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

通過對世界各國學說的研究,信息經濟的特徵大致是,第一,產業結構方面,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和支柱產業,並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要地位,已開發國家信息產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第二,社會就業結構方面,信息產業特別是信息服務業就業人數迅速增長,信息產業從業人員占就業人數較大比重,已開發國家一般都在50%以上。第三,信息化水平較高,信息技術、信息產品、信息資源廣泛深入套用。日本人曾建議將信息係數(日本人自己提出的一種係數)超過恩格爾係數50%以上定義為信息社會。信息經濟是相對物質經濟而言。物質經濟是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消耗物質的經濟,傳統的工業經濟就屬於物質經濟。而信息經濟是通過採用信息技術和智慧型工具,減少物質消耗和提高經濟效率,通過增進產品和服務中信息(主要體現為知識)含量,改善和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效益和水平的經濟。

基本概念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又稱資訊經濟,IT經濟。作為信息革命在經濟領域的偉大成果的信息經濟,是通過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兩個相互聯繫和彼此促進的途徑不斷發展起來的。所謂信息經濟,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

如果說,在工業經濟中,鋼鐵、汽車、石油化工、輕紡工業、能源、交通運輸、電話通訊等傳統產業部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經濟中,居重要地位的則是晶片、積體電路、電腦的硬體和軟體、光纖光纜、衛星通信和移動通信、數據傳輸、信息網路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環境保護、航天與海洋等新興產業部門,同時,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部門通過產業化而變得越來越重要。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這種信息經濟的發展,不僅不會否定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的存在,相反會促進這三種經濟的素質通過信息化後大為提升,並導致不可觸摸的信息型經濟取代可以觸摸的物質型經濟而在整個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

最早提出“信息經濟”概念的是美國學者馬克盧普(F。Mahchlup)教授。他在信息經濟的經典論著《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中首次提出了“知識產業”,它包括了教育,科學研究與開發,通訊媒介,信息設施和信息活動等五個方面,並以大膽而富有創新精神的工作測算出“知識產業”(即信息產業)在美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據他的估計,在195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中有29%來自信息產業。整個勞動者的投入32%以上來自信息生產和活動。

特點描述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體化和科技非線性發展新形勢下掀起的一種高科技革命。儘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還有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開發等各種高科技,但是迄今為止,信息科技是其中最成熟、發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與其他高科技相比,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極強的滲透性以及由此而來的十分廣泛的套用性,幾乎是“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二是能與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結合,從而會全面擴展和加強人類的信息功能,特別是管理和決策功能。信息革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產業革命,它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和思維的方式。

信息經濟的範疇:

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發展了“信息經濟”的概念。貝爾認為已開發國家已經從前工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最終到達後工業社會階段。在新的社會階段,經濟活動的基本戰略資源,工具,勞動環境,文化觀念都有一系列的變化。

1977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國商務部資助下完成了9卷巨著《信息經濟:定義與測量》。波拉特在馬克盧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經濟劃分為兩個範疇:

(1)涉及物質與能源從一種形態轉換到另一種形態的領域;
(2)涉及信息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的領域。

其次,他給出了信息,信息資源,信息勞動,信息活動等一系列既有經濟含義又能計量的定義。波拉特,馬克盧普等人繼貝爾區分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之後,用具體的經濟分析與數值計算,說明自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美國等資本主義經濟已開發國家已先後由工業化經濟過渡到信息化經濟,其主要標誌是經濟活動有一半以上已與信息活動有關。

據測算,1967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46%與信息活動有關;約有半數勞動力與信息職業有關,就業者收入的53%來自這類職業收入。波拉特的研究既表明了美國信息產業的不斷增長,也進一步完善了信息經濟的概念,方法及測算體系,使巨觀經濟指標與微觀信息活動得到了有機結合。正因為馬克盧普·波拉特的信息經濟概念和測定,不僅在理論上有體系,而且在實踐中可使用。所以,他們的概念和方法目前被世界上廣泛地使用。

