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

李翰祥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號“李黑”,是香港電影名導演,曾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執導電影。作品中以宮闈片、歷史片聞名,曾多次獲得亞洲影展、金馬獎等。參與創作上百部電影,是香港電影史上的傑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與祝英台》、《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少年翰祥

李翰祥 李翰祥
1926年4月18日(丙寅年農曆三月初七)李翰祥出生於中國奉天省( 遼寧)錦西縣小蘇家屯,小名祥子。

1930年因父親任公職移居熱河承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1月份日軍進占錦州及錦西,六月進攻熱河,李隨雙親、妹妹移居北平。

1945就讀北平市立三中二年級,返小蘇家屯探親,奉祖父命輟學成婚。

1946返北平考取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主攻西畫;活躍於校內外活動,任東北學生代表、藝專綜藝劇團團長,同年五月三十一日,長女李燕萍於北平出世。

1948李熱情參與各項學生運動,遭校方以持偽造高中畢業證書投考藝專為由,開除學籍 。同年七月,全國劇作家協會駐北平代表、戲劇學家馬彥祥受上海市立戲劇學校校長熊佛西委任,於北平招考新生,李曾於藝專綜藝劇團演出《棠棣之花》 中奸相俠累與盲叟二角,令馬印象深刻,獲薦入學;於九月底赴滬,愛逛電影片廠,結識導演沈浮。同年十一月,決意輟學從影,持沈浮介紹信赴香港投石問路,經影星王豪介紹結識姜南,十二月參加文逸民導演、大中華出品、嚴化與上海小姐謝家驊、香港小姐李蘭聯合主演的影片《滿城風雨》演出。

1949年永華電影公司招考演員,李順利進入永華訓練班,並與同班學員周曉曄相戀。導演李萍倩開拍《公子落難》,周曉曄膺選為女主角,李慘遭永華開除;《公》片卻鬧出極大風波 ,李萍倩轉投張善琨主持的長城公司開拍白光、嚴俊主演的《一代妖姬》,李翰祥也經人介紹進入長城,繪製廣告看板、負責布景美術,並續任特約演員。

1950-1951年長城影片《花街》由陶秦編劇、岳楓導演,周璇、嚴俊主演,嚴俊飾演愛國藝人,表演數來寶,由李捉刀代寫,併兼收音,嚴對嘴演出,李於多位影壇前輩面前嶄露頭角。長城公司發生財務危機,張善琨遭逼退,公司改組,左轉親共。李翰祥加入配音班,與姜南等負責國語組,首部合作影片是李香蘭、池部良主演的《豔曲櫻魔》 ,李翰祥協助編撰台詞,場譯製兼帶研習同期日片攝製技術,奠定李氏日後編導電影的基礎。

1952年1月10日,香港政府驅逐大批左傾人員;紛亂中,李翰祥受僱為趙樹燊編導的粵語片《貂蟬》任布景師;又赴遠東公司出任李英編導《霧香港》任場記兼美術設計。經製片爾光介紹,重回永華任特約演員併兼幕後工作。永華後期傑作《翠翠》—改編自沈從文著名中篇小說《邊城》,林黛任女主角,嚴俊自導自演;嚴俊特別提拔李翰祥改編劇本,任副導演並參與後制工作,師從陳翼青王朝曦學習剪輯。

結拜兄弟

1953年二月十四日,農曆正月初一,李與好友等共七人集於九龍界限街一○七號結為異姓兄弟,排行依序為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沈重、宋存壽、胡金銓,自詡為“七大閒”。日後,七大閒於影壇、商界各有所成。;參加永華出品,李祖永編劇、但杜宇導演古裝歌唱片《嫦娥》攝製工作,任副導演,併兼飾月下老人一角。李祖永不滿影片成績,要求李翰祥與姜南、王震、古森林等四位副導演重拍,李翰祥因走訪女主角楊明進而結識楊之房客張翠英與其女張日雯。與張相戀二十餘日,於其生日當天(十月十日雙十節)結婚。

