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放牛》這齣戲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保存河北山歌小曲的原始模樣,讓我們至今猶可見識到“觀風知俗”這回事,它不只有文字、還有樂曲、以及表演型態,比讀詩經光有文字要立體及豐富許多。《小放牛》劇情不過是村姑向牧童問路,兩人山歌唱答,然而熱鬧無比,談到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節令、男女相悅之情等等。特點
歌唱的型態有巧妙變化,包括獨唱、幫腔、一問一答(或互相辯駁)這三種。最先,牧童、村姑上場,面對風光明媚的陽春三月,觸景生情,各有一段獨唱。村姑的這段“桃花兒開,杏花兒白,月季花兒,又只見那芍藥牡丹一齊開放哪哈咿呀嗨!行走來在青草兒坡前,見一個牧童,頭戴著草帽,身披著蓑衣,手拿著竹笛,倒騎著牛背,他口兒里吹的是蓮花落哪哈咿呀嗨”純粹白描,卻能把環境與人物形容得栩栩如生。村姑問完路,牧童不讓走,要她唱小曲,村姑不肯吃虧,要牧童幫腔才肯唱,於是表演一場有幫腔的歌曲。唱完,牧童當然也不肯吃虧,要求對歌問答,他想把她難倒,好出一口氣。
歌詞的內容,可上追陶淵明的《閒情賦》,幻想著變成美女的日用物品,好親近美女,最後總是成空。同樣,牧童的追逐也落空,但是很有風度的放下情的執著,為這齣歌舞劇畫下句點。
趣味問答琅琅上口,非常好記,是兒童學習知識的一種好辦法,同時很多重要信息也藉此留傳。例如把梭羅說成神樹,人們因此特別珍視此樹(台灣鹿谷鄉初鄉村的古碑旁,有一株百年老梭羅樹,每年四月開花,萬人爭睹)。再如趙州橋,位於河北趙縣,距石家莊市40公里。橋建於隋代,已有1400年歷史。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單孔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瀉洪孔,橋長六十米,堪稱鬼斧神工,傳說魯班用“趕山鞭”從太行山頂趕下石頭,建成此橋。還有張果老倒騎驢過橋,也添神奇。傳唱《小放牛》這齣戲,等於為趙州橋做最好的觀光宣傳。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