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經變》

敦煌莫高窟壁畫《維摩詰經變》是根據《維摩詰經》繪製的,但在畫師將佛經文本“具象化”的過程中,由於文化差異、時代審美等方面的原因,製作出來的經變與佛經存在著不少的出入。這種對佛經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誤讀"現象,為我們研究莫高窟《維摩詰經變》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簡介

《維摩詰經變》《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經變是中國獨有的佛教藝術,是研究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重要資料,然而文獻記載的維摩詰經變多已佚失,現有遺存主要集中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不僅保存了極大數目的維摩詰經變,並且經變內容品類齊全,是全面研究維摩詰經變的最為珍貴的資料。

對於此課題,國內外雖有不少學者進行過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圖象內容的考釋和對經變風格流變的描述上,對經變創作中反映出來的文化選擇、時代審美心理等方面仍缺少較深入的研究。

所有《維摩詰經變》主要部分都是畫維摩居士憑几坐在榻上,和前來問候的文殊師利遙遙相對,在他們四周,圍滿了隨文殊而來的菩薩、天王和人世間的國王、大臣等。這個構圖在當時是有粉本的,和“淨土變”的構圖也有粉本一樣,都有一個基本程式。基本程式確定後,各個畫師根據自己的不同水準再進行具體地描繪,在形貌(開相)造型及筆法表現、形色處理諸方面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主題

《維摩詰經變》是很能反映中國文人階層精神面貌的壁畫,如魏晉時期顧愷之所繪“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的維摩詰畫像,代表了當時以“清談”、“思辨”為時髦的玄學名士的審美觀和人生觀;而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和盛唐第103窟的《維摩詰經變》,則反映了一批樂觀自信、瀟灑隨意的大唐帝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維摩詰經變》是莫高窟中較重要的經變圖,現在保存下來的有30多壁,都是根據《維摩詰經》而畫的。《維摩詰經》有14品,其中《弟子》、《問疾》、《佛國》、《方便》、《不思議》等9品有變相。唐代的《維摩詰經變》壁畫,多以《問疾》為表現中心,圍繞“問疾”而概括其他諸品的相關內容,使畫面人物眾多、情節豐富,構圖飽滿。《問疾》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維摩詰原是一得道菩薩,轉世後到毗邪離城,成為一位頗具神通智慧、非凡辯才的居士。他雖然擁有萬貫資財,但不樂意在家,常出入大街小巷,以種種方便接近民眾宣揚大乘佛學。一天,維摩詰自稱有病,於是,佛派大菩薩文殊師利前往問疾,維摩詰遂與文殊展開辯論。諸菩薩弟子、帝釋、天王及國王大臣等都前來觀看。由於維摩詰能言善辯、聰慧過人,具大神力而折服了文殊師利。

內容

維摩詰經變畫維摩詰經變畫

大約繪製於天寶年間的第103窟東壁的《維摩詰經變》,其構圖和內容與第220窟大致相同,但內容更為豐富,且色彩保存更好,人物形象更清晰。

在第103窟東壁門南,繪“維摩示疾”,即維摩詰故意裝病讓人來看望,藉此和人辯論說法。圖中維摩詰手握羽扇坐於胡床上,探身向前,揚眉啟唇,目光炯炯有神,已經完全脫離了“清羸示病之容”,變得形體健壯,精力充沛,也不再是“隱几忘言之狀”,而是傾身憑几,滔滔雄辯,顯示出非常的樂觀自信。

“維摩示疾”的上方,繪許多須彌寶座從天空飄下來,這是“借座燈王”,即維摩詰在舍利弗面前展現神通力,請東方須彌燈王送來“三萬二千獅子座”,而舍利弗等弟子因道行低,下跪請須彌燈王幫助他們升上高座。

維摩詰帳前與東壁門北文殊座前,分別各繪一天女和一比丘,這是表現維摩詰屬下的天女戲弄舍利弗的場面,即“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女自化如舍利弗”。

