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源
這一思想起源於中國 東晉佛教學者 僧肇的《不真空論》、《 般若無知論》, 僧肇早年崇信老、莊,精通《易經》,讀《 維摩經》,欣賞不已,遂於鳩摩羅什門下出家,為羅什的得意門生,被稱為“法中龍象”,擅長般若學,以道家的妙有思想解空,被人稱其“解空第一”。
僧肇受 老子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思想和 王弼的“體用一如”、“ 妙有”、“聖人有情”思想影響,對佛教的“空”概念,做了 玄學化的闡釋,提出了“真空妙有”的思想,
他如是雲“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
僧肇會通中外思想,以玄解佛的思辨方式,在佛教史上首創中國化的佛教哲學般若學思想體系,成為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與經學關係極大。《肇論》各篇,無論內涵還是方法上,受王弼易學影響極深。
道家的妙有思想
妙有,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
1、魏晉玄學家王弼 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謂之為 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 妙有也。”
2、《文選· 孫綽<游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 李善 註:“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 唐 李白 《九華山聯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