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889年,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別署藥風,出生於廣東潮陽(現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上鹽汀村),鄭正秋從小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小正秋3歲時,為了“讓孩子認得老家”,母親張太夫人帶正秋回到上鹽汀村祖居。兩年後,小正秋隨母親返回上海,受教於嘉定人莊乘黃。在莊老師的點撥下,小正秋不僅打下了較好的國學基礎,還練就了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受老師不滿清王朝腐朽統治的影響。一年以後,10歲的小正秋帶著莊老師的口授心傳,進了育才書院。
14歲時,父親領著正秋來到鄭洽記土棧,讓他熟悉土棧業務,認識四方商賈。期間,去不成學校的鄭正秋自己找書看。《再生緣》、《推背圖》、《左氏春秋考證》、《三國演義》,《警世鐘》、《西太后》、《揚州十日記》、《革命軍》、《大革命家孫逸仙》乃至戲曲唱本,逮著什麼看什麼。
1902年肄業於上海育才公學。他父親還給他捐過官。青年時期受過康梁改良主義的影響。因目擊清廷腐敗,民生凋敝,於是從事新劇運動,陸續發表“麗麗所劇評”。後又受聘於《民言報》為劇評主筆,被時人譽為“不畏強御的劇評家”。主辦《圖書劇報》、《民立畫報》和《民權畫報》,倡導戲劇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
鄭正秋的第一篇文字《麗麗所戲言》送到《民立報》1910年11月26日,署名正秋的長篇評論《麗麗所戲言》開始見報。《民立報》自1911年2月起正式辦起了戲劇副刊。鄭正秋應于右任之邀擔任戲劇副刊主編。這位主編從確定刊名《民立畫報》到組稿、寫稿、編輯,以至版面設計都一手包了。
演藝經歷
![鄭正秋及其作品](/img/7/d63/wZwpmLzEDOykjN0UzN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13年,與張石川和組新民公司,專事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務,聘請他編寫《難夫難妻》電影劇本,並與張石川合作導演了此片,於是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此後,他自組了新民、鳴民、大中華等劇社,在上海、武漢等地從事新劇活動。曾編演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隱痛》、讚揚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倫敦蒙難記》、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行經的《新華毒》,也有迎合小市民低級趣味的《男女拆白黨大交戰》等。五四運動前後,創辦新民圖書館,發行《藥風月刊》。
1919年,他曾發行《藥風月刊》、《解放畫報》支持當時的學生運動。
1922年初,與張石川、周劍雲等共同創辦共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編劇、導演外,還兼任明星影戲學校校長。同年,為明星公司編寫了《滑稽大王游華記》、《勞工之愛情》等4部短片。
1923年底,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影片《孤兒救祖記》拍攝完成,此片為中國攝製第一部長故事片,也是鄭正秋編劇的第一部“社會片”。
1924年鄭正秋創作第一部婦女題材的電影劇本《玉梨魂》。
他編演過《秋瑾》、《革命痛史黃花崗》和《蔡鍔脫險記》等等。
二十年代他通過《玉梨魂》、《上海一婦人》、《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擊了封建倫理制度的罪惡,1929年至1931年他又以現實題材從事創作,編寫了《戰地小同胞》、《桃花湖》(1930)、《紅淚影》(1931)等劇本。
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左翼電影運動的蓬勃開展,在黨的電影小組的團結與幫助下,他被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成為“一個立場堅定、態度鮮明的進步的社會活動家了”。
1932年他運用長期積累的電影創作經驗,帶病為宣傳抗日、推動愛國運動,編寫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兒經》(1934)、《熱血忠魂》等編寫工作。
1933年,他在《明星月報》上發表了《如何走上前進之路》一文,明確地意識到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三反主義”創作原則。
1934年,他編導的《姊妹花》,講述的是生長在貧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對孿生姐妹的不同命運遭遇。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創造了當時中國票房的最高記錄。1935年3月該片參加了蘇聯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
他還寫了電影劇本《戰地小同胞》、《碎琴樓》等。
1935年7月16日,去世。
人物事跡
![明星影片《桃花湖》劇照;鄭小秋、胡蝶](/img/b/d5b/wZwpmLxcDN2cDMwgzM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M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兩種教育思想的抗爭
1902年的一天,這所由英籍猶太人嘉道里創辦,座落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鳳陽路),兼收中外人士子弟的育才書院,突然爆發了一場小小的“學潮”:一群少不更事的學童,小的十二三歲,大的不過十六七歲,轟地擁向校長室,要求學校取消體罰。
原來,在一向以教學嚴謹著稱的育才書院,“體罰”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這天上課時洋先生又要體罰一個國小生,不料卻遭到一個瘦瘦小小的學生的反對。這個看上去年齡不過十三四歲的學生從座位上挺身站起,責問老師:“先生對我們講授‘平等、自由、博愛’的道理,可為什麼常常體罰學生呢?難道這就是‘平等、自由、博愛’嗎?”一句話,問得老師滿臉通紅。洋先生轉向全班學生:“這位同學袒護犯錯誤的同學,大家說,這樣做對不對?”平日裡對體罰早就憤憤然敢怒不敢言的學生以沉默作答。
“下課!我要向校長反映……。”惱羞成怒的洋先生夾起皮包衝出教室。
見這陣勢,那責問老師的學生索性大聲問同學們“我們也找校長,要求取消體罰,好不好?”
