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起源
宛梆(南陽梆子),是生長形成於河南省南陽市的古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期人們稱它為"西調"、"南陽調"、"亂彈"、"老梆子",建國後更名為"宛梆"。 它是明末清初由陝西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市,結合南陽民歌小調,鄉音俚語,逐漸演變而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它基本上保持著河南梆子的早期精華和原始音樂形態,其唱腔優美,風格獨特,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目前,僅存內鄉縣一個專業劇團,號稱"天下第一團" 。
興盛
宛梆的興盛時期是清道光年間至民國三十年前後,各縣民間的春祈秋報,婚喪嫁娶,多唱宛梆,其流行程度極為普及。到處流傳著"扛起鋤頭上南崗,嘴裡哼著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亂彈"的民謠。其班社更是星羅棋布, 遍及南陽各縣,影響較大的班社有南陽城關的白音堂班、十八里崗班、府門外班、高廟李莊班、石橋黃碧班、掘地坪班,社旗泥河班,鄧縣的磨戶張班、構林班、林扒班、庫糧房班、肖店班、蔣莊班、桑莊班、(氵急)灘班,新野的孔樓班,內鄉齊營齊大茂班、王店四張張風山班、西后街王福清班、曹沖班、螺螄河班,鎮平城關王少班、蘆醫廟班、石佛寺班,以及方城、南召、唐河、桐柏等地的班社數以百計之多,演出地域除宛屬各縣之外,東至沙河兩岸的周口、項城,西至商洛、藍田,北到盧氏、靈寶,南達襄樊、河口 。
特別是內鄉夏館張珊的"公義"班,該班創辦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名角薈萃,箱具齊全,先後培養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等諸多的藝術人才。"公義"班由赤眉齊俊顯任戲主之後,請來著名演員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紅臉翟道三、著名黑頭杜林保相繼加入該班,使"公義"班的名聲大振,成為宛屬各縣梆子班無人匹敵的班社。
衰落
進入30年代後期,由於豫劇的流入和興起,加之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動亂,多數宛梆班社停辦,藝人相繼離散,使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古老劇種逐漸衰萎。至解放前夕,宛屬各縣的宛梆班社已經所剩無幾,內鄉縣境內僅存以聶國政為班主的"公義"班,也瀕臨停演,部分藝人離散改業 。
藝術特色
民眾習稱宛梆為"大戲"。在唱腔音樂上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且變化較多。宛梆唱腔音樂屬板腔體。它的主弦和秦腔早期主弦一樣,琴桿粗且短,高一尺半左右,琴筒用香椿木作料, 中間掏空,呈橢圓形,筒面用薄木板粘合,弦用牛筋,里外弦序63,發音高銳,以軟弓子二嗡(低音京胡)為二弦,輔以月琴、三弦、墜胡,以棗木梆擊節,並配之以大
花腔在宛梆唱腔藝術中獨具特色,幾乎各類板式中都有花腔,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皆可用之。花腔接於本腔之後,是一種比二本腔還要高八度的假嗓無字行腔,它的使用為板式和感情的需要所決定,和本腔一樣,喜、怒、哀、樂各種感情均可表達。"慢板"中的[工字調]、[流水],[二八]中的[花揚腔]能使聽者悅目賞心,而各種哭腔則又使人牽魂掛腸。宛梆唱腔調高為1=bB,男女演員同腔同調。花臉的唱腔蒼勁雄健,別具一格。宛梆的板類大體分為四大部分:即慢板類、流水板類、二八板類、散板類。[慢板]為一板眼(4/4節拍),起於中眼,落於板上,變格部分主要有頭腔、二腔、三腔、工字調和不帶花腔的老二腔、寒腔等。[流水板]為一板一眼(2/4拍),旋律輕快流暢,節奏明朗,適於敘事、抒情。[緊流水]和[緊流水垛]有板無眼(1/4)拍。[二八板]也為一板一眼(2/4拍節)。[緊二八]和[緊二八垛]的速度較快,均為有板無眼的1/4拍,也可類似自由體的緊打慢唱。 各種[二八板]統統突出了豐富的鑼鼓打擊樂,使它更具有激越情調和火爆味兒。散板類無板無眼,包括[哭滾白]、[大起板]、[導板]、[軟導板]、[圓簧]、[尖板]等,這些散板形式中,除[尖板]外,均可使用花腔。此外,宛梆吸收民歌小調如[一串鈴]、[裰羅調]等也都在特定情景下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
宛梆音樂中擁有豐富的傳統曲牌。絲弦曲牌有:[慢板大盤頭]、[大開門]、[小開門]、[王子開門]、[步步緊]、[鶯兒山]、[花雀子]、[慢壓板]等十多種。嗩吶曲牌有[清水令]、[半槍]、[滿槍]、[尾聲]、[嗩吶皮]、[泣顏回]、[欠場]、[嘆如雷]、[一尺綢]、[娃娃]等。?
宛梆打擊樂中的身段鑼鼓與其他劇種接近,唱腔頭尾和中間的打擊樂,十分獨特豐富。鑼鼓經有[鳳凰三點頭]、[老全錘]、[全錘]、[反全錘]、[小全錘]、[五錘頭]、[五鑼]、[鳳凰單展翅]等。
劇目品種
宛梆的劇目可分為三種,一是傳統劇目,二是移植兄弟劇種的劇目,三是不同時期的創編劇目。
傳統劇目有"四征"、"四鍘"、"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數百個,四征又分《雷振海征北》、《馬三保征東》等男"四征"和《穆桂英征東》、《樊梨花征西》等女"四征",以及《秦英征西》、《姚剛征南》、《燕王掃北》等武生戲;四鍘有《鍘西宮》、《鍘越王》等;八大山有《兩郎山》、《豹頭山》、《青銅山》等征戰戲;"大、小十八本"包括哪些劇目各說不一。
移植劇目,有《收姜維》、《逼上梁山》、《趙氏孤兒》等百餘出。
創編劇目,不同劇團各有不同,不同時代,題材各異。
宛梆的劇目特色,從劇目樣式上,以正劇、悲劇為多,以反映宮廷、征戰、公案故事的功架戲為主 。
文化遺產
宛梆既有陝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樂的平整規範,還有楚樂的委婉清麗,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為高八度無字行腔,系宛腔一絕,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受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養的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態的標本,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豫劇、河南曲劇的興起和迅速流傳,宛梆漸趨衰落,至目前只剩下內鄉縣一家國有宛梆專業劇團還在艱難地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火種,有必要及時加以搶救和維護 。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宛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