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曾根據明代傳奇《浣紗記》創排了題為《西施》的京劇,首演於1923年。梅先生在《西施》一劇中做了獨特的藝術革新。首先據《清會典圖》開列的舞式,他採用了佾舞的動作,並創作了“羽舞”,強化了梅派歌舞戲的風格。其次,在該劇中梅先生首次將京二胡加進京劇樂隊,使京胡和二胡在演奏時密切配合,增強了伴奏的鏇律性。自此以後,京劇旦角戲都加進了京二胡的伴奏。行家一致認為這是京劇音樂史的一次重大創新。
感想
這台戲的名稱,“京劇交響樂”,我想這究竟是京劇還是交響樂呢?因為在這個名稱中“京劇”是“交響樂”的修飾語,因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方的交響樂。我在想既然是京劇,為什麼名稱不用“交響樂京劇”呢?後者則將“交響樂”作為“京劇”的修飾語了。此其一。
劇中飾演西施的共有五位,我想這肯定與當年梅蘭芳先生一個人飾演的西施有別。一個人唱出來的和五個人唱出來的肯定不一樣,這或許也是一種革新?我心裡這么想,由此及彼,那些老人會怎么看呢?那些外國人是否會將這五位西施類比於西方歌劇女高音呢?碰巧,西方歌劇中也有五種女高音,即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soprano)、抒情女高音(1yricsoprano)、重抒情女高音(spintosoprano)、戲劇女高音(dramaticsoprano)和華格納女高音(Wagnersoprano),此其二。
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如何將其創新並使其發揚光大,這的確是個問題。當年梅蘭芳先生僅加入一把京二胡便鐵定地完成了京劇音樂史的一次重大創新。而當今又加上西方的交響樂隊,是否能夠也能鐵定地將其作為一種建制性的東西加入京劇的音樂史呢?這也是我所疑惑的問題。
英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比較保守的,尤其對待他們的國粹上。例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英國乃至世界都是出了名的,可是在英國卻未對其台詞有什麼大的修改,依然保留著中古時期的發音以及韻律。當然,京劇的對白和唱詞也是保留了原來的形式。但在其他方面在走遠了,恐怕真要融入到國際大家庭去了。這又讓我聯想到江西廬山上的兩家電影院,一家是放映各種各樣電影的,而另家則只放張瑜和郭凱敏主演《廬山戀》這一部電影,但是前者經營失敗;而後者至今仍在經營著。
經典唱詞
【西皮慢板】
西施女生長在薴蘿村里,難得有開懷事常鎖雙眉。
只為著守清寒柴門近水,每日裡浣紗去清溪。
怕只怕損玉顏青春易去,對清波時照影自整羅衣。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