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簡稱《法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盤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法華有三譯。此其第二譯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記,隋費長房之歷代三寶記,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經目錄,明智旭之閱藏知津等,悉記為七卷。獨唐智升之開元釋教錄記妙法蓮華經八卷,註記古本七卷。又玄應師之音義,據八卷本。蓋此時既為八卷矣。然觀其後經錄,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記七卷,則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華科注現行本雖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為七帙,壽諸良梓,則原為七卷,明也。

諸家之注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如下:法華經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華經義記八卷,梁法雲撰。法華經玄義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論疏三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玄論十卷,隋吉藏撰。法華經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陳慧思說。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唐湛然述。法華經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華玄義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唐道暹述。法華經疏義纘六卷,唐智度述。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二卷,唐智雲述。妙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唐智雲撰。法華經為章一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十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義決一卷,唐慧沼撰。法華經玄贊攝釋四卷,唐智周撰。法華經玄贊決擇記八卷,現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華經玄贊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共三卷,唐棲復集。法華經玄贊釋,疑是唐可周撰玄贊評經鈔。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宋法照撰。法華三大部補註十四卷,宋從義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華經玄簽備檢四卷,宋有嚴注。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明智旭節。法華經玄義輯略一卷,明傳鐙錄。法華經釋簽緣起序指明一卷,靈耀述。法華經玄簽證釋十卷,智銓述。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四卷,宋有嚴箋。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華經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華經要解科文一卷,法華經要解二十卷,宋戒環解。法華經合論七卷,宋慧洪造,張商英撰。法華經句解八卷,宋聞達解。法華經前六意一卷,宋與鹹錄。法華經序注一卷,宋祥邁注。法華經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環解。法華經科注十卷,宋守倫撰,明法濟參訂。法華經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華經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

法華經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華大意三卷,明無相說。法華經擊節一卷,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七卷,明德清述。法華經意語一卷,明圓澄說,明海重訂。法華經大窾八卷,明通潤箋。法華經綸貫一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懸譚一卷,淨挺著。法華大成科文一卷,際慶排錄。法華經大成十卷,大義集。法華經大成音義一卷,淨升集。法華經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華經授手十卷,智祥集。法華經演義科一卷,廣和標科。法華經演義二十卷,一松講錄,廣和編定。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華經指掌疏懸示一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通理述。法華經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明焦竑纂。法華三昧懺儀一卷,隋智顗撰。弘贊法華傳十卷,唐慧詳撰。法華經傳記十卷,唐慧詳集。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禮法華經儀式一卷,宋知禮集。法華龍女成佛權實義一卷,宋源清述。法華龍女成佛權實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華經顯應錄二卷,宋宗曉編。法華靈驗傳二卷,明了因錄。法華經持驗記二卷,周克復纂。

全文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遝,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敘歷,故所非述。

夫以靈岳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系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冕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侯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 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法華宗旨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法華結構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華經》二十八品共八萬餘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註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於此經的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 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讚嘆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只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讚嘆,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有鑒於此,筆者從《法華經》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經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說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

二門六段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見的經典科判分法,它適用於大部分經典。天台智者大師對《法華經》的科判做了兩種分類,其一便是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經中,《法華經》以最初的《序品》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為正宗分;此後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後半至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較平常,不能完全體現出天台本宗所依經典《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重要特色。

最能體現法華圓教一代終極教說的科判是智者大師二門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師從一代圓教開顯的主旨出發,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為本、跡二門:前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這本、跡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總共六分。這一獨特的科判分法被稱為法華二門六段分科法。

《法華經》前十四品名為跡門,是闡明釋迦最初成道已來,及中間施化節節,唱生唱滅,以至於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跡,故名跡門。“跡”是佛陀垂跡化用,佛陀應化人間必然有教化眾生之大用,即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如來說三乘是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後都要歸入一乘。這是法華跡門的宗旨。

《法華經》後十四品名為本門,是說明世尊久遠劫前已成佛果,為了度化眾生,故示現滅度,這是為了去除以釋尊為伽耶近成垂跡示現之權佛的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如《壽量品》所說,佛的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滅,而為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令眾生去除對佛身的偏執,這是本門的主旨。
從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法華的內容,跡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為跡門的序分;講述法華六瑞為三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的正說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開顯又分作略、廣兩部分:
一、略說開三顯一:從《方便品第二》開頭“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至同品中“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在這裡世尊講述的主要是十如實相的甚深奧義,並且由於世尊數數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引發四眾弟子的疑問,而以當機眾舍利弗代眾三次請法。

