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目標
一米紅外太陽望遠鏡的主要科學目標是:對太陽磁場進行高精度地、多層次的直接測量。
人們已經認識到磁場在太陽大氣的各種物理過程中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僅可以導致許多諸如黑子、暗條(日珥)、耀斑以及日冕物質拋射等壯觀現象的產生,而且與太陽外層大氣的加熱、太陽活動周期與幅度的變化、太陽輻射量變化等等問題息息相關。所以,對於太陽磁場的測量,特別是利用紅外磁敏譜線對高層太陽大氣磁場的直接測量,成為了太陽物理研究的一個熱點 之一。
具體的科學內容
1. | 測量和研究磁場的精細結構、演化過程以及其與流場之間的關係。 |
2. | 研究太陽活動體演化及其與磁場精細結構的關係。 |
3. | 研究太陽多層大氣矢量磁場的特徵與耦合。 【其中包括利用紅外FeI 15650 Å的偏振譜線測量光球矢量磁場,並可以與傳統Fe I 5052 Å以及 6302Å兩組線對進行對比;利用 He 10830Å 以及Si I 10827Å 同時測量光球、色球矢量磁場。】 |
4. | 研究紅外觀測與大氣模型: 1.56μm 連續譜以及2.3μm CO分子帶 |
項目歷史
項目歷史資料
1. | 1995年在天文委員會太陽分支學科的支持下,由艾國祥、方成院士倡議,作為SST空間望遠鏡計畫的一部分,一米紅外太陽塔項目的預研究工作在雲南天文台鮑夢賢的協調下正式啟動。由尤建圻、沈龍祥負責有關儀器、科學目標、總體結構方面的工作,吳銘蟾等人負責選址。 |
2. | 2001年初,澄江撫仙湖老鷹地址點完成驗收。 |
3. | 2001年9月,一米紅外太陽望遠鏡被列為“973大型儀器設備”,獲得973資助。 |
4. | 2002年,一米紅外太陽望遠鏡被列為“院設備更新改造項目”,獲設備研製經費資助,成立科學指導小組。 |
5. | 2002年11月,與南京天光所簽訂望遠鏡機械結構研製契約,同時雲台開始研製電控系統。2004年11月,與俄羅斯LZOS公司簽訂光學加工契約。同年,與南京天儀公司簽訂真空封窗加工契約。 |
6. | 2005年9月,望遠鏡機械、電控初步完成,並通過973驗收。 2006年底,光學主體在俄羅斯完成加工,並通過驗收。 |
7. | 2007年8月,“撫仙湖太陽光測站建設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立項審批。2008年3月,該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可行性研究審批。2009年1月該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初步設計和投資審批。 |
8. | 2009年3月,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完成建設用地徵用工作,並立即開工建設。 |
9. | 2009年8月,經雲南天文台台務委員會決定成立一米紅外太陽塔項目組,並對紅外太陽塔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調整,在原科學工作小組基礎上,正式成立紅外太陽塔科學委員會和工作小組。 |
組成
1米紅外太陽望遠鏡是其望遠鏡、終端設備以及附屬建築的總稱。它配備了“一米紅外太陽望遠鏡”(該望遠鏡有效口徑98公分)、立式旋轉光譜儀、高分辨Ha望遠鏡等觀測設備。
建築
望遠鏡的建築總共4層,分別為數據中心、會議室、控制中心、光譜儀室與光學實驗室。建築頂部放置了一米望遠鏡以及望遠鏡圓頂。
望遠鏡
望遠鏡有效口徑98公分,為修正格利高里光學系統,焦長約45米,真空鏡筒,視場為3角分。
望遠鏡配備了光電導行系統,光電導行鏡有效口徑45毫米。在光電導行的配合下,望遠鏡的跟蹤精度可大大提高。
光譜儀
光譜儀為立式旋轉桁架結構,總重約25噸,上平台重約17噸,由兩個電機通過摩擦輪驅動。隨著望遠鏡的跟蹤,光譜儀隨之旋轉,以保證圖像不發生旋轉。
高分辨系統
該系統是一個二次成像系統。通過使用Ha濾光片可得到Ha太陽像,也可更換氧化鈦濾光片獲得白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