美國企業家保羅·霍肯在《未來的經濟》一書中以相對“物質經濟”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經濟”。霍肯認為,每件產品,每次勞務,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種成分。在傳統的“物質經濟”中,就整個社會而言,物質成分大於信息成分的產品和勞務占主導地位。而在“信息經濟”中,信息成分大於物質成分的產品和勞務將占主導地位。未來的趨勢將是物質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產品中物質同信息的比例正在發生變化,並將進一步變化。未來的經濟繁榮就取決於這種變化。

定義確立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對於信息經濟的確立,也可以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來加以明確:區別一個經濟時代,不是看它生產什麼,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從這一角度來提出具體衡量標準,如果把信息經濟作為一個經濟時代來看待的話,就有三個數量標準:

(1)信息部門所占比重大於物質部門所占的比重;
(2)信息部門所創造的產值在GNP中所占比重大小;
(3)信息勞動者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大小。如果這三個指標都超過50%以上,才能視為信息經濟占主導地位

所以,對於信息經濟的概念和範圍可以從多種角度來確定:

1、從理論上看,信息經濟是作為物質經濟的對立物提出來的。即每件產品,每項勞務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個部分,如果在產品和勞動中物質部分所占比重大於信息部分所占比重,就是物質經濟;如果信息部門所占比重大於物質部門所占比重,就是信息經濟。一旦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就是信息經濟,它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2、從發展戰略上看,信息經濟是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一種經濟成分。不論國家制度和社會性質如何,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其差別只是在於其規模的大小。研究信息經濟不僅在於對巨觀信息經濟規模作出定量的描述,而且還在於通過信息經濟分析,使我們能夠把握現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從而有效地制定出長遠的發展規劃。

3、從規模經濟上看,信息經濟就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內容。它的最大特徵是:從事和信息有關的就業人數超過社會全部就業人數的一半,具有最大限度的規模經濟。它可以通過信息的社會化,信息的現代化和信息的商品化三個形式表現出來。

4、從數量上看,信息經濟是在以農業和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之外,以信息的產品和勞務的生產,提供為基礎的經濟。信息經濟成分是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向以信息為基礎的過渡作為數量標誌,定量地測算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從事信息活動人員在社會勞動人員中的比重,是對信息經濟規模的一個具體描述。

5、從技術結構上看,當信息技術廣泛套用,並成為社會物質產業的主要支撐基礎時,信息經濟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信息經濟並不限於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本身,而是當信息為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前提條件下,才能真正成為信息經濟的社會。

概括地說,信息經濟就是以信息資源為基礎,信息技術為手段,通過生產知識密集型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來把握經濟成長,社會產出和勞動就業的一種最新的經濟結構。它被認為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最現代化的經濟形態。

結構特徵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既具有與其他經濟一樣的特徵,也具有一系列它所特有的結構特徵。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的廣泛套用,近些年來,世界信息經濟的結構正在發生引人注目的變化。信息經濟的結構特徵越來越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信息經濟的企業結構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傳統的企業結構都是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的,而新興信息企業結構都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不但投資少,效率高,最終還將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得到全面發展。

2、信息經濟的勞動力結構是智力勞動型的。企業結構的狀況決定著勞動力結構的狀況,由於新興信息經濟的企業結構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而以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軟體編制人員等腦力勞動者為主的勞動力結構也必然發生根本變化,傳統體力勞動者將經過再教育成為新的腦力勞動者。

3、信息經濟的產業結構是低耗高效型的。這些以新興科學知識和高技術為基礎的尖端信息產業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長,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點。在傳統產業日益衰落的過程中,專業化,小型化的新興產業卻在迅速發展。這種產業結構及其技術結構的變化,將會使勞動生產率獲得極大增長。

4、信息經濟的體制結構是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小型分散化的水平網路式的管理體制將代替集中,龐大而又互相牽制的傳統金字塔型的體制結構,小公司,小工廠等橫向組織將代替大公司,大工廠等縱向組織。信息經濟的體制結構小型化和分散化,絕不意味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降低,而恰恰相反,通過信息化,生產在更廣泛,更深入的程度上社會化了。