二、廣明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以下共七品半是廣明開三顯一。廣明開三顯一的內容闡述佛陀分別為上根、中根、下根三類聲聞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說法,故稱法華三周說法。三根聲聞分別在三周說法中得到法益,並蒙佛授記,所以又稱三周授記。三周說法分作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周是法說周,是佛為上根人就法體而直說諸法實相、十如之理,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明佛昔日所說,皆是方便;今日所顯,方是真實。但是昔日權巧又不離今日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所以舉手低頭,皆得作佛。然而這一開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之法只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領解,並蒙佛授記,名號為“華光如來”。開三顯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所說,舍利弗領解授記事宜則於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所談,其文止於“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第二周是譬說周,是佛為中根人在第一法說周中不能領解一乘真實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說了三車、一車的譬喻。譬喻中,長者初許羊、鹿、牛三車(以其乘載量之小大分別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施權,後來等賜一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是顯實,通過跳出火宅後的開權顯實,令他們了悟一乘之理。這時有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說,並陳述了窮子喻來表達他們對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來。然後佛為說第五《藥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並在第六《授記品》中為四大聲聞分別授記。這是第二譬說周的整個過程,其內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緣周,是佛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說法的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說他們宿世為大通智勝佛下的一乘機種,釋迦在因地為十六沙彌之一時就曾為他們說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遠之機緣而得悟。此時有富樓那、憍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領解,並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得到佛的授記;又有阿難、羅睺羅等領解得益,於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中蒙佛授記,乃至後來的《勸持品》中對波闍比丘尼、六千有學無學比丘尼等授記皆是聞開三顯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內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說法分反覆正說(佛說)、領解(表明弟子之領解)、述成(佛對弟子之領解認可)、授記(佛對弟子成佛作預言)四階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謂周備完足。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到經末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是本門法華的內容,本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開頭至同品“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這是以四大菩薩為首的無量千萬億地涌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
二、正宗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是本門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為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
三、流通分:從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
本門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為勸持流通和付囑流通,
(一)勸持流通:從彌勒說偈以下及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主要是勸末世眾生受持此經,並將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別闡述。
(二)付囑流通:從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囑菩薩當於末世流通法華。其中,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囑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囑累菩薩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屬於化他流通:《藥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觀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羅尼品》以總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莊嚴王品》以誓願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賢勸發品》以普賢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華來看,跡門十四品的當機眾以聲聞為主,本門十四品的當機眾則以菩薩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於信解領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的一乘妙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蒙佛授記,於無上菩提永無退轉。後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現在大願大行方面,諸大菩薩在末世五濁中不憚蔽惡,依如來衣室座三軌來弘通妙法,以此圓滿無上菩提。

