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維摩詰(詰音乞,參見《乾隆大藏經》),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梵文Vimalakīrti,音譯: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字意:
梵文里“維”是“沒有”之意,“摩”是“髒”,而“詰”是“勻稱”。 即為無垢。維摩詰禪道場:
天開神壇·三王山,是伏羲、女媧、神農的聖地,屬於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傅大士遊歷到此,見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門,環布鐵圍,東邊金紫峰普賢菩薩,西邊清涼峰文殊菩薩,北邊龍塘峰觀音菩薩,南邊大太坪地藏菩薩,七峰三十六天門成園形環繞,道教與儒家已經在此根植,他看見整座山恰似一個天然的覆缽式白塔,佛法普照,為此改名覆船山,建立以紫薇宮○擱船尖為中心的東方金粟如來·光明白國,經過他的不懈努力,逐漸成為浙西文化的中心而成為中國維摩詰佛的道場。歷史記載
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準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功德為功德也。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師利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見到維摩詰後,兩位菩薩互斗機鋒,反覆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詰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詰菩薩也更加崇敬了。
![維摩詰](/img/c/b4a/nBnauM3X4EjNwQDM1gjM3ADO5MTMxkDM2ETNyQTNwAzMxAzL4I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相關介紹
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音譯,詳稱為維摩羅詰,或簡稱維摩,舊譯淨名,新譯無垢稱,則為意譯。根據《維摩詰經》記載,維摩居士自妙喜國土化生於娑婆世界,示現在家居士相,輔翼佛陀教化,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離城中的一名富商長者,不僅辯才無礙,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們的愛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
佛陀曾至毘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於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遊戲的招親活動,最後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聲聞、菩薩討論佛法妙義,並蒙佛授記。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範,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他奉行菩薩道,為度化聲聞二乘人,運用權巧方便,乃至示現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的探病過程,凸顯維摩居士悲智雙運的菩薩道精神。他往來於各階層,經商講信用,甚至出入各種聲色場所,隨緣度眾,也都是為了要宣揚大乘佛教的教義。他教導娑婆眾生,當下照見心靈淨土,創造美好世界;闡說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強調“煩惱即菩提,不離生死而住涅盤”的不二法門,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藥良方。
《維摩詰經》,就是記載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經典。本經由三國吳支謙譯出後,即在我國盛行,歷代以來多達七種漢譯本,目前以鳩摩羅什所譯最為流暢,評價最高,流通也最廣。這部經是最長的白話詩,共兩萬五千言;也是一部最佳的劇本,富藝術創作價值。除了文學藝術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經已經成為在家居士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相關著作
![](/img/4/1d0/nBnauM3XzMzN0gjNyMjM4UDN2MTM4ADO5kTO1MTNwAzMxAzLzI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維摩詰是個富有的居士,佛學修養很高,連很多菩薩都來向他請教問法。“菩薩曾問過維摩詰:‘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維摩詰回答:‘我母為智慧,我父度眾生,我妻是從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就連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也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維摩詰即便有妻有子過世俗生活,他也能無垢相稱,自得解脫。
唐朝大詩人王維,字摩詰,便源於此。他本人更號“詩佛”。
維摩詰居士的身份
【金粟如來】 (雜名)維摩居士之前身為金粟如來。古來盛傳此說,然不見經文之本據,或謂發跡經,思惟三昧經說之,然二經皆不載於經錄。維摩經會疏三曰:‘今淨名,或雲金粟如來,已得上寂滅忍。’谷響集一曰:‘李善所著頭陀寺碑,注引發跡經云:淨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來。予(寂照)嘗檢藏中,不得此經。又按復禮法師十門辨惑論,稽疑曰:窮見維摩神力,掌運如來。但十地之觀如來,尚隔羅縠。若維摩是如來助佛揚化,未知何名何……
【金粟如來】過去佛之名,指維摩居士之前身。古來即盛傳此說。或謂出自發跡經、思惟三昧經,而此二經均無漢譯本,亦不見載於經錄。淨名玄論卷二(大三八·八六六中):‘復有人釋云:“淨名、文殊皆往古如來,現為菩薩。如首楞嚴云:文殊為龍種尊佛;發跡經云:淨名即金粟如來。”’隋吉藏維摩經義疏卷一(大三八·九一五上):‘有人言:文殊師利本是龍種上尊佛,淨名即是金粟如來。相傳云:金粟如來出思惟三昧經,今未見本。’……
舞台劇《維摩詰居士》
舞台劇《維摩詰居士》由台灣金色蓮花表演坊創作。整部舞台劇以2500年前的佛陀時代為背景,舞台場景的設計充滿唯美富麗的古印度藝術風味。戲劇內容敘述證有菩薩果位,但示現商人的主人翁維摩詰居士,如何以遊戲三昧的人生態度,與超然無礙的智慧,自由穿梭於入世與出世的各種場合中,濟貧扶弱、弘法度眾。維摩詰居士於佛陀十大弟子、天帝釋、菩薩與魔王間除執破相、權變顯空,顯示出佛教的精神與特色。通過各種你來我往、犀利幽默、語帶玄機的智慧對話,闡釋修行修心的根本重點。整部戲在濃厚的傳奇小說色彩中,加入天人與魔王等帶有神話意境的故事,讓戲劇的表現更活潑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