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師範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是江蘇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地處周恩來總理故鄉、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原淮陰)市。截至2014年6月,占地面積1800餘畝,校舍面積54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67億元。學校有17個二級學院和1個民辦二級學院,下設64個普高本科專業,涵蓋理學、工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九個學科門類。面向19個省區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萬餘人,成教生1萬餘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成立於1997年6月19日。專業設定為中文、政史、英語、數、理、化等15個系科,32個專業。本、專科學制兼併的師範類與非師範套用類。2000年3月3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淮陰師範學校、淮安師範學校併入淮陰師範學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陰師院王營校區與淮安校區(現為楚州校區)。 淮陰師範專科學校創辦於1958年6月7日,專業設定為文史、數理、生化三個雙科制專修科。1962年6月17日停辦。1976年11月27日創建南京師範學院淮陰分院。1979年2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淮陰師範專科學校。1997年6月19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與淮陰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淮陰師範學院。

淮陰教育學院原名稱為淮陰地區教師進修學院。創辦於1959年9月,1962年接管淮陰師範專科學校校舍、儀器、圖書等資產,1965年5月,學院改名為淮陰教育行政幹部學校,1969年6月6日停辦並撤銷。1979年7月16日,經淮陰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復建“淮陰地區教師進修學院”。1983年7月30日,淮陰地區教師進修學院定名為淮陰教育學院。1997年6月19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併入淮陰師範專科學校,組建淮陰師範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王營校區前身為“江蘇省淮陰師範學校”原名稱為江北師範學堂,創辦於1906年。學校先後易名、遷址多次。直到1953年5月,正式定名為江蘇省淮陰師範學校。2000年3月3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併入淮陰師範學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陰師範學院王營校區。

淮陰師範學院楚州校區前身為“江蘇省淮安師範學校”。1766年在淮安創辦為麗亞書院,後為淮安府中學堂。1941年始創鹽阜區聯立中學,學校先後易名與多次遷址,1950年2月,學校正式定址淮安,1953年5月,正式定名為江蘇省淮安師範學校。2000年3月3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併入淮陰師範學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陰師範學院淮安校區。2001年2月16日,淮陰師院淮安校區更名為“淮陰師範學院楚州校區”。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
截至2014年6月,學院設有數學科學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法學院、傳媒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音樂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物理與電子電氣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17個二級學院,還有文通學院1個民辦二級學院,設有普高本科專業64個,涵蓋理學、工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九個學科門類。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6月,學校有省級重點學科4個。
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學科(4個)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化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6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000餘名,具有高級職稱教師480餘人,其中正高129人、博士218人,高級職稱教師占42.4%。柔性引進“千人計畫”1人,聘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省教學名師2人,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24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8人,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9人。有2個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2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05名教師被聘為兄弟院校碩士和博士生導師。

教學建設

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6月,學校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10個、省級精品課程17門、省級精品教材15部、省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22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
物理學、思想政治教育。
省級特色專業(5個)
漢語言文學、化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生物科學、地理科學。
省級精品課程(17門)
電動力學、課程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生物學實驗、有機化學等。
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1個)
蘇北地區新型師資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10個)
化學實驗中心、生物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生物農業與環境學科綜合訓練中心、化工實踐教育中心、教師教育實踐教育中心、地理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教學成果
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考研錄從2005年佔畢業生總數的6%達到2012年的11.2%。繼2002年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之後,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4]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6月,學校與東北師範大學、寧夏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等省內外高校聯合培養在校研究生110餘名。同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和港澳台地區的近2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在國外大學在讀的交換生與雙學位學生100多人,已接收韓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留學生60餘人。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6月,學校建有7個省科技研發與服務平台,2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點。
省科技研發與服務平台(7個)
江蘇省區域現代農業與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環洪澤湖生態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生物質能與酶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低維材料化學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現代檢測技術與智慧型系統重點建設實驗室等。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點(1個)
周恩來精神與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4年間,學校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項,國家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星火計畫項目11項,部省級基金項目87項。出版專(編)著130餘部,發表論文5200餘篇,其中被SCI(E)、EI收錄580餘篇,CSSCI刊載650餘篇,授權專利95件,榮獲部省級科研獎勵6項,廳市級291項。

學術資源

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

圖書館藏
截至2014年6月,圖書館藏書193.17萬冊;中外文紙質期刊12.13萬冊,電子期刊13000餘種;網路版電子圖書近500萬冊。其中,線裝古籍5萬餘冊/件,多部入選國家、省級珍貴古籍名錄;購買的中外文資料庫20個、電子文獻200多萬種、光碟及音像資料2萬餘盤/盒。重視館藏數位化建設,先後自建《周恩來研究文獻資料專題資料庫》、《淮安市文史資料資料庫》《教學參考系統平台》等特色資料庫。
學術期刊
學校主辦的《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已被列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中國數位化期刊群、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思博網(CEPS)、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國報刊索引》核心期刊。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淮陰師範學院主辦的自然科學類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技術研究方面富有創新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有數學研究、物理研究、化學研究、計算機研究、生物學研究、自然地理研究、體育科學研究、套用技術研究。[13]

學術交流

2010年,學校舉辦了全國首屆日語畢業論文指導研討會。2013年,學校舉辦了第七屆全國翻譯學詞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

校園文化

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
校徽1.校徽主要構圖為一座殿堂,殿堂的階梯是一本打開的書,柱子分別是學校英文簡稱的三個字母。代表著學校是一座學習的殿堂,書本和知識是進步的階梯。
2.校徽採用藍色線條,內圈採用梅花造型,中英文校名在外圓與梅花之間呼應。
校訓
崇德勵志,博學篤行
“崇德”,即崇尚道德,追求品德端正,意在告誡師生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崇德”極富傳統文化意蘊,它與《周易》的“厚德”和《大學》的“明德”(“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異曲同工,且又避免了使用這兩個詞而與其他許多大學校訓重複的弊端。“厚學”與“崇德”相對應,指要博學、厚積薄發。
“勵志”,是砥礪、激勵人樹立遠大志向,志存高遠,注重知識的拓展、素質的培養、品格的塑造。“敦行”,“敦”是敦促、勉力之意,“敦行”就是重視踐履,勉力去做,身體力行。
博學篤行:《中庸》之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說無論從事任何工作,做任何一個學問,都需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探究,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最後切實地去實行,如此為學才能有成。博學篤行,是一種誠實,是實事求是。凡事只要忠貞不渝,勤奮努力,就能達到確定的目標。正所謂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學校領導

姓名 職務
朱漢清 黨委書記
朱林生 院長、黨委副書記
紀麗蓮 黨委常委、副院長
顧建國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楊亞軍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施軍 黨委常委、副院長
周軍 黨委常委、副院長
周俊波 副院長
趙宜江 副院長
力量 副院級調研員
張強 副院級調研員

江蘇高校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