“好!”
在校長室,這位洋先生和學生們形成尖銳對峙。育才書院創辦以來破天荒的一場“學潮”,就這樣發生了。
幾天后,在一次全校大會上,王植善校長向教職員工和學生鄭重宣布:“從今往後,本校取消體罰。”這個帶頭反對體罰的學生,頓時成了同學心目中的“英雄”。老師們也對這個善於運用學到的知識反對不合理現象的學生,有了深刻印象。
這個學生不是別人,就是14歲的少年鄭正秋。
可是,小正秋的父親鄭讓卿聽說了這件事,卻勃然大怒:“小小年紀,竟敢目無師長,這還了得!混蛋!”鄭讓卿越想越生氣:當初花大錢把孩子送進育才書院,原想受些洋教育,將來做生意好和租界的洋人打交道,誰知教出個目無尊長的“逆種”!這種書不能再讀了,還是早點到生意場中去磨鍊。主意已定,任憑鄭正秋怎樣哭訴哀求,鄭讓卿都不讓小正秋再跨進他視為“虎狼”的育才書院校門了。
個人生活
祖父
鄭介臣,於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之際來滬經商,開了家鄭洽記土棧 (鴉片批發棧)而成巨富,早年上海潮州會館發起人之一。
父親
![鄭正秋](/img/4/cfa/wZwpmL1gDM5QjM4gTM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E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鄭讓卿,廣東潮陽成田上鹽汀村人。鄭介臣第二子,他以光緒間順天府試進士第三十一名的資格,當過江浙鹽運使,後調任三穗知府。鄭讓卿三十歲上久婚無子,經友人介紹,在眾多候選的男孩中選中他認為將來會大有出息的一個,抱進家門為螟蛉子 (義子)。時值秋高氣爽,因取名正秋,又按潮陽老家的排行,為孩子取字“芳澤”。這個生於1888年12月24日的上海小男孩,從此入了廣東潮陽籍,在優裕的官商家庭中生活成長。
弟弟鄭正冬,後由鄭正秋為之改名正棟,寓了他希冀弟弟來日成為國家棟樑的願望。
病情
正秋從小體格嬴弱。氣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當官卻無知的父親為減輕孩子病痛,橫下心讓他服鴉片止痛。從此,鴉片煙毒漸漸侵襲了小正秋全身,形成難以抗禦的毒癮。也是14歲那年,一位西醫診斷小正秋患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和腎結石。經治療,結石似已排出體外,可心衰依舊,還多了個咳嗽、多痰的毛病。
讀書之餘,鄭正秋還迷上了京劇,以至哪天沒去茶園看上一場戲,吃飯也不香。他偏愛毛韻珂、潘月樵和梨園世家夏月珊、夏月潤兄弟的戲,一來二去,和他們交上了朋友。
這再次惹惱了父親。為使鄭正秋遠離他鄙視的“戲子”,鄭讓卿可謂用心良苦。先是,為17歲的鄭正秋娶妻。可是兒媳俞麗君不但沒“拴”住鄭正秋,反倒也愛上了京戲。鄭讓卿左思右想,覺得兒子既不能一心一意經商,不如走仕途。他花錢在湖北張之洞那裡買了個“候官”的位置,逼著鄭正秋立即去湖北任職。可現在的鄭正秋已不再是五年前任由擺布的孩子了。他在湖北勉強耽了近兩年,深感“宦海茫茫,不可以居”,決定“潔身而退”再次從商。
![鄭正秋](/img/9/0ac/wZwpmL0ADN5ATOygzN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c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再次回到土棧,鄭正秋還真用了番心思。他揣摩經商規律、顧客心理,確定他的“八字方針”:“以義為利,薄利多銷”。一個“義”字,一個“薄”字,使他廣交朋友,近悅遠來。土棧生意比他父親、弟弟經營時好了不少,短短兩年,獲利無數,少老闆鄭正秋的名聲一時大振。可是鄭正秋沒有想到,生意場上多的是不義之人。善良正直的他缺了這份警惕,就得摔大跟頭,一些奸猾之徒利用少老闆的信任胡作非為,土棧虧損數萬。鄭正秋(可能也包括鄭讓卿)最終明白了:他不是經商的料。他把土棧交給弟弟正棟,自己鑽進鍾愛的戲曲中去。他發揮自己善於模仿的長處,學習孫菊仙、汪笑儂、譚鑫培等名伶的唱腔,最終達到聲、神俱備,惟妙惟肖的程度。戲看得多了,對劇目、對演員的表演也有了想說的話。在友人夏月珊的啟發下,鄭正秋開始以《麗麗所戲言》、《麗麗所伶評》為題,嘗試著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主要作品
