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

布克獎

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文學體裁]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以及大英國協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布克獎以贊助商——食品供應公司布克命名。但自2002年起獲得曼集團贊助,名稱由Booker Prize變成Man Booker Prize,但在中文翻譯中,依然習慣稱之為布克獎。2019年1月對沖基金曼氏集團(Man Group)表示,今年將是其最後一年贊助布克獎。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布克獎布克獎
1968年,英國的圖書界提議設立一項可以與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美國普利茲獎相媲美的文學獎,獎勵年度最佳英文小說,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大英國協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單一美國國籍的美國作家一概無緣,以抵制新型的娛樂形式諸如電視對文學市場的蠶食。

1991年,設俄羅斯布克獎,是1917年後俄羅斯境內第一個非國家獎金,每年開獎一次,評選出年度最佳長篇小說。該獎設立以來已成為俄羅斯文學領域最有權威的獎項。

2002年,曼集團(ManGroup)成為布克獎的贊助商。同時獎金由最初的21000英鎊已加至50000英鎊。

2004年,布克獎打破了地域壁壘,宣布將從2005年開始,每兩年頒發一次獎金為60000英鎊的布克國際獎(ManBookerInternationalPrize),所有作家,無論國別,只要其作品以英文或有英文譯本發表,均有資格獲得此獎。本獎獎勵作家的全部文學成就,不僅限於小說。首位獲獎者將於2005年年中宣布。這使布克獎朝著一項全方位的國際文學大獎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新設立的布克國際獎不會取現有的布克獎而代之,兩者將由兩個相對獨立的評審系統並行評比。根據規定,每位作家只能獲得一次布克國際獎。

2005年6月2日,首屆布克國際獎在倫敦揭曉,獲獎者為阿爾巴尼亞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評審會主席約翰·凱里評論道:“伊斯梅爾·卡達萊描繪出了完整的文化——包括它的歷史,它的熱情,它的傳說,它的政治和它的災難。他採用了傳統的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傳統,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作家。”

2005年,布克獎將專門為翻譯家設立一個獎金為15000英鎊的特別獎項——布克翻譯獎,以獎勵那些把其他語言的文學作品翻譯成英語的翻譯家們。布克翻譯獎的評選不同於一般的評獎程式,其得主並非由評審會投票選出,而是交給布克國際獎的得主擇定。翻譯獎2005年開始頒發。

2005年的布克翻譯獎頒發給了伊斯梅爾·卡達列自己作品的英文翻譯大衛·巴洛斯。

2013年9月18日,布克獎管理委員會宣布,從2014年起,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有資格參與布克獎的評選。

2019年1月對沖基金曼氏集團(ManGroup)表示,今年將是其最後一年贊助布克獎。

特色

榮獲布克獎幾乎已經成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布克獎背後有管理委員會運作,負責選出每一年的評審及主席,其評選過程嚴謹,又保持高度的獨立性,也是使布克獎不同於其它獎項之處。每位評審幾乎只有一次參與布克獎評選的機會,評審團的組成兼顧其專業和社會背景,降低了派別潮流與個人好惡左右的機會。每年布克獎頒發後,不僅是得獎者的榮譽,對銷售激勵和作品討論幫助也很大。

評選方式

參選資格:以英文寫作的小說,必須是出版後的作品,不限英國籍之作者,但必須是長篇小說。另外,過去十年曾入圍或獲得布克獎得主的新作品亦是入選名單。

布克獎管理委員會包括作家、出版商、代理商、書商、圖書館管理員等,而主席則由布克公司指定。除了每個出版商可以提出五個建議名單外,布克管理委員會也選出五位具有專業背景的評審(包括文評家、學者、文學編輯、小說家和社會知名人士)來審核。特別的是:每一年的評審都不一樣,而且每一位評審都讀過入選名單和建議名單的所有書籍,最後才選出得主。

每年十月公布有希望獲獎的入圍書目,十一月評獎和頒獎。由英國國家圖書協會頒獎,獎金由Booker公司贊助。美國的出版商,在前一年12月1日到當年11月30日出版(或預計出版而有完整書稿)的書都可報名。

國家圖書基金會(TheNationalBookFoundation)選出五人的評審小組,其中包含一名主席,由他們獨力作業選出各類獎項的得主。首先會先公布各類的決選名單,小說、非小說、詩、青年文學這四類獎共有16位決選入圍者,每位可得1000元獎金。