二十八品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通行本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經雖是以《方便品》和《如來壽量品》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聲聞菩薩信解與行果之遞進而循序演進的。
序品為跡門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現法華六瑞,而起眾疑。彌勒菩薩代眾請疑問,向文殊問緣由。文殊菩薩根據過去聽法經驗,知佛當說大法。他告訴彌勒菩薩,法華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對答,引起在會聲聞弟子的興趣,故此品成為佛在正宗分中說法華經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發起因緣。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為跡門的正宗分,說明“開權顯實”之理。該分再分為略開、廣開,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實相”為略開,其後為廣開。廣開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說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說十如實相,後半部分是屬跡門廣開“法說周”的正說段。這是顯示佛陀和過去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設權巧方便,然後會歸於一乘,強調權實不二為旨趣。
佛在《方便品》說法周的正說之後,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諸法實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記。於是舍利弗歡喜踴躍,並請佛為其它弟子授記。佛說三車火宅喻,展開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說周的正說段。根據三車火宅喻,而開三車三乘之權,賜大白牛車而顯一乘之實。
上品中,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了解,但他陳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須菩提等四人,由信解而述的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第四《信解》一品。四大聲聞由自陳窮子喻,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是本品述說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亦說藥草喻述成印可,然後方為授記,故有第五《藥草喻品》和第六《授記品》。
以上二周說法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聲聞,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過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緣令他們自識宿因而得度。下根聲聞領解佛乘後的授記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和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闡述。至此三周說法圓滿,跡門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是跡門流通分。
上來八品三周說法,三根得記,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師位,必明法師行,故次於授記後而有第十《法師品》,以示成佛之路徑。
既聞三周說法,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又於《法師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淨心實相於覆障中顯現,這是多寶塔湧現的因緣,也是第十一《見寶塔品》的由來。多寶塔喻如《法華經》所說淨心實相,利根人見寶塔即見一心實相。第十一《見寶塔品》有承前啟後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證明釋迦世尊所說法華會三歸一,皆是真實。啟後,本品中本師一佛身攝十方分身諸佛,就佛身而言,為後文開跡顯本之前方便,為本門《壽量品》埋下伏筆。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與前品《見寶塔品》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然而同屬於跡門的流通分,本品闡述提婆達多為釋迦成佛之增上緣,人們眼中的惡人也得到授記成佛;又本品闡述龍女成佛,此皆證明法華一佛乘之殊勝,自行化他,同成佛道,與前品宗旨本無二致。
佛於前《見寶塔品》末,勸募發願弘揚此經之人,又於《提婆達多品》以古今事例,讚嘆此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故有諸菩薩聲聞等,稟承佛的遺命,來受持此經並弘揚此經,這是第十三《勸持品》的由來。本品中,佛為姨母及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授記,這是因為佛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記中,未及尼眾,《法師品》廣記也未說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眾之記,如此始稱平等圓滿。
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流通分的最後一品,有成前開後之意。因上來三周說法,三根授記,已令聲聞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經自行化他,勸募弘通妙法的五種法師,此為開前。前品既得聖眾受命持弘,今品為初心的菩薩開示佛滅後惡世中的五種法師應當住於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然後可得萬行一心,三身一體的佛果,這是開後壽量品。
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到經末共十四品是本門,說開近顯遠之大義。
上一品示四安樂行,一一皆是要求從吾人清淨心地上著力,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第十五《從地湧出品》所舉從地湧出住空的菩薩們即是成就四行之人。從地故不著空,住空故不著有,不著二邊,即是中道。《從地湧出品》前半所說即是以這些無量千萬億地涌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因下方湧出諸菩薩具有三十二相,久習菩薩所行,其數無量,引起此土菩薩的懷疑,故在後半品中彌勒代表大眾請疑,由此佛講述了如來無盡的壽量,而有了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中,世尊以良醫留藥喻顯示佛乃化滅而大非真滅,伽耶始成的新佛不過垂跡而已,實際上世尊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開跡顯本之重點,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後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共三品半,是本師讚美人法,以勸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囑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藥王品》以下五品,是舉諸大菩薩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圓行、助行、正見行等不思議力用,以勸弘通。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前半品屬於本門的正宗分,是闡述諸大菩薩聞佛壽命長遠如是,當下獲證許多殊勝法益。後半品校量勝劣及後時信解持經利益,屬於本門流通分的讚美人法,分別說明聞法菩薩所得功德證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並以行五度功德與之比較優劣。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特為佛滅後,但有一念隨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獲功德也功超無學,令一切見聞法華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滅後信持此經有五品(為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隨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廣為校量。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廣舉五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隨其一事行成,當得六根清淨功德,這是舉果以勸修因。又,前品正明隨喜福德,是聽聞法華,隨喜他人行持法華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華所得福德。由隨喜而自行,由易而難,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說,前品《隨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隨喜“因”功德,本品《法師功德品》勸說流通初隨喜“果”功德。
《法師功德品》所說的行持法華可得六根清淨功德的事,在第二十《 常不輕菩薩品》中得到證明。不輕菩薩,依法華經修不輕普敬之行,住弘經三軌,而得六根清淨,證成非妄。這是勸勉見聞者,亦當如菩薩所行。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後半品文,及《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半文,是說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以下八品為是釋尊付囑,勸請流通。
佛以不思議口輪說本跡二門已竟,再以不思議身輪現無比神通之力用,付囑流通本跡二門之教,這是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的由來。如來為囑累妙法而現神力,以神力再三囑咐菩薩,令其護持流通此經,這是第二十二《囑累品》的由來。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屬於化他流通。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講述藥王菩薩的因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燃身苦行來流通一乘妙法。藥王燃身功德雖大,佛恐初心菩薩執苦行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中說妙音菩薩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跡。又,前品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兩世都生在佛的淨土,恐聞者淨穢之見難忘,心存愛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薩,莫輕娑婆,生下劣想。令眾生去除情見,了知法界一相。佛為未發心的眾生能受持法華,故說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護已發心受持法華的佛弟子,免除障難,故說第二十六《陀羅尼品》。然而為示摧伏魔怨,可賴咒力;具足正見,須假善知識,故有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而以普賢菩薩神通誓願不思議的普賢願行,勸發弘通法華,作為本經的結束。
由上觀之,全經的次第脈絡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經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現的是法華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主旨,以及如來開近顯遠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處處貫穿著戒定慧三學、空假中三觀、衣室座三軌等自行化他的妙法,這需要讀經者用心留意體會。更重要的是,本經以文殊答問居全經之始,強調開發智慧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以普賢勸發作全經之終,說明唯有大行方能成萬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薩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各品大意

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盤,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說明。該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藥草喻品

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授記品

授大迦葉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化城喻品

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說「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系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困之境。

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法師品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見寶塔品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說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鹹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提婆達多品

