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概述
早期(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左翼時期(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複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鬥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闢了新的製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里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
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製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製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製完成的卡通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卡通片。
在日本占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併,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併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 ,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鹹、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崑崙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 。1947年以該厂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
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卡通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新中國時期(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捲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製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導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 ,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
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導、專題報導;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鑑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最近發展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坎城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行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
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協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協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開發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開發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電影特徵
主要特點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中國電影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內地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導、專題報導;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鑑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香港
1945—1955衣缽南傳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香港電影又揭開了它新的一頁。由於中國內地爆發了解放戰爭,大批躲避戰亂的內地影人相繼南下,形成了第二次的移民風潮。在這一時期先後來港的有何非光、朱石麟、卜萬倉、但杜宇、任彭年、舒適、周璇、胡蝶、殷明珠等著名的導演明星,內地資本和人才的湧入也為百廢待興的香港電影業注入了一股活力。戰後初期,蔣伯英成立了大中華影業公司,拍攝了香港光復後的第一部影片《蘆花翻白燕子飛》。李永祖同製片家張善琨合作,創辦了“永華”,明星雲集的大片《國魂》和《清宮秘史》等就誕生於此。而張善琨隨後脫離“永華”成立的“舊長城”也出品了《蕩婦心》、《血染海棠紅》、《一代妖姬》等影片。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香港國語電影界形成了“左派”和“右派”兩股勢力,以“長城”、“鳳凰”、“新聯”為代表的左派電影公司在與右派的角逐中一方面延續著中國主流進步電影的傳統,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香港國語片市場的良性競爭。戰後,由於海外市場的需求,為香港製片業吸引到了大量的投資,但同時也助長了香港影壇粗製濫造的歪風邪氣。“七日鮮”和“雲吞麵導演”之風對香港電影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因而也就誕生了香港電影史上著名的“清潔運動”。吳楚帆、黃曼梨、白燕、關文清等164位影人聯合簽名,發表了“盡一己之責,期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不負社會之期望,停止拍攝違背國家民族利益,危害社會,毒化人心的影片”的宣言。而這一時期拍攝的粵語片和國語片,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著濃郁的舊上海電影特徵。