1954-1955年八月十三日永華片庫失火,損失慘重,同年十月九日,永華債權人新加坡陸氏集團代表歐德爾登報要求香港政府拍賣片廠,並率律師、會計師進駐清理財務產權,延至次年(1955年)三月二十九日,陸氏財團正式入主,永華改組,名存實亡,李翰祥不欲追隨新主,自謀出路。雲南銀行家孫堉亮與國民黨駐港情治人員倪少麟成立亞東電影公司,邀李麗華出任新片女主角,李麗華力薦李翰祥出任導演,籌攝民初巨作《賽金花》,因規模太大而改弦易轍,以李氏舊作為底本,集合李麗華、羅維、葛蘭、金銓、洪波、王元龍、吳家驤粉菊花等八位主要演員,拍攝李翰祥首部獨力執導的處女作品《雪裡紅》,由邵氏父子公司發行。

加盟邵氏

李翰祥 李翰祥
邵氏負責人 邵邨人極滿意李之表現,經爾光促成,李加盟邵氏公司。1956年進入邵氏後首部作品《水仙》(又名《海茫茫》)於長洲島實景拍攝,刻畫漁民生活細節。

1957受大陸黃梅戲影片《天仙配》 啟發,說服邵氏投資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由林黛、趙雷、羅維主演,王純作曲,李雋青作詞,並拔擢歌星靜婷為林黛幕後代唱。

1958年4月26日,《貂蟬》於菲律賓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李翰祥獲最佳導演。慶功宴上,邵邨人宣布退休,由南洋邵氏兄弟公司的邵逸夫接掌大權。執導偵探懸疑作品《殺人的情書》(又名《卡爾登情殺案》),為李於邵逸夫入主邵氏後的首部作品。

1959接續《貂蟬》的鐵三角製片方程式(李翰祥—林黛—趙雷),開拍豪華宮闈巨片《江山美人》,締造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票房紀錄,並為台灣地區年度票房冠軍,進軍國際市場亦略有斬獲;五月初於吉隆坡參加第六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金鑼獎。攝製《兒女英雄傳》,樂蒂、王植波主演,是李翰祥唯一的俠情作品。

1960作品《倩女幽魂》,樂蒂、趙雷主演,影片飽含人文詩情與古典雅趣,景觀經營玲瓏剔透,場面調度繁複精妙,成為邵氏進軍國際影壇代表作品,參加1960年第十三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獲好評。;攝製黑白文藝小品《後門》,王引、胡蝶主演,於東京第七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獎。

系列作品

1960-1961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麗華、尤敏、樂蒂分飾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褒姒;後因楊貴妃部分服裝、布景預算超出太多,決定分為局部獨立作品,並由《楊》片原班人馬加拍《武則天》,以消化服裝布景;《褒姒》與《西施》因故擱置,《王昭君》則延宕經年,於1964年上映。

1962-1963年《楊貴妃》參加1962年第十五屆坎城影展,獲頒最佳電影技術特別獎,獎勵其傑出室內彩色攝影成就 ,在台上映為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因黃梅調影片大受歡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總策畫,率新進胡金銓、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儕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布景、道具等。四部影片分別是胡的《玉堂春》、高的《鳳還巢》、王的《紅娘》及何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除《紅娘》因故停拍,另外三部皆先後完成;《鳳》片賣座成績出色,邵氏再授意李督導高立拍攝《宋宮秘史》(1965年拍竣上映,彼時李已離開邵氏)。邵氏與電懋公司競爭已達白熱化,電懋支持嚴俊的國泰公司開拍嚴俊導演,黃梅調歌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李麗華、尤敏主演;邵氏決意搶拍同樣題材。安排李翰祥率王卜一、蕭銅、宋存壽王月汀等人分組編劇,由李任總導演,加上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搶拍,於限期內搶先完工上映。1963梁祝於四月十五、十六日參加第十屆亞洲影展獲頒四項個人技術獎項,四月二十四日起於台北上映,創下台北首輪連映六十二日(至六月二十四日),年度票房總收入八百餘萬新台幣的紀錄。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屆金馬獎於台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女主角等六項大獎。 演員凌波赴會,芳蹤過處,所向披靡,估計至少有二十萬民眾夾道歡呼,香港媒體譏之為“狂人城”。