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入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藥王、大樂說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安樂行品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

從地湧出品

六萬恆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恆河沙數菩薩為誰之弟子?從何處而來?此為佛開顯「久遠實成」佛果的序曲。

如來壽量品

釋尊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說明佛陀「壽命之無量」、「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

分別功德品

說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隨喜功德品

是繼上品所說者,說明聽聞、講述此經的廣大功德。

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

常不輕品

說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淨六根,說《法華經》,以此顯示讚嘆本經功德。

如來品

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捷要地說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盤。

囑累品

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三摸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藥王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二十八勸發品,詳說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該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答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妙音品

敘述變現34身,說《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說《法華經》的重要意義。

觀世音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因緣,佛為說14種無畏,32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

陀羅尼品

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受持《法華經》者。

妙莊嚴王品

述說藥王、藥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跡,他們為淨藏、淨眼二王子時,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普賢品

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評價

功德

“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法華經·法師品》
“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法師品》
“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祗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法華經·如來神力品》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憫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後,憫眾生故,出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法華經·法師品》
“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用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開悟

引自經中原文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傾,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善說妙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如智者大師,他是因為誦持法華經而開悟。當他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經文時,就入了法華一鏇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仍然在說法。所以持誦經典亦能開悟,但要專心致志,而非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時還在盤算著怎樣去賺錢,必定不能開悟,因為這是在念錢而非念佛。……
自古云:成佛法華,富貴華嚴,開慧楞嚴。故此,歷代祖師都教於大眾必修三大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在《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在此,可以看出《法華經》對整個佛法的貢獻。因為佛陀指出種種法門只是方便之說,最終目的無非令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得證佛果。
經中品品說出行菩薩道的重要性,那是成佛的因。各大菩薩示現廣度眾生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賢菩薩的行願、常不輕菩薩的破除驕傲心、藥王菩薩的精進心、妙音菩薩的方便度眾心,都體現了捨己為人的法華精神。
而《法華經》教導我們:那裡有苦難眾生我們必須去救度。飢餓的人們我們要去施食。病苦的人們我們要去施藥和打理。無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們要去弘法。把歡樂的福蔭帶給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脫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具備的慈悲喜舍菩薩心。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說有三。明知道修學佛法是為了成佛,而方便說有三,使我們能漸漸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累。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也能得到快樂,直到得證菩提成佛作祖。
是故,《法華經》對佛教有著無盡的貢獻 , 那是經中之王度[4] 生無量的魅力。(方海權著)

中國版畫簡目(二)

 版畫 (print) 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
《息影軒畫譜》
《法華經普門品》
《長春宗師慶會圖》
《居家必用》
《義勇武安王位》
《圓悟禪師語錄》
《六經圖》
《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
《小字法華經》
《太平山圖畫》
《達磨宗六祖師像》
《應現觀世音菩薩立像》
《一切如來心秘全身舍利寶篋印》
《沙門天像》
《觀世音菩薩像》
《地藏菩薩像》
《菩薩像》
《如來形坐像》
《文殊菩薩騎獅像》
《離騷圖》
《新木刻》
《木刻藝術》
《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
《明刊名山圖》
《木刻創作法》
《新波版畫集》
《張漾兮木刻選集》
《李樺木刻選集》
《羅清楨木刻作品選集》
《阿詩瑪插圖》
《燕子箋插圖》
《古元木刻選集》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屆美術作品展覽會版畫選集》
《中國現代木刻》
《魯迅收藏中國現代木刻選集》
《解放區木刻》
《十年來版畫選集》
《新中國版畫集》  
 《中國版畫集》
《北方木刻》
《木刻紀程》
《套版簡帖》
《中國版畫選》
《鴛鴦冢嬌紅記插圖》
《北平箋譜》
《彩筆情辭插圖》
《百華詩箋譜》
《西廂記插圖》
《劍俠像傳》
《於越先賢傳》
《列仙酒牌》
《古聖賢像》
《五百名賢圖》
《蘿軒箋譜》
《紅樓夢插圖》
《南巡盛典圖》
《圓明園圖詠》
《晚笑堂畫傳》
《三不朽圖》
《集雅齋畫譜》
《萬壽盛典圖》
《萬壑清音插圖》
《避暑山莊圖》
《彥涵木刻選集》
《魯迅與木刻》
《孔子聖跡圖》
《十竹齋書畫譜》
《皇清職貢圖》
《紅樓夢版畫集》
《十竹齋箋譜》
《妙法蓮華經》
《版畫》
《耕織圖》
《紅樓夢圖詠》
《西湖十景圖》
《凌煙閣功臣圖》 

經典佛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狹義的佛經專指經藏。讓我們一起了解那些經典的佛經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