1955—1966東方好萊塢 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港英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鼓勵和“左右”政治勢力影響減弱,香港電影迎來了它自由發展的黃金時期。光藝、電懋、邵氏等大型製片企業在港登入,標誌著香港電影工業由獨立製片向“垂直整合”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轉型的完成。同時,香港電影也掙脫了舊上海電影的束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品位和商業特色。從此,有人開始將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冠之以“東方好萊塢”的頭銜。在這一時期,“電懋”和“邵氏兄弟”在爭奪市場方面進行著激烈的競爭。“電懋”以拍攝時裝片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空中小姐》、《香車美人》等;而“邵氏”則延續了前身“天一”公司的創作傳統,提出了“大中華文化圈”的發展戰略,積極製作《貂蟬》、《楊貴妃》、《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古裝片,並且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續了十年之久的“黃梅調電影熱潮”。憑藉這股熱潮,“邵氏”也在兩強之爭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為了逆轉不利的局勢,“電懋”的掌門人陸運濤親自上陣,先是花重金從“邵氏”挖走了林黛、樂蒂的當紅明星,又說服李麗華和嚴俊自組公司,最後策反李翰祥帶著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職人員遠走台灣,組建了“國聯”。同時,兩公司大鬧“雙胞胎案”,爭拍同一題材的影片搶占市場。這種惡性競爭直到1964年雙方簽訂“君子協定”才宣告結束。不久之後,陸運濤意外辭世,“電懋”也無力再和“邵氏”抗爭,香港電影的格局就此從“楚漢相爭”變成了“邵氏”的一家獨大。
導演發展
第一代 他們是中國民族電影的拓荒者,他們主要活動在二十八十年代,他們的成就有人主要表現為無聲默片,代表人物如: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 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輩,他們主要活動在三四十年代的有聲電影時代,他們善於表現表現較為深刻的社會問題,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深思,創造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新成就。代表人物如: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等。
第三代 他們與第二代導演是師生關係,他們主要成就應該在五六十年代,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他們的電影有著極強的政治性,表現對新中國的態度,代表人物如: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等。
第四代 他們大多數畢業於文革之前的北京電影學院,但是他們的電影生涯是從文革之後開始的,他們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們的電影有極強的政治型和散文詩化的特點。代表人物如: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等。
第五代 他們是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的本科生。他們的電影事業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但是經歷過文革對他們的電影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他們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來表達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對國家、民族的命運進行探索。代表人物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 一般指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後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高等院校,接受過正規影視教育的青年導演,其中還有一部分熱愛電影的自由職業者。代表導演包括張元、王小帥、婁燁、路學長、管虎、賈樟柯、王一持、李欣、寧浩等。
特色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導、專題報導;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鑑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電影節及獎項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在中國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國上海舉行。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文化廣影視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承辦。電影節在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唯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審評審產生。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電影節舉辦至今,已經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823部影片的報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計票房2770萬人民幣。