成立公司

初冬,李翰祥受國泰及聯邦公司支持,成立國聯電影公司,憑藉李氏個人魅力,吸引了一批香港技術及表演人才渡海建設嶄新的電影樂土。李於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租借場地,並另建竹棚趕拍國聯創業作《七仙女》,於十二月十九日上映,與邵氏版本《七仙女》(十四日上映)短兵相接,李氏及同行香港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激起台灣地區影業起而效尤,甚至急起直追的決心;台灣影業因《梁祝》、《七仙女》的催化,首屈一指的甲級戲院紛紛放棄美片、日片市場,改映國片。;成立國聯演員訓練班,並發表公開信給全體學員。1964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於六月在台北舉行,亞洲各國影業巨擘—包括日本永田雅一、韓國申相玉、香港陸運濤、邵逸夫,以及台灣龔弘、龍芳、楊樵夏維堂等人連袂出席,陸運濤及邵逸夫在接受專訪時更一再重申將國語電影推向國際影壇、打開國際市場的決心與計畫。鑒於台灣民營影業尚未健全、報名作品並不踴躍,李翰祥暨國聯遂以創業作《七仙女》多次申請參展,影展當局均以“音樂、歌詞著作權及其與邵氏之法律糾紛”問題拒絕。影展閉幕後,陸運濤、龍芳等多位與國聯、台制合作計畫相關的影人搭機赴台中參觀故宮博物院,不幸失事罹難,亞洲影壇為之震驚。受空難影響,國聯的拍片計畫岌岌可危,原定六月開鏡的超級巨片《西施》排除萬難,終於在七月二十二日順利開鏡。

1965年李翰祥獲選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受贈金手獎。《西施》拍竣,片長近四小時,分為上集《吳越春秋》及下集《句踐復國》於十月底上映,首輪收入新台幣五百餘萬,為當年台灣地區第一名,後赴西德、日本等地放映。

1966年國聯大張旗鼓攝製新片《辛十四娘》、《幾度夕陽紅》、《天之驕女》等,並出版宣傳刊物《電影沙龍》雙月刊,由陳來奇任社長,又於香港發行《國聯電影》,由劉昌博主編。;為徹底實現經營電影中國夢的理想,李氏四處覓款籌建影棚,於板橋四汴頭建成片廠,第一期工程占地約四千平米,包含一條中原古街、亭台水榭,及兩座大型影棚;首部影片是朱牧導演的《鳳陽花鼓》。十月三十日第四屆金馬獎,《西施》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坎坷之路

1967年自陸氏等主要公司高幹不幸罹難,國泰、聯邦、國聯三方面的矛盾關係至此全面爆發,國聯陷入財務危機之說甚囂塵上,十月,《電影沙龍》及《國聯電影》相繼停刊,經菲律賓僑商莊清泉出面,與政府的輔導小組協同處理國聯債務,板橋片廠由莊接手改為統一片廠。

1968年左支右絀、四面楚歌聲中,國聯仍勉力維持,年前完成的《破曉時分》於二月公映,雖然賣座平平,但引起文藝界震撼,喻為中國影壇不可多得的傑作。1969年國聯公司名存實亡,同時謠言四起、黑函滿天,於此困境中,國聯推出羅蘭原著,李氏親自執導的《冬暖》,為李氏畢生最佳作品之一。李氏為“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攝製諜報片《揚子江風雲》,為台灣地區當年賣座冠軍,又獲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等大獎。

