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副標題: 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原作名: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作者: (美)丹尼爾·貝爾
譯者: 高銛等譯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出版年: 1997-08-01
頁數: 538
定價: 28.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01136148
作者簡介
紐約出生,猶太人家庭。大學畢業從事新聞工作(《新領袖》、《幸福》雜誌)。哥大哲學博士。哈佛大學任教授。1972年全美知識精英普測時的20位影響最大的學者之首。著名社會學家和未來學家。
內容簡介
丹尼爾·貝爾堪稱20世紀西方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其學術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社會學的領域。他對巨觀社會走向的把握有獨到之處,其最有影響力的研究領域是巨觀社會或稱整個人類世界的層面。《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雖然在1973年看來還是一本預測未來的著作,但是事實上從今天看來,他的預測已經基本成為現實。該書開啟了一種看待人類社會的全新視角。
該書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其方法論,即“中軸原理”。該原理認為在某一歷史時期內,特定的中軸原理成為其他大多數社會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中軸原理和中軸結構的分析,成為一種把繁雜多變的巨觀歷史的可能前景進行條理化的方法。該方法在實踐上把社會結構變化的實質特點認定為來自經濟的變化性質,以及理論知識確定社會革新的變化方向的決定性作用,是對未來的探索。社會結構是一種概念圖式,而概念圖式的基礎就是中軸原理,並具有一個中軸結構。中軸原理和中軸結構的思想力圖說明的不是因果關係,而是趨中性。在尋找社會如何結合在一起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它設法在概念性圖式的範圍內說明其他結構環繞在周圍的那種組織結構,或者是在一切邏輯中作為首要邏輯的動能原理。概念性圖式和中軸原理之所以有價值,是它允許人們用多方面的立足點來設法了解社會變化,但它並不擯棄在特定計畫內理解關鍵結構或中軸原理的“首要邏輯”的價值,以中軸原理為基礎可以突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貝爾以其獨創中軸原理為工具,從社會結構、政體和文化3個方面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特點,並與工業社會進行了比較。由此貝爾構建了後工業社會理論體系,向讀者展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可能圖景。而中軸原理分析所展示的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則在貝爾稍後的另一本著作《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有經典的闡述。
目錄
譯者的話
1976年版前言
序
導論
方法論補記
後工業社會面面觀
後工業社會思想形成史
本書的計畫
第一章 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的兩大圖式
後馬克思主義:官僚政治的問題
蘇聯:官僚政治和新階級
社會發展:莫斯科的看法
捷克對未來的看法
後工業社會:一種概念性圖式
第二章 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
工業部門和職業
後工業社會的某些勞工問題
教育與地位
黑人
婦女
非營利部門
“新”工人階級
變化的局限性
第三章 知識和技術諸方面: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
變化的速度
規模的變化
知識諸方面
知識的定義
知識的計量
知識的分解
技術變化的計量
現代化和技術變化
經濟變化的計量
對技術的預測
知識社會的結構
知識階級諸方面
科學精萃人士和一般人員
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未來形象
體制結構
資源分配
結論
第四章 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方式和社會學化方式之間的緊張關係
新的批評
經濟化方式
公司:一種新的社會發明
經濟化方式的局限性
國民生產總值: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社會學化方式
各種規劃
作為社會學機構的公司
義務的權衡
公司的轉折點
私有財產還是私有企業
“公司”的含義
從艱苦奮鬥到平淡無奇
第五章 社會選擇和社會計畫: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
社會選擇和社會價值:需要新的計算方法
集團政治和個人領導
數量密度
擴散和比例的變化
社會單位的適當規模和範圍
公共與私人
社會結算系統
制定計畫的工具
什麼是社會指標
時代的展望
第六章 “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國論者
範例
時間機器
出生年代
科技治國的思想觀點
物支配人
軍人支配物
由誰掌權?
政治角逐場
結語 未來的議程
一、社會制度是怎樣改變的
二、科學的未來
三、能者統治與平等
四、消滅匱乏
五、文化與意識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