獎金

除了頭獎21000英鎊的獎金之外,布克獎短名單的入圍者亦皆可獲得1000英鎊的獎金以及一本經過特殊設計包裝的該年入圍著作。

影響

布克獎

布克獎的目標是獎勵優秀作品,提高公眾對嚴肅小說的關注。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它的威望超過了英國大大小小的其它二百多個文學獎。享有世界盛譽。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布克獎獲得巨大成功的秘訣在於商業和文化效益的雙贏。從商業利益上說,它推動文學的商業化,使市場潛力得到充分開發。不但獲獎作品銷售飆升,就連入圍作品的銷售也一路攀升。布克獎還帶動相關文化市場的開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其中就有中國觀眾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等。從文化效益上說,大獎營造了一份大獎文化,大獎鼓勵無邊界創作,使許多思想自由,文體新穎的作品紛紛出現,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文壇格局。它對當代英語小說的影響毋庸置疑。

歷屆之最

截止到2012年,共有三位作家獲得過兩次布克獎:J.M.庫切、彼得·凱利和希拉蕊·曼特爾。希拉蕊·曼特爾是第一位兩度獲獎的女作家。彼得·凱利的獲獎作品是1988年的《奧斯卡與露辛達》和2001年的《凱利幫真史》。J.M.庫切的獲獎作品是1983年的《麥可·K的生活和時代》(TheLifeandTimesofMichaelK)和1999年的《》(Disgrace)。希拉蕊·曼特爾的獲獎作品是2009年的《狼廳》和2012年的《提堂》。

截止到2005年,獲最後提名(即進入最後的比拼名單)最多的是英國小說家IrisMurdoch,她共獲得6次,在1978年,她以作品《大海,大海》(TheSea,theSea)獲得布克獎。

截止到2005年,共有3位澳大利亞作家獲得布克獎,他們是:彼得·凱里(PeterCarey),托馬斯·肯尼利(ThomasKeneally),D.B.C.皮埃爾(D.B.C.Pierre)。

紐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EleanorCatton)憑藉《發光體》(TheLuminaries)最終獲得2013年大獎。28歲的年齡讓卡頓成為布克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作家,而《發光體》832頁的長度也是最厚的獲獎作品。

獲提名華人作家

進入決選短名單的華人作家:

1983年中英混血兒作家毛翔青《SourSweet》

1986年中英混血兒作家毛翔青《AnInsularPossession》

1991年中英混血兒作家毛翔青《TheRedundancyofCourage》

2012年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陳團英《夕霧花園》

2016年加拿大華人作家鄧敏靈《DoNotSayWeHaveNothing》

2017年中國作家閻連科《炸裂志》

歷屆獲獎情況

年度 獲獎作品 獲獎人 國籍
1969年 《需要負責的事情》(Something to Answer For) P·H·紐比(P. H. Newby) 英國
1970年 《獲選成員》(The Elected Member) 伯妮絲·魯本斯(Bernice Rubens) 英國
1971年 自由國度》(In a Free State) V.S.奈保爾(V. S. Naipaul) 英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72年 《G.》(G.)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英國
1973年 《克里希納普圍城記》(The Siege of Krishnapur) 雅各·法瑞爾(James Gordon Farrell) 英國、愛爾蘭
1974年 《保守的人》(The Conservationist) 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 南非
假日》(Holiday) 斯坦利·米德敦(Stanley Middleton) 英國
1975年 熱與塵》(Heat and Dust) 賈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 英國
1976年 薩維爾》(Saville) 大衛·斯托里(David Storey) 英國
1977年 《繼續停留》(Staying On) 保羅·斯科特(Paul Mark Scott) 英國
1978年 《大海,大海》(The Sea, the Sea) 艾瑞斯·默多克(Iris Murdoch) 英國、愛爾蘭
1979年 《海岸外》(Offshore)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Penelope Fitzgerald 英國
1980年 啟蒙之旅》(Rites of Passage)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 英國
1981年 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 拉什迪(Salman Rushdie) 英國
1982年 辛德勒方舟》(Schindler's Ark) 托馬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 澳大利亞
1983年 《麥可.K的生活和時代》(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庫切(J. M. Coetzee) 南非
1984年 杜蘭葛山莊》(Hotel du Lac) 安妮塔·布魯克納(Anita Brookner) 英國
1985年 《骨人》(The Bone People) 胡勒(Keri Hulme) 紐西蘭
1986年 《老惡魔》(The Old Devils) 埃米斯(Kingsley Amis) 英國
1987年 《月虎》(Moon Tiger) 賴芙麗(Penelope Lively) 英國
1988年 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 彼得·凱里(Peter Carey) 澳大利亞
1989年 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 石黑一雄(Kazuo lshiguro) 英國
1990年 隱之書》(Possession) A. S. 拜亞特(A. S. Byatt) 英國
1991年 飢餓的路》(The Famished Road) 本·奧克瑞(Ben Okri) 奈及利亞
1992年 英國病人》(English Patient) 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ie) 加拿大
神聖的渴望》(Sacred Hunger) 巴里·昂斯沃斯(Barry Unsworth) 英國
1993年 童年往事》(Paddy Clark Ha Ha Ha) 羅迪·道爾(Roddy Doyle) 愛爾蘭
1994年 《晚了,太晚了》(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詹姆斯·寇曼(James Kelman) 英國
1995年 《幽靈路》(The Ghost Road) 派特·巴克(Pat Barker) 英國
1996年 杯酒留痕》(Last Orders)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 英國
1997年 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阿蘭達蒂·洛伊(Arundhhati Roy) 印度
1998年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英國
1999年 》(Disgrace) J.M.庫切 (J. M. Coetzee) 南非
2000年 盲眼刺客》(The Blind Assassin)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
2001年 凱利幫真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彼得·凱里(Peter Carey) 澳大利亞
2002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 揚·馬特爾(Yann Martel) 加拿大
2003年 《弗農·上帝·利特爾》 (Vernon God Little ) D.B.C. 皮埃爾(D.B.C. Pierre) 澳大利亞
2004年 美麗線條》(The Line of Beauty) 阿蘭·霍靈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 英國
2005年 大海》(The Sea)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 愛爾蘭
2006年 繼承失落的人》(The Inheritance of Loss) 基蘭·德賽(Kiran Desai) 印度
2007年 聚會》(The Gathering) 安妮·恩賴特(Anne Enright) 愛爾蘭
2008年 白虎》(Aravind Adiga) 阿拉溫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 印度
2009年 狼廳》(wolf Hall)都鐸三部曲之一 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 英國
2010年 芬克勒問題》(The Finkler Question) 霍華德·雅格布森(Howard Jacobson) 英國
2011年 終結的感覺》(The Sense of an Ending)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英國
2012年 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都鐸三部曲之二 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 英國
2013年 發光體》(The Luminaries) 埃莉諾·卡頓(Eleanor Catton) 紐西蘭
2014年 深入北方的小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理察·弗拉納根(Richard Flanagan) 澳大利亞
2015年 七殺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馬龍·詹姆斯(Marlon James) 牙買加
2016年 《出賣》(The Sellout) 保羅·比第(Paul Beatty) 美國
2017年 林肯在中陰界》(Lincoln in the Bardo)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美國
2018年 《送奶工》(Milkman) 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 北愛爾蘭