“維摩示疾”的下方,繪“諸王子問疾”,圖中10個裝束打扮各異的人物,實際上是來唐朝貢的國內一些少數民族的頭領和外國使臣的寫照。這些人物前來維摩處問疾,一是藉此抬高維摩詰的地位,二是烘托維摩和文殊辯論的激烈場面。

東壁門北,與“維摩示疾”相對稱之處,繪“文殊問疾”。文殊在眾菩薩、弟子和天人的簇擁中,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右手握如意,左手伸出二指,這是表現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而維摩詰默然不言。文殊於是認輸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文殊伸出的二指,就是表示“不二法門”,據說這是佛教獨一無二的修佛法門,是《維摩詰經》的主旨,所以這場辯論至關重要。維摩詰機智地以沉默來回應文殊的提問,贏了。

《維摩詰經變》《維摩詰經變》

“文殊問疾”的下方,繪“國王大臣問疾”,畫一廣額豐頤、濃眉大眼、隆鼻美髯的中年漢族皇帝,在群臣侍從的簇擁下,頭戴冕旒,身著袞服,躊躇滿志,挺腹闊步。

在其他洞窟壁畫中,“文殊問疾”的前方,繪一菩薩將從香積世界請來的一缽香飯倒在地上,眾人聞到香味皆飽。這是維摩詰在文殊等人面前展現的神通力。

第103窟東壁靠近牆腳的位置,還繪維摩詰“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力其志”、“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等“通達方便”的內容。但這部分壁畫接近地面,已嚴重漫漶。不過,在中唐第159窟東壁北側下部繪維摩詰在賭場的情景:四人圍幾賭博,維摩詰坐在左側觀看;中間一賭棍穿藍色衣服,雙手叉腰,滿臉兇相;右側一賭棍身穿灰色衣服,正舉手擲骰,神情惶恐,生怕擲輸了。又晚唐第12窟東壁門北繪一學堂,維摩詰手持羽扇正和老師在交談,兩側廂房內學生們正在朗朗讀書。又如晚唐第9窟北壁繪有一妓院,繪有幾個花枝招展的女子或迎客,或陪酒,而有幾個男人或進院,或圍桌喝酒,而維摩詰正進入院內。又如晚唐第12窟東壁門北繪一酒店,內有數人,圍桌對坐;桌上置酒瓶、酒碗,維摩詰立於桌前,手搖麈尾,正高談闊論。

正是這樣一個瀟灑遊戲於人間的維摩詰居士,卻是中國文人們引以為榮的榜樣、楷模、偶像。魏晉時期,玄學與釋門相攀附,名士頌《維摩》,高僧讀《老》、《莊》;詩人謝靈運,生前要求死後將自己美須“施為南海祇洹寺維摩詰須”;顧愷之所畫“清羸示病之容”更是傳為千古。到了唐代,唐太宗曾視玄奘為大唐的維摩詰,還設法逼玄奘還俗,但被玄奘婉言謝絕;詩人李白自詡為維摩詰的轉世;杜甫則把自己比作東晉清談名士許詢,渴望和名僧支遁一起探討《維摩詰經》;王維更是乾脆,名維,字摩詰;此外,吳道子、王維、閻立本、楊庭光、盧楞伽、楊慧之等人皆繪塑過維摩詰像。

唐代文人之崇拜維摩詰,他們是一批依靠自身的政能與文才,步入政界和文壇的庶族文人。要求在政治上施展報國才能,生活上追求自由與適意。如李白叫高力士脫靴,叫楊國忠磨墨,與維摩詰裝病讓眾人探視的情況頗有些類似。特別是維摩與釋迦的大體並列的地位,更是反映了唐代文人不安分的思想。

風格

《維摩詰經變》《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經變》壁畫以"異品同構"的構圖方式出現,將多品的內容由一個故事情節互相穿插起來,為早期經變畫(始於隋,盛於唐)向大型經變畫演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畫面採用中國畫特有的以線造型的技法,吸收了魏晉南朝士大夫崇尚的"秀骨清像"式的造型風格,以形傳神;細節處理上富於變化,動靜結合,具有極強的節奏感,氣韻生動.

