或新題老做,而後者卻要新題新做。他對課程設定、學時安排都親自過問,從選題直到定題從不放鬆要求。他還帶有科研助手,並對他們嚴格要求,規定每周要作一次工作匯報;同時,又對他們大膽放手,在實踐中鍛鍊成長。他很注意研究作風和工作作風的培養。他認為,科研工作僅僅在理論上下功夫是不夠的,更需要有實驗工作的配合,現代科技要求更多的配合與協作,單槍匹馬是不行的。如今,他培養和扶持的學生以及他的助手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科技創新
20世紀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其發展速度是空前的,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任何人,無論哪個國家,如果坐享其成,都有被拋在後頭的危險。范緒箕對科學技術具有較強的觀察力,他認識到,要隨時跟蹤新技術,注意國際發展動態,並要有迎頭趕上的決心。
靶機是一種用於打靶訓練的專用無人駕駛飛機,它具有造價低、重量輕、飛行時不受人體生理條件限制等特點。50年代,靶機在國外得到迅速發展,而在中國還是空白。范緒箕親自抽調人員組織成立研究室,先後開展研製“南航一號”拖靶機和“南航二號”超音速靶機,並在此基礎上演變為“長空一號”無人駕駛靶機。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鍛鍊提高了教師隊伍,而且推動了南京航空學院科學研究的發展。南京航空學院已經成立了無人機研究所,相繼研製成功的“長空”系列靶機滿足了國防建設的需要。
從1962年起,范緒箕一直致力於熱應力學科的發展,主持建成熱應力模擬試驗設備,完成了國家許多重要熱強度實驗項目,開拓了中國在該學科的研究和套用工作。1979年後,他更加深入地開展熱應力問題的研究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學組織成立熱應力研究室從事熱應力設備、熱應力問題的研究。他指導研究生對熱應力耦合理論、焊接相變問題、熱測試方法、複合材料熱應力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MeasurementofThermalExpansionCoefficientwithLaserScanningMicrodisplacementDetectionTechnique”(用雷射掃瞄位移探測技術測量熱膨脹係數)一文提出了一種新的物性測定方法,被美國國家標準化和技術研究院(NationalL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出版的《Therma1ExpanSionofSolids》(固體熱膨脹)採用。另外,他主持研製成功MDS數據採集系統和節能型集成程控交流穩壓器,先後於1982年和1986年通過上海市高教局組織的專家鑑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且投入了小批量生產。這些設備在生產和科研中發揮了較好的效益。
范緒箕在航空、教育事業方面的貢獻和在熱應力學科的成就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1983年8月,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第14屆國際衝擊波及激波管會議上,范緒箕應邀作了“中國在激波管方面的研究狀況”的大會報告;從本屆開始,他一直是該國際會議主席團成員和特邀顧問。他還先後應邀在澳大利亞國家航空研究院作了“中國的航空工業的發展”的報告;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作了“中國
教育體制及改革”的報告。他還應邀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密尼蘇達大學、普渡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作了“熱應力的狀況及發展”的專題報告。1984年,應邀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熱應力實驗室指導研究項目和工作了三個月,受到高度讚賞。
范緒箕仍然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繼續指導培養研究生,為發展熱應力學科辛勤地工作,並任南京航空學院兼職教授,為國家培養飛機設計專業的博士生。他認為,熱應力問題是工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聯合各方力量攻關。為此,他作為主要發起人,由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京航空學院四所院校聯合提出把“現代熱強度理論及其套用”列入國家計畫並作為重點研究項目的建議。
主要論著
1、范緒箕等.熱彈性力學的耦合理論.力學進展,1982,12(4):339—345
2、范緒箕等.熱應力的理論套用及中國發展概況。航天與航空,1983,3
3、FanHui—Tsi.AReviewofShockTubeDevelopments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oceedingsofthe14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hockTubesandWaves,1983
4、FanHui—Tsietal.NumericalAnalysisofUncoupledDynamicProblemofThermoelasticity.JournalofThermalStresses,1984,7(2):149—161
5、FanHui—Tsietal.ExperimentalStudyofPressureandHeatFluxDistributionOntheIntendedNosetipModelsinaShoekTunnel.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hockTubesandWaVes,1984
6、FanHui—Tsietal.MeasurementofDynamicWeldingDeformationbyC-WLaserHolographicInterferometry.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SER'85,1985,USA
7、范緒箕.高等工程教育要實行多層次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5
8、范緒箕.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問題.情報與建議,1985
9、FanHui—Tsietal.OnThermofractureBehaViourofLeakingThin-WallPip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essureVesselandPiping,1986,24:269—281
10、FanHui—Tsietal.ExperimentalEvaluationofJ—IntegralforaCenter—CraekedPlateSubjecttoQuasistaticThermalLoad.ProceedingsofSPIE—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hotomechanicsandSpeckleMetrology,1987,USA
11、FanHui—Tsietal.MeasurementofThermalExpansionCoefficientwithLaserScanningMicrodisplacementDefec-tionTechnique.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1989,10(5)
12、FanHui—Tsi.AnalysisofOne—DimensionalSolidIficationProblemwithTwo—PhaseMovingBoundaries.17thSym-posiumonThermophysicalProperties,1991,USA
人物言論
1.我們如今人力強了,年青一代的航空界人成長起來,國力也強了,所以才有了自己製造大飛機的可能性。我們國家要造自己的客機,最關鍵的就是發動機,大型客機的發動機非常複雜,很多航天人為此不斷努力,結果都未能如願。光是大飛機發動機渦輪葉片的製作就曾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好在如今我們國力強盛了,科技進步了,才有了攻克這些難題的可能性。
2.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很晚才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航空是我的事業,但我對航天的興趣不及建築,我應該去學土建,這是後來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才逐漸認識到的,覺得自己的興趣還是在建築方面。我年輕時在哈爾濱受的是俄國式教育,畢業的時候要求我們設計一個工廠,包括廠房外形和周圍環境都要設計和畫出圖來。我在做這些設計的時候非常有興趣,後來到國外留學,我就對各個地方的建築造型及其結構特別有興趣,這才確認原來自己喜歡的是這個。我在浙大總務處搞了一年多的行政工作,讓我管錢,我是最不善於管錢的。沒想到,這錢還真讓我給管好了。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存款,有人問我工資拿多少?我說我不知道,因為工資都在卡里,只要卡里還有錢,我就不管它。
3.他是覺得我們如今的教育制度對學生的學習管得太死,不利於培養創新型人才,但也並不是說一定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4.科研要有合作精神,一合作,1+1就大於2了。比如說賈伯斯,蘋果這些年的發展都是跟人合作的結果。再舉個例子,蘇步青,當初我在浙大,他就開始建立團隊合作,(谷超豪)就是他的學生,他就是在學術上建立合作機制。搞團隊,大團隊里有小團隊。知識分子有的時候不願意跟人合作,我就遇見過這樣的情況,不願意與人合作,就會變成獨桿牡丹,連葉子都沒有,這樣是活不成的。
5.我們做研究工作,還必須要有創新精神。當初我在交大做校長,做研究工作的非常少,都以教學為主。上海交大在開始招收研究生時,老師就問了,對碩士生論文該怎么要求,對博士生論文該怎么要
范姓名人盤點
盤點范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