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信息經濟學(Economics of information,Information Economics)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
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套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誌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準》,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巨觀信息經濟學。巨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契約、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範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形成與發展
巨觀信息經濟學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弗里茲·馬克盧普(F.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發表了一本專著:《美國的知識
生產和分配》,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問題,並對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這本書1966年被譯成俄文,1968年又被譯成日文。自1980年起,馬克盧普又擴展前書,陸續發表了《知識:它的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8卷本巨著。其中第1卷名為《知識與知識生產》。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當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博士。他在書中更新了美國知識產業的統計數據。他在馬克盧普的研究的基礎上,在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的影響下,於1977年完成了《信息經濟》(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內部報告。這個報告是在他的博士論文《美國信息經濟分析》的基礎上擴展後寫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並把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是由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第二信息部門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業的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波拉特還用投入產出技術按不同於馬克盧普的最終需求法的另一種增值法,對1967年美國的信息經濟的規模與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這種方法不僅引起美國商務部的重視,而且於1981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採納,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信息經濟的發展程度。微觀信息經濟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形成於60年代,發展於70-80年代。最早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信息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和日本的宮澤等。美國主要從具體套用方面研究有關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信息對價格、工資和其它生產因素的影響;日本則側重於抽象研究信息系統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兩者都是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70年代以後,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著作相繼問世。199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維克里教授,以表彰他們對西方信息經濟學研究作出的貢獻。
研究內容
信息經濟學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研究信息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變化特徵的科學,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信息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信息與社會生產的規模、結構形式、組織管理的關係;信息經濟模式在經濟結構中的套用過程和作用等。(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係;信息價
值的表現形式;信息價值的計量標準和計算方法等。(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會生產中的最佳投資和投資效果;影響信息經濟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提高信息經濟效果的途徑和方法等。(4)信息產業結構。主要研究信息產業結構及其發展規律和趨勢;信息產業與部門經濟結構、服務性行業結構、教育機構的關係;信息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5)信息系統。包括如何建立和發展完善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的聚集與分散對信息系統價值的影響;從經濟角度考察信息系統評價的標準和方法;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其相互關係;信息系統經濟的管理;最最佳化信息系統的選擇等。(6)信息技術。用技術經濟原理研究信息技術對提高信息經濟效益的作用;比較各種信息技術的套用,提出採取新信息技術的最佳方案;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等。(7)信息經濟理論。包括對信息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性質、方法、作用、歷史等基本問題的研究。
(一)非對稱信息環
境與微觀信息經濟學。非對稱信息指交易雙方各自擁有他人所不知道的與交易有關的私人信息。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互相不知道同伴是什麼樣的選擇,因而選擇坦白交待;產品市場上著名的“檸檬市場”(次品市場),賣主比買主擁有更多的關於產品的信息;在勞動市場上,存在工資、激勵及逆向選擇問題,老闆不了解眾多下屬中誰最具有能力做經理。也不了解上任的經理是否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而下屬則不了解老闆的利潤究竟是多少:還有腐敗的滋生與懲治。虛假廣告與假冒偽劣商品的治理等,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經濟學把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稱為代理人。不了解這些信息的一方稱為委託人。因此,一般不對稱信息問題都可歸結為“委託一代理”模型。在非對稱信息環境中。“委託一代理”關係的成立條件是委託人對代理人的支付不低於後者參與這個契約的機會成本,同時又要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在這種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的條件下,委託人的最優選擇應該是什麼?博弈論學者哈薩尼對此做了深入研究定義了貝葉斯-納什均衡, 以尋求最優的契約或制度安排,使代理人吐露實情。委託人還可通過一些信號,如價格、榮譽、廣告等,獲取信息。非對稱信息環境是微觀信息經濟學重要的既定條件之一。個體經濟學的完全競爭模型在現實中很難真正存在。對不完全信息狀態下市場的研究逐漸發展為微觀信息經濟學。國內在20世紀90年代初逐漸開始介紹六七十年代西方微觀信息經濟學的成就,隨著我國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需要,引起了一定的重視在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兩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者之後,國內對於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各類介紹、研究與套用的論文與著作逐漸多了起來。(二)巨觀信息經濟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馬克盧普和史丹福大學的的波特創立的巨觀信息經濟學,把信息產業視為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第四產業, 以統計數字及數量分析來說明信息經濟的發展,它是信息產業及信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及必然結果。以烏家培為代表的信息經濟學者認為巨觀信息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為:信息產業的產生與發展, 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有關信息市場的問題,如信息商品的價值與價格計算,市場主體行為的考查及市場容量的擴展;信息商品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規律以及對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的研究:國民經濟的信息化問題以及如何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工農業,還有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信息系統的研究等。總體來講,巨觀信息經濟學既研究信息產業的經濟運作,也研究社會巨觀經濟的信息化問題。