這幅局部圖描繪的是維摩詰側坐於床上,身體前傾,眉峰微挑,似正辯到激烈處。雖面有病容但精神矍爍,涵容興奮、激昂的活力,表現出他善於辯論、以詞鋒制服對手的特點。畫家以流利剛健的鐵線描一氣呵成,人物生動傳神,個性鮮明,富有張力,屬吳道子一派的畫風,是唐代描繪同一題材的作品中,最生動傳神、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舊傳為吳道子所作。

維摩詰

《維摩詰經變》《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是白衣居士,也是大菩薩。但這個大菩薩很特別,佛說的貪絈痴三毒,他全部都有,完全不遠離世俗,做大生意,賺大錢,妻妾滿室,甚至出入妓院、賭場、酒肆,見羅漢罵羅漢,見菩薩罵菩薩,真是一個奇人。

他全身都是污泥,但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可見道行極高。他有兩大本事,其一是「善於智度」,精通空宗,連佛陀弟子也怕他三分;其二是「通達方便」,可以隨心所欲闡述佛理。

維摩詰生了病,問候他的人,上至國王、富商,下至平民大眾,數千人之多,明他深入民間,受歡迎。在《方便品》中,他乘機向問病的大眾說法,從身有病說到身無常,大講三法印之一的「諸法無我」,謂若厭人身,當樂佛身。

筆者對維摩詰心儀已久。最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像,是魏晉時大畫家顧愷之的傑作。家中藏品,則有祖父遺下明末陳老蓮畫的《維摩詰居士像》,從來沒有給人鑑證,但我懷疑多半是假畫,否則就很名貴了。

雖然維摩詰的樣貌,已深植筆者的腦海,但莫高窟壁畫所繪畫的維摩詰,就顯得頗為粗豪,不像個知識分子,更像個飲大碗酒、吃大塊肉的好漢,其神情總是慷慨激昂,目光炯炯,神思飛揚,顯現其辯才無礙的特點。

《維摩詰經》共分十四品,但主要內容以「文殊師利問疾品」展開。此品是《維摩詰經》的中心和高潮。文殊師利是眾多菩薩中最有智慧和最具辯才的,釋迦派他往假裝生病的維摩詰處問疾,等於是安排兩大高手對壘,所以即時有八千菩薩、五百聞聲、百千天人,跟隨文殊前往,觀看這場好戲。

果然,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展開了一場極為激烈的辯論。高手過招,不同凡響,其對話自是極深奧的哲理。例如文殊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這樣的對答,驚世駭俗。因為六十二見是系縛生死的,諸佛解脫則是了脫生死的,因此六十二見都是邪見,而從邪見中見空性,自然是最上乘的修行了。

繪製

敦煌的莫高窟看《維摩詰經變》,第四二0窟繪於隋代,是最具代表性和藝術形式最美的《維摩詰經變》,以《問疾品》為主要內容,畫中的維摩詰居士手執塵尾,雙眉緊鎖,與問疾的文殊激辯,而堂內、廊間和台階下,就擠滿了僧俗聽眾。問疾的文殊,舉手論道,姿態從容,與慷慨激昂的維摩詰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二0窟所繪的壁畫,則屬初唐的《維摩詰經變》,是劃時代的巨幅經變畫,也是公認的高水平,繪製最多,歷時最長,在莫高窟中延續了三百年。東壁南側的「維摩示疾」,奠定了這個經變構圖的基本格局。畫面以維摩示疾為中心,下面畫前來聽法的異族番王大臣,他們面貌各異,膚色與服飾都不相同,可說是唐代畫師對來唐朝貢的各少數民族使臣的寫實。

中唐時開鑿的第一五九窟,其東壁也有一組《維摩詰經變》,同樣出現了少數民族前來問疾,為首一人頭戴紅毯高帽,髮辮結於兩鬢,身穿大翻領長袍,腰束革帶,項下掛著串珠,右手握香爐。這是吐蕃人的裝束,從畫中已可推知中唐時的敦煌已有吐蕃人的勢力了。看壁畫,也學習了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