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京劇《天女散花》也是梅蘭芳先生早年創演的代表作,首演於北京吉祥戲院。取材佛經故事,講的是我佛如來在靈山講法,得知維摩居士染病,遂派天女前往維摩居士家中散花。梅先生演出此劇時的身段與現在大不一樣,原因梅先生本人到了中晚年不演此劇了,所以梅先生與其弟子所演也各有不同。演出背景
《天女散花》是梅蘭芳排演的一出古裝神話歌舞劇。由於梅蘭芳偶在一位友人家看到一幅《散花圖》,見天女風帶飄逸、體態輕靈,畫得生動美妙。畫中天女形象特別是風帶使他產生了舞動的意念,又想到敦煌壁畫的飛天仙女,從月夜少女愁思到飛花曼舞,他想把畫意化為舞台的形象,力求創造出形如“敦煌飛天”的神韻,以展仙女之美。
編劇
於是梅蘭芳把想法告訴了齊白石等師友,白石老人聽後大加讚賞。師友們拿出許多書畫珍本供他研究。他從佛經《維摩詰經》中取材:維摩居士因夜讀苦累成疾,害了眼病。佛祖如來遣文殊菩薩前去問疾,又降佛旨命天女到病室散花,試女有無仙根仙蒂。此劇由羅癭公編劇,名為《天女散花》。劇詞多涉佛語,經梅蘭芳與諸友人逐字推敲,以“雲路”和“散花”兩場為核心,以歌舞為主。
表現手法
梅蘭芳為了演好《天女散花》,參考了敦煌的各種“飛天”畫像,把“飛天”的各種形象運用到劇中天女身上。為了把畫中的“飛天”御風而行時,身上的帶子被天風吹得飄飄然的形象表現在舞台上,他把天女服裝的水袖取消,改用兩條長綢,用武戲的基本功,把長綢抖動起來,舞成各種藝術形態。同時用不同唱腔配合表演。如在天女出場時唱二黃慢板;“雲路”一場唱西皮導板、慢板和流水板;“散花”時唱兩段崑曲:〔賞花時〕和〔風吹荷葉煞〕。皮黃、崑曲兼用,更助舞姿之美。因之,他創造的邊唱邊舞的“長綢舞”不但更好地烘託了天女御風而行的美妙形象,也為京劇藝術的表演,增添了新的表現手法。
編演及影響
梅蘭芳編演《天女散花》,付出了很大心血,劇幅雖不長,卻花費長達半年多的時間才排練完成,在1917年12月首演於北京吉祥園。除梅蘭芳扮天女外,姚玉芙扮花奴、李壽山扮如來佛、高慶奎扮文殊菩薩、李壽峰扮維摩居士。此劇一經演出,立即轟動四城。同時也使他演的古裝新戲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演員感想
這齣戲就是看耍長綢,梅先生當年所演的綢子不長,現在的一般都在15米左右。耍綢子靠的是巧勁,不可靠蠻力,否則會適得其反。有的演員圖省事,乾脆在綢子裡面墊根小棒子。我學的散花是南派的路子,其中有許多身段我是略為改動了一下。
首先說這個人物:這個戲講的是佛經故事。整齣戲而言沒有戲劇矛盾,是一出歌舞戲。但是人物的拿捏得相當注意了,天女,也就是佛國的菩薩,如何表現天女的莊嚴妙相?目空一切?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因此我查閱過許多關於佛以及菩薩的造像,並且參照敦煌造像,來輔助我的演出。再一個就是如何體現出天女的神態,這也要從佛像上找了。如何能體現佛家的莊嚴妙相,觀看大千世界,是非常難把握的!因此我也參照了影視的相關人物角色。湘劇表演藝術家左大玢在電視劇<西遊記>中所塑造的觀音菩薩可謂是入木三分,她能夠把觀音的神演出來。是相當不簡單的!因此我也借鑑了她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雲路”是歌舞並重的。唱念做舞都得顧忌,所以每個身段都要體現一個“佛”字。再者在扮相上我也做了一些調整。傳統散花扮相都是以古裝頭為基準,在這個基礎上,我在髮髻兩邊加了兩隻邊鳳,並且在眉間貼上一顆紅寶,代表她是佛國世界來的,更加添了幾分仙氣。這齣戲的身段相當繁重,包括鷂子翻身、圓場、下腰、臥魚等等。用綢子表現人物在雲中行走,是相當困難的。近年來我比較少演。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