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演員
1956年翁偶虹、袁世海就在《鬧江州》、《沂州府》基礎上,改編成此劇。突出了李逵性格。為袁世海、李金泉代表作。
評論
在京劇《李逵探母》中大家可以看到,老旦的台步就非常複雜,李母不僅是步入老年,而且是貧弱、加上思兒痛哭、一直到把眼睛哭瞎,致使李逵站在自己面前時踉蹌著走近兒子,摸摸頭、撫撫臉,透出的幾分轉悲為喜的情緒,可以說,李母在整個戲中台步的變化是多樣的。
說到水袖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綴在戲曲服裝袖上的一段白色綢子,這段白綢子就叫水袖。無論是生、旦、淨、醜哪個行當的角色,穿上這寬身肥袖在袖口縫有水袖的蟒衣、官衣、褶子、帔等服裝,都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揮袖動作,以此來幫助刻劃人物性格或傳情達意。
京劇是程式化的藝術,舞台上人物的喜怒哀樂都需要藝術加工、美化。縱觀舞台上許許多多悲歡離合的劇目,那多種多樣的藝術之哭,或念或做、或唱或舞,都各具特色與說法。
舞台上的哭無論繁簡都有特色,象重點唱段中的“哭頭”,不但腔調悅耳,還能催人淚下。就一般哭的表演程式說起,有的戲是演員把頭一低,隨抬手用衣袖在眼前虛虛一掩,就算擦抹眼淚表示哭了——這是最簡單的、最為基本表演人物之哭的程式動作。這個動作在《李逵探母》中就有。
看過《李逵探母》這齣戲的觀眾,都不會忘記李母“拔腳型”的台步和拄著枴杖、晃動身子、拉著腿兩腳拖地的步法,再就是聽到李逵歸來喊“娘”時高興而急迫的踉蹌的急走,急於要撲向兒子的腳步,這些動作、身段都是根據劇情需要而巧妙設計的。看來,作為票友朋友,你在學習唱段的同時,不妨揣摩一下動作的表演,使自己儘快的接近戲中的人物。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