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箇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審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裡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導,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審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曆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盃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誌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民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民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盃採用的是北京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併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範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範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大事記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製。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製。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于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視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準,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棟、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翻譯,周彥譯製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製。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經典電影編輯年錄
年份 電影
年份 | 電影 |
---|---|
早期 | 我這一輩子、梁山伯與祝英台、小城之春、俠女、武則天、楊貴妃、神女、馬路天使、大路、一江春水向東流、精武門、龍門客棧、林家鋪子、萬家燈火、大鬧天宮、十字街頭、董夫人、早春二月、破曉時分、獨臂刀、小玩意、漁光曲、紅樓夢、紅色娘子軍、空山靈雨、哪吒鬧海、破曉時分、舞台姐妹…… |
1980 | 天雲山傳奇、第一類型危險、巴山夜雨 |
1981 | 父子情、阿Q正傳 |
1982 | 投奔怒海、少林寺、駱駝祥子、人到中年、茶館、牧馬人 |
1983 | 風櫃來的人、城南舊事、半邊人、一個和八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鄉音、新蜀山劍俠、A計畫 |
1984 | 黃土地、大橋下面、似水流年、省港旗兵、冬冬的假期、邊城、高山下的花環、雷雨 |
1985 | 童年往事、警察故事 |
1986 | 芙蓉鎮、戀戀風塵、英雄本色、老井、盜馬賊、恐怖分子、野山、我這樣過了一生 |
1987 | 紅高粱、倩女幽魂、稻草人、秋天的童話、人·鬼·情 |
1988 | 胭脂扣、孩子王、棋王、旺角卡門 |
1989 | 悲情城市、喋血雙雄、晚鐘、阿郎的故事、紅樓夢 |
1990 | 菊豆、阿飛正傳、本命年、滾滾紅塵、喋血街頭 |
1991 | 大紅燈籠高高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黃飛鴻、邊走邊唱、大太監李蓮英、雙旗鎮刀客、縱橫四海、推手、過年 |
1992 | 秋菊打官司、阮玲玉、無言的山丘、籠民、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血色清晨、三毛從軍記、辣手神探 |
1993 | 霸王別姬、喜宴、香魂女、戲夢人生、誘僧、藍風箏、青少年哪吒、青蛇、新不了情 |
1994 | 愛情萬歲、活著、飲食男女、陽光燦爛的日子、重慶森林、東邪西毒、獨立時代、多桑、背靠背 臉對臉、冬春的日子 |
1995 | 女人四十、紅玫瑰白玫瑰、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搖啊搖 搖到外婆橋、好男好女、天國逆子、刀 |
1996 | 甜蜜蜜、南國再見 南國、麻將、風月、變臉、太平天國、食神 |
1997 | 小武、春光乍泄、河流、香港製造、有話好好說、色情男女、南海十三郎、一個字頭的誕生、紅河谷 |
1998 | 海上花、洞、愈快樂愈墮落、天浴、暗花 |
1999 | 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荊軻刺秦王、過年回家、千言萬語、槍火、那山那人那狗、黑暗之光、喜劇之王、黃河絕戀、細路祥 |
2000 | 臥虎藏龍、花樣年華、站台、榴槤飄飄、蘇州河 |
2001 | 藍宇、少林足球、遊園驚夢 |
2002 | 英雄、無間道、任逍遙、美麗時光、和你在一起、金雞、小城之春、巴爾扎克與小裁縫 |
2003 | 盲井、鐵西區、暖 |
2004 | 世界、功夫、2046、十面埋伏、可可西里、驚蟄 |
2005 | 孔雀、天邊一朵雲、最好的時光、黑社會、青紅、如果·愛、獨自等待 |
2006 | 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黑眼圈、放逐、伊莎貝拉、馬背上的法庭 |
2007 | 結集號、立春、左右 |
2008 | 天水圍的日與夜、二十四城記、梅蘭芳 |
2009 | 南京 南京、不能沒有你、鬥牛 |
2010 |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團圓、讓子彈飛、鋼的琴、歲月神偷 |
2011 | 桃姐、奪命金、金陵十三釵 |
2012 | 白鹿原、搜尋、殺生 |
2013 | 郊遊、一代宗師 |
當代精選
年份 | 電影 | 導演 | 主演 |
---|---|---|---|
1984 | 黃土地 | 陳凱歌 | 薛白 / 王學圻 |