(三)微觀信息經濟學
與巨觀信息經濟學的結合。目前,在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進程中,經濟學界更多地關注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動態。十分重視對微觀信息經濟學的介紹及對各種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經濟問題的研究。而對於巨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則較少涉足。儘管信息與商品有著不同商品的特點。信息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也有其特殊的經濟規律,但它受到信息學者的重視要遠遠超過經濟學者。也正因為如此,信息經濟學給信息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信息學界有一些極為活躍的信息經濟學研究者,他們不但從事信息商品與信息產業的經濟學研究。也逐漸進入微觀信息經濟學領域,並且試圖將兩者結合起來,納入一個完整的體系。主要方法是從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契約理論人手,進而研究信息(各種信號)的搜尋,以及信息的成本及交易成本,逐步過渡到巨觀信息經濟學的領域。(四)信息經濟學的套用研究。
儘管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但它的套用研究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巨觀信息經濟學。近兩年來微觀信息經濟學的套用研究在當前我國經濟改革與轉型時期的制度安排及市場規範方面有著不町低估的作用,是信息經濟學極具前景的研究領域。如前所述,微觀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不確定、不對稱信息條件下如何尋求一種契約和制度來安排規範當事者雙方的經濟行為,又稱為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或契約理論。
在此前提下,任何經濟行為的結果都是確定的和惟一的。因此,個體經濟學的任務是最最佳化決策問題,即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效率最大化。而且它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效的分析方法,這都使得微觀信息經濟學相對於傳統經濟學而言實用性更強,更能廣泛和深入地研究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
西方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內容
從本質上說,西方信息經濟學是非對稱信息博弈論在經濟學上的套用,是個體經濟學的新發展。博弈論研究的問題是決策各方的行為發生相互影響時各自的決策以及這些決策所能達到的均衡,而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則是決策各方的行為發生相互影響時存在著非對稱信息。在這裡,非對稱信息指的是某些參與人擁有但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信息經濟學所討論的信息即指這種影響雙方利益的信息,而不是講各種可能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按內容可以分兩類。
一類是雙方知識的不對稱,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諸如能力、身體健康狀況等信息,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雙方當事人行為造成的。對於這類信息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稱之為隱藏知識、隱藏信息。第二類不對稱信息是指在簽訂契約時雙方擁有的信息是對稱的,但簽訂契約後,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無法管理、約束,這是內生的,取決於另一方的行為。對於這類信息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稱之為隱藏行動。比如在簽訂契約後,雇員是努力工作還是偷懶,僱主不能自由控制。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行一種激勵機制,使雇員採取正確的行動。比如用什麼樣的工資制度或福利制度,使雇員努力工作。
在具體工作中,會在兩種情況下遇到不對稱信息的問題。按不對稱信息發生的時間,在事前發生的信息不對稱會引起逆向選擇問題,而事後發生的信息不對稱會引起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信息經濟學兩大基本研究課題。比如,選擇一個企業經理,如果事先董事會不清楚經理的能力,而經理自己清楚,會出現逆向選擇問題;如果事先雙方都知道經理的能力,但簽約後不清楚經理的努力程度,則出現道德風險問題隱藏行動;或者事先都不知道經理的能力,但簽約後經理髮現了自己的能力,而董事會不清楚,則也是道德風險問題隱藏信息 ,因為經理離任有可能帶走客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西方信息經濟學認為,減免的辦法就是建立起激勵機制和信號傳遞機制。
理論意義
傳統經濟學認為,價格凝結了所有的市場信息,它的獲得不需要成本,因而能夠為所有的市場參與者自由運用,這樣,市場參與者就具有了市場運行的完全信息。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市場包含在價格之中,直接經濟聯繫並不等同於相互作用。因而,直接的相互作用或經濟聯繫並不構成傳統經濟分析的內容。這就隱含著傳統經濟分析不包含私人信息的內容,亦即不存在信息的非對稱性。理性人假設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利己”和“效率”,即“自私”和“利益最大化”;二是,決策者具有進行決策的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決定了:理性是完全的,個人理性能夠自發達到集體理性。這樣,決策個體在給定的信息參數——價格下進行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都通過市場包含在價格之中,價格機制就包含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全部內容,市場機制就等同於激勵約束的全部內容和手段。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個
人理性自發地達到集體理性,市場總是出清的,整個經濟社會最終會達到理想狀態——帕雷托最優狀態。信息經濟學認為,價格是在搜尋中獲得的,是以付出成本為代價的。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這就決定了競爭是不完全的,決策個體之間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私人信息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信息是不對稱的。在信息不完全和非對稱條件下,完全理性轉化為有限理性,即經濟個體是自私的,按照最大化原則行事,但他通常並不具有做出最優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經濟個體的能力是有限的,理性也就是有限的。個人理性選擇的結果可能是非理性的,個人理性並不必然導致集體理性。這樣,各個決策個體之間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成為經濟分析的出發點。通過對信息,尤其是私人信息作用機理的分析,信息經濟學揭示了,個人理性可能導致集體非理性,價格並不能囊括全部的市場經濟關係,因此,市場價格制度就不再是激勵約束全部內容和手段,“非價格”機製成為激勵約束不可或缺的內容。信息經濟就是運用機制設計理論來設計“非價格”制度以解決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