5、信息經濟的消費結構將是多樣化的。傳統工業生產是大規模的集中性生產,產品單一,規範化,雖然成套生產,但是品種少,規模單調,不能及時滿足多種多樣的社會需要。由於信息經濟的生產機動靈活,分散化,它所提供的消耗品將是更加豐富多彩,更符合人們的實際生活需要。

6、信息經濟的能源結構是再生型的。傳統經濟的能源結構是非再生型的,如煤炭,石油等,消耗一點,就少一點,不能再生,而且浪費大,效率低,污染嚴重。信息經濟的能源結構主要是再生型的,如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它們不僅可以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有用,乾淨,效率高。

與知識經濟的關係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知識經濟最早是由聯合國研究機構在1990年提出來的。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國際組織檔案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個概念,其內涵為: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之所以在西方國家提出,是基於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最短缺的因素,而其它經濟要素相對而言是充分的。

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進入“知識管理” 階段,從過去以信息為基礎轉向現在更強調知識創新,不僅重視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集合的反應和運用,而且更重視把信息轉化為知識。知識經濟是一種基於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它是在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知識的生產、傳播、轉讓和使用為其主要活動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最典型和最基本的特徵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識廣泛地滲透到會一切經濟部門中去,而且知識本身也成為一種更加市場化的產品。

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及相關概念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二者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知識經濟脫胎於信息經濟,信息經濟提出在前,知識經濟提出在後。一方面,知識經濟被人們提出和認識,反映了當今世界已開發國家對於後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快速發展進程的普遍接受和認可。另一方面,要發展知識經濟沒有高度發達的信息經濟作基礎是不行的。

因為信息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是知識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前提條件,知識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信息科學技術,也就是離不開以它為基礎的信息經濟。美國是最早提出知識經濟,且發展知識經濟條件最成熟的國家,但現在仍然在深入研究信息經濟問題,規劃和發展信息經濟。比如,美國商務部1999年4月發布的政府報告中稱,美國約1/4強的經濟成長率來自於信息產業,報告的題目是《崛起的數字經濟》,而不是知識經濟。這說明只有在信息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大力發展知識經濟。

(二)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又是有區別的:
(1)信息經濟主要是以信息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經濟,而知識經濟是以整個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經濟。
(2)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都是知識密集型的經濟,但後者中知識所含的內容更加廣泛,不僅包括信息業,而且包括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
(3)信息、知識、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等相關概念還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性。

現階段,我國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等物質生產經濟仍居主導地位。隨著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推進,信息經濟已經產生,並在迅速發展中,但尚未充分發達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用知識經濟的觀點來促進信息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但不能用它來代替信息經濟。

新特徵

信息經濟信息經濟
已開發國家中1/2以上的從業人員從事以信息為主的工作。如果現在的預測準確無誤,那么在未來10年人類的全部工作中將4/5與信息有關。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人將人事把數據轉化成知識的工作。在即將到來的信息經濟時代,世界範圍的電腦聯網將使越來越多的領域以數據流通取代產品流通,將生產演變成服務,將工業勞動演變成信息勞動。信息經濟的新特徵包括:信息產品不需要離開它的原始占有者就能夠被買賣和交換;這一產品能夠通過電腦網路大量複製和分配而不需要額外增加費用;價值增加是通過知識而不是工作來實現的;知識流向產品的主要形式是軟體。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工業社會勞動文化的兩大基本支柱——時間和固定工作崗位--將退居次要地位。傳統的人生成功條件,如文憑和學位重要性在降低。標準化和固定模式的職業培訓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工作仍然存在,但不再有穩定的“工作崗位”。

在信息經濟中收入與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時間的聯繫越來越鬆散。它越來越與投入的工作時間無關,而首先取決於技巧、原創性和迅速發現新問題、使用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它的能力。

相關詞條

經濟學概述總量經濟學比較經濟學財政學發展經濟學激進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經濟計量學城市經濟學服務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價格經濟學農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奧地利學派邊際效用學派供給學派劍橋學派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重農學派貨幣主義

經濟學大觀園

浩瀚無邊的書海中有著無窮無盡的精華,我們想要逐一去認知他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諸如經濟這種“高深莫測”的學科,更讓一般人望而生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