1984 | 似水流年 | 嚴浩 | 斯琴高娃 / 顧美華 |
1985 | 童年往事 | 侯孝賢 | 梅芳 / 唐如韞 / 田豐 |
1986 | 芙蓉鎮 | 謝晉 | 劉曉慶 / 姜文 |
1986 | 戀戀風塵 | 侯孝賢 | 李天祿 / 辛樹芬 / 王晶文 |
1986 | 英雄本色 | 吳宇森 | 周潤發 / 狄龍 / 張國榮 |
1987 | 紅高粱 | 張藝謀 | 姜文 / 鞏俐 |
1988 | 胭脂扣 | 關錦鵬 | 梅艷芳 / 張國榮 |
1989 | 悲情城市 | 侯孝賢 | 陳松勇 / 梁朝偉 / 高捷 / 辛樹芬 |
1990 | 菊豆 | 張藝謀 | 鞏俐 / 李保田 |
1990 | 阿飛正傳 | 王家衛 | 張國榮 / 張曼玉 / 劉嘉玲 / 劉德華 |
1991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 | 張震 / 楊靜怡 |
1991 | 大紅燈籠高高掛 | 張藝謀 | 鞏俐 / 何賽飛 / 曹翠芬 |
1991 | 黃飛鴻 | 徐克 | 李連杰 |
1992 | 阮玲玉 | 關錦鵬 | 張曼玉 |
1992 | 秋菊打官司 | 張藝謀 | 鞏俐 |
1993 | 霸王別姬 | 陳凱歌 | 張國榮 / 鞏俐 / 張豐毅 |
1993 | 香魂女 | 謝飛 | 斯琴高娃 / 伍宇娟 / 雷恪生 / 陳寶國 |
1993 | 喜宴 | 李安 | 趙文瑄 / 歸亞蕾 / 金素梅 / 郎雄 |
1993 | 藍風箏 | 田壯壯 | 呂麗萍 / 李雪健 / 濮存昕 |
1994 | 重慶森林 | 王家衛 | 梁朝偉 / 王菲 / 金城武 / 林青霞 |
1994 | 飲食男女 | 李安 | 吳倩蓮 / 楊貴媚 / 王渝文 / 郎雄 |
1994 | 愛情萬歲 | 蔡明亮 | 楊貴媚 / 李康生 / 陳昭榮 |
1994 | 陽光燦爛的日子 | 姜文 | 夏雨 / 寧靜 / 耿樂 |
1994 | 東邪西毒 | 王家衛 | 張國榮 / 梁朝偉 / 林青霞 / 張學友 |
1994 | 活著 | 張藝謀 | 葛優 / 鞏俐 |
1995 | 大話西遊(上/下) | 劉鎮偉 | 周星馳 / 朱茵 / 莫文蔚 / 吳孟達 |
1995 | 女人四十 | 許鞍華 | 蕭芳芳 / 喬宏 |
1996 | 甜蜜蜜 | 陳可辛 | 張曼玉 / 黎明 |
1997 | 春光乍泄 | 王家衛 | 梁朝偉 / 張國榮 |
1997 | 小武 | 賈樟柯 | 王宏偉 / 郝鴻建 / 左百韜 |
1997 | 香港製造 | 陳果 | 李璨琛 / 嚴栩慈 / 李棟全 / 譚嘉荃 |
1998 | 洞 | 蔡明亮 | 李康生 / 楊貴媚 |
1999 | 一個都不能少 | 張藝謀 | 魏敏芝 / 張慧科 |
1999 | 我的父親母親 | 張藝謀 | 章子怡 / 鄭昊 / 孫紅雷 |
1999 | 荊軻刺秦王 | 陳凱歌 | 張豐毅 / 李雪健 / 鞏俐 |
2000 | 臥虎藏龍 | 李安 | 周潤發 / 楊紫瓊 / 章子怡 / 張震 |
2000 | 站台 | 賈樟柯 | 王宏偉 / 趙濤 / 梁景東 / 楊天乙 |
2000 | 榴槤飄飄 | 陳果 | 秦海璐 |
2000 | 花樣年華 | 王家衛 | 梁朝偉 / 張曼玉 |
2000 | 一一 | 楊德昌 | 吳念真 / 李凱莉 / 金燕玲 / 張洋洋 |
2000 | 鬼子來了 | 姜文 | 姜文 / 香川照之 / 姜宏波 |
2001 | 十七歲的腳踏車 | 王小帥 | 崔林 / 李濱 / 高圓圓 |
2002 | 英雄 | 張藝謀 | 李連杰 / 梁朝偉 / 張曼玉 / 陳道明 |
2002 | 無間道 | 劉偉強 / 麥兆輝 | 劉德華 / 梁朝偉 |
2004 | 十面埋伏 | 張藝謀 | 章子怡 / 劉德華 / 金城武 |
2004 | 2046 | 王家衛 | 梁朝偉 / 章子怡 / 王菲 / 木村拓哉 |
2004 | 功夫 | 周星馳 | 周星馳 / 元秋 / 元華 / 黃聖依 |
2005 | 孔雀 | 顧長衛 | 張靜初 / 馮瓅 / 呂聿來 |
2005 | 黑社會 | 杜琪峯 | 任達華 / 梁家輝 / 古天樂 |
2006 | 三峽好人 | 賈樟柯 | 趙濤 / 韓三明 |
2006 | 圖雅的婚事 | 王全安 | 余男 |
2008 | 天水圍的日與夜 | 許鞍華 | 鮑起靜 / 陳麗雲 |
2009 | 南京!南京! | 陸川 | 劉燁 / 高圓圓 /中泉英雄 / 江一燕 |
2011 | 桃姐 | 許鞍華 | 葉德嫻 / 劉德華 |
2013 | 一代宗師 | 王家衛 | 梁朝偉 / 章子怡 |
歷史票房排名
歷史排名 | 電影名稱 | 總票房 | 總人次 | 總場次 | 上映年份 |
---|---|---|---|---|---|
1 | 戰狼2 | 52.20億 | -- | -- | 2017 |
2 | 美人魚 | 33.9億 | -- | -- | 2016 |
3 | 捉妖記 | 24.38億 | -- | -- | 2015 |
4 | 速度與激情7 | 24.26億 | -- | -- | 2015 |
5 |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 | 19.79億 | 4742.92萬 | 93.03萬 | 2014 |
6 | 尋龍訣 | 16.79億 | -- | -- | 2015 |
7 | 港囧 | 16.2億 | -- | -- | 2015 |
8 | 瘋狂動物城 | 15.3億 | -- | -- | 2016 |
9 | 魔獸 | 14.72億 | -- | -- | 2016 |
10 |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 | 14.65億 | -- | -- | 2015 |
11 | 夏洛特煩惱 | 14.39億 | -- | -- | 2015 |
12 | 侏羅紀世界 | 14.2億 | -- | -- | 2015 |
13 | 阿凡達 | 13.82億 | 2762萬 | 38.6萬 | 2010 |
14 | 人再囧途之泰囧 | 12.67億 | 3910萬 | 66.91萬 | 2012 |
15 | 西遊降魔篇 | 12.46億 | 3103.79萬 | 76.72萬 | 2013 |
16 | 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 12.46億 | -- | -- | 2016 |
17 | 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 12億 | -- | -- | 2016 |
18 | 心花路放 | 11.69億 | 3398萬 | 92.3萬 | 2014 |
19 | 湄公河行動 | 11.6億 | -- | -- | 2016 |
20 | 煎餅俠 | 11.59億 | -- | --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