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宛梆戲

南陽宛梆戲

南陽宛梆戲,即宛梆,是一個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生長並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及周邊廣大地區,早期人們稱它為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等,因南陽古稱為"宛",故1956年南陽行署正式將其命名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陝西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後,與南陽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後,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它的興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簡介

南陽宛梆戲南陽宛梆戲
宛梆自明末清初東路秦腔傳入南陽後,與楚樂和當地民歌小調、民間說唱結合演變成一個戲曲種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比京劇豫劇曲劇更古老。
宛梆興起於南陽,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明朝末年,陝西一帶荒旱戰亂,秦腔藝人東投南陽一帶賣藝謀生,久而久之,秦腔與當地民歌小調、鄉音俚語相融,逐漸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戲劇劇種。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南陽周邊各縣有上百個宛梆班社。

具體

宛梆傳統劇目有300多個,故事內容上至商、周,下至明、清,多為宮廷、袍帶,征戰、除奸等大事件,民眾稱之為“大戲”。其中,經典劇目有《和氏壁》、《九蓮燈》、《火燒戰船》、《穆桂英征遼東》、《鍘美案》等等。
與稀稀拉拉的觀眾比照,演員們卻個個嚴謹認真,一招一式準確到位,唱腔時而激越、時而婉轉。宛梆表演大方,以宮庭、公案、征戰功架戲見長,傳統劇目多以歷史故事為題材,曲調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宛梆早年被人稱為“南陽調”、“南陽梆子”、“唧唧梆”,因南陽古稱“宛”,1949年以後改稱“宛梆”。宛梆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興盛後,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樣板戲。直到1977年傳統戲開放上演,宛梆劇團才回到正軌。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隨著電視等進村入戶,受到多種藝術形式的衝擊,宛梆觀眾群體大量流失。內鄉縣宛梆劇團———這家全國惟一的宛梆劇社也陷入人才流失、生存困難的境地。劇團除了一批甘守清貧、視唱戲為生命的職工外,物質條件很差。一個月唱下來,很多演職人員大約只有幾百元的收入。送戲下鄉的車輛也是早年從廢品回收公司購回的報廢“黑車”,只能在夜間偷偷上路,以防被查處。
但正是這些甘於清貧的人還在努力為宛梆的傳承、發展努力著。目前,內鄉縣文化局申報內鄉宛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已經正式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