布克獎歷史最佳

1993年為紀念布克獎25周年,首次舉辦“布克獎歷史最佳”評選,三名前布克獎評審MalcolmBradbury,DavidHolloway和W.L.Webb將薩爾曼·魯西迪午夜之子》選為“布克獎25年最佳小說”。

2008年為紀念布克獎40周年,再次舉辦“歷史最佳”評選,先由小說家VictoriaGlendinning、媒體人MariellaFrostrup和倫敦大學教授JohnMullan三人選出短名單,包括6部小說:《克里希納普圍城記》《保守的人》《午夜之子》《奧斯卡與露辛達》《幽靈路》《》,然後由公眾投票,結果《午夜之子》再次被選為“布克獎40年最佳小說”。

2018年為紀念布克獎50周年,第三次舉辦“歷史最佳”(TheGoldenManBookerPrize)評選,先由評審會(5個評審)在布克獎過去50年的獲獎小說里選出5本候選小說:《自由國度》《MoonTiger》《英國病人》《狼廳》《林肯在中陰界》,然後由公眾投票,結果《英國病人》被選為“布克獎50周年最佳小說”。

布克國際文學獎

布克國際文學獎是布克獎的補充。布克國際文學獎則面對世界作家,每兩年頒發一次,獎金6萬英鎊(約合59萬元人民幣)。

中國作家王安憶和蘇童2011年成為首次獲布克國際獎提名的中國作家,2013年閻連科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

英國女作家安娜·伯恩斯憑藉小說《送奶工》獲2018年度英國布克文學獎。

英國最具代表性文學獎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成就輝煌,對世界文學尤其是英語文學影響深遠。20世紀80年代後,英國湧現出大量新的文學獎項,而許多歷史悠久的文學獎不斷提高獎金數額,推動著英國文學走向新的繁榮。英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多達200多個,其中,以下幾種文學獎頗有代表性。

獎項名稱 獎項特點 設立時間 評獎頻率 獎金數額
布克獎 最權威 1969年 每年一次 5萬英鎊
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 最古老 1919年 每年一次 1萬英鎊
英國國家圖書獎 最具人氣 1990年 每年一次 不設獎金
大衛·科恩獎 最公益 1993年 兩年一次 5.25萬英鎊
大英國協作家獎 最受女王待見 1987年 每年一次 1萬英鎊
桔子獎 最陰柔 1994年(首屆1996年) 每年一次 3萬英鎊
布克國際文學獎 最國際 2004年(首屆2005年) 兩年一次 6萬英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