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歷史故事劇。傅駿1959年編劇。內容
寫漢代才女蔡文姬,在漢末戰亂中被擄匈奴,為左賢王妻。曹操平定中原,因蔡文姬為故友蔡伯喈之女,又有修史才能,故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迎歸。時左賢王已死,匈奴王懾於曹操軍威,同意放歸,唯堅持匈奴習俗,子女不得隨往。文姬愛子女情深,不忍獨返,欲與子女同歸。周近以軍威相脅匈奴王,反激匈奴王怒,幾成僵局。董祀有理有節,文姬深明大義,忍痛離別子女獨歸。文姬歸漢,途中作《胡笳十八拍》以抒悲懷。周近見曹操復命,反誣董祀有失大國尊嚴,對匈奴卑躬屈膝。曹操片面聽信,欲罪董祀。文姬面見曹操,陳述原委,為董祀辯罪,並奏《胡笳十八拍》,痛述戰亂憂民之悲,求兩地和好。終得曹操明鑑,中原匈奴立約求好相處,董祀無罪,並賜婚與文姬成親。1960年2月,上海合作越劇團首演。金風、李卓雲導演,姚治芳、吳心國作曲,戚雅仙飾蔡文姬、畢春芳飾董祀、陳金蓮飾曹操、潘笑笑飾周近、丁兆豐飾匈奴王。該劇根據郭沫若原著話劇《蔡文姬》和程硯秋的京劇演出本《文姬歸漢》編寫。劇情與郭沫若話劇本有兩處較大的不同處理:一是在曹操迎歸文姬時,左賢王已死。如左賢王不死,曹操派使者迎歸匈奴王族之妃,以勢相逼,強人所難,似不合情理。左賢王既死,矛盾焦點集中在不得與子女同歸上較易處理;二是對曹操這個人物,郭沫若在話劇本中是歌頌聖德,而在越劇本中則多方面刻畫曹操性格,既表現其雄偉威武,也表現其剛愎奸險。戚雅仙飾演的蔡文姬,既吸收話劇演員朱琳的優點,又在唱腔上學習京劇程硯秋的唱功特色,自創新腔,一曲《胡笳十八拍》悲愴淒婉。在藝術上有所突破,有所創造。上海戲劇家協會曾為此劇召開座談會,受到戲劇專家們的讚賞。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