編導故事片
《難夫難妻》(1913) 《小情人》(1926)
《一個小工人》(1926) 《血淚碑》(1927)
![影片封面](/img/4/680/wZwpmL0UzN0UTO2gDN0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Q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楊小真》(1927) 《二八佳人》(1927)
《黑衣女俠》(1928) 《俠女救夫人》(1928)
《血淚黃花(上集)》(1928) 《刀下美人》(1929)
《血淚黃花(下集)》(1929) 《戰地小同胞》(1929)
《桃花湖》(1930) 《紅淚影》(1931)
《玉人永別》(1931) 《自由之花》(1932)
《春水情波》(1933) 《姊妹花》(1933)
《女兒經》(1934,有洪深、張石川、沈西苓合作) 《再生花》(1934)
導演故事片
《梅花落》(1927) 《白雲塔》(1928)
《碎琴樓》(1928) 《熱血忠魂》(1935,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電影劇作
《滑稽大王游華記》(1922) 《張欣生》(1922)
《擲果緣》(1922) 《大鬧怪劇場》(1923)
《孤兒救祖記》(1923) 《玉梨魂》(1924)
《苦兒弱女》(1924) 《好哥哥》(1924)
《早生貴子》(1926) 《盲孤女》(1925)
《上海一婦人》(1925) 《小朋友》(1925)
《最後之良心》(1925) 《掛名的夫妻》(1927)
《山東馬永貞》(1927) 《俠鳳奇緣》(1927)
![鄭正秋作品電影劇照](/img/0/13c/wZwpmLzUTOzMDNxUDOz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g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車遲國唐僧鬥法》(1927) 《大俠復仇記》(1928)
《火燒紅蓮寺》(1928) 《美人關》(1928)
《女偵探》(1928) 《新西遊記》(1929)
《倡門賢母》(1930) 《恨海》(1931)
表演
《滑稽大王游華記》(1922) 《擲果緣》(1922)
《苦兒弱女》(1924) 《誘婚》(1924)
社會活動
1933年10月,他參加過一次歡迎國際反帝大會代表的集會。
人物評價
![鄭正秋塑像](/img/2/96b/wZwpmLwgjMzMDN3UDM2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A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鄭正秋的電影活動得益於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和時政批評“公共空間”的存在,並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這種“公共空間”的形成。正是在中國民族電影篳路藍縷的開拓時期,鄭正秋以其豐富的電影實踐和獨特的電影形式,秉持著教化觀念的張揚和影像秩序的建立的電影啟蒙姿態,完成了社會改良思想和人道關懷視野的啟蒙電影偉績;跟“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精英話語相比,鄭正秋電影獨具一種溫情的平民色彩並得到廣泛的觀眾認同 。 (《當代電影》評)
後世紀念
2017年3月18日,紀錄片《中國電影先驅:鄭正秋》在鄭正秋故里廣東汕頭市潮南區舉行首映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