1970年台灣影界發起義務拍片替李氏紓困,攝製四段式影片《喜怒哀樂》,分別由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四位導演各顯身手,動員港台精銳演員甄珍、岳陽、劉明、曹健、胡錦、陳慧樓、歐威、唐寶雲、葛香亭、楊群、江青、李麗華等義務演出。纏身的政治與財務糾紛變本加厲,向來出入海關自如的李氏屢遭出境之難;為中制影片《緹縈》欲赴日本配音樂,尚需廠長梅長齡擔保方可成行。

轉赴香港

1971年結束《緹縈》後期製作工作,轉赴香港,二十三年未曾返回台灣。重整旗鼓,以新國聯的名義繼續拍片,風格從此丕變,由古雅敦重、諧趣怡然的古典大導演轉為犬儒苦澀、諷俗嫉世的寓言家。將在台未完成的片段組織成以“騙”為主題的集錦片《騙術奇譚》,推出公映後大受歡迎,李氏繼黃梅調歌唱片、史詩宮闈巨鑄、文藝小說改編等製片類型後再度開拓雜錦類的新片種。

1972年攝製《騙術大觀》,集結眾多港台友好包括趙雷、甄珍、孫越、張揚、李昆、吳家驤王琛等聯合主演,賣座亦不俗,再接再厲推出《騙術奇中奇》,亦為集錦片。闊別九年,李與邵逸夫達成默契後重回邵氏片廠,開拍《大軍閥》,自騙術式的集錦片型衍生而出,再由結合喜趣威狠於一身的光頭大帥貫穿全局;提攜電視綜藝節目諧星許冠文登上銀幕扮演大帥,不但賣座鼎盛,更在亞洲影展獲得獎勵;惜台灣地區電影主管機關一再禁演,最後胡亂修剪,才於二年後改名《北洋大軍閥》上映。自軍閥、騙術式的集錦片再衍生以艷情、諷世為基調的風月情色寓言小品,暖身作品《風月奇譚》,續拍大格局的《北地胭脂》,奠定風月片類型基礎。

改編名作

李翰祥 李翰祥
1973-74年在系列風月小品計畫中推出古典文學名著《金瓶梅詞話》改編的力作《金瓶雙艷》,細節雕琢認真,為李氏首度碰觸《 金瓶梅》人物及相關題材 。

1975年重回古典史詩正劇路線,規劃西太后片集《傾國傾城》、《瀛台泣血》以及描述秦淮河畔、煙雨江南商女悲歌的鉅作《南朝金粉》。《傾國傾城》之藝術成就及導演功力震驚兩岸三地,於大陸地區內部放映的秘密映演活動中更備受好評,認為李氏能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於影棚內將紫禁城、頤和園的氛圍掌握得如此恰當,實為不可多得之影界良材。心臟病發作,基於健康因素,取消《南朝金粉》計畫,仍舊拍攝不費心力的風月艷情小品。

1976年完成《瀛台泣血》,於台灣地區賣座卻不如色情片,遂續拍集錦風月小品。

1977年李氏繼改良黃梅調歌唱片後首開跟風,經粵語名導王風導演《乾隆皇奇遇記》啟發,編導《乾隆下江南》,又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並再次開發出乾隆故事雜匯民間傳奇、說唱拳腳的新片種。;一圓多年夢想,籌攝《金玉良緣紅樓夢》,為李氏嘔心瀝血,最費精神之作。

身體惡化

1978年病情惡化,接受醫生建議赴美動手術,行前決定一償心愿,秘密北上大陸探親訪友。於北京故宮遇澳門名流何賢,閒談北上拍片的可能性,加上影人蘇誠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等的全力勸說、促成,終於引起李氏赴內地拍片的動機,轉至上海後開始規劃。年底赴洛城接受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979年至大陸拍片之事秘密進行中,題材一再更換,由1976年的“四五運動”改為老舍原著的《茶館》,再改為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仍舊千頭萬緒,延至七月,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成立,推動中國與港台及國外合作拍片事宜,李情托蘇誠壽、沈寂編寫慈禧故事,劇本經中共文化部認可通過,李應邀至北京與長春電影廠簽訂契約。;應老友、東方日報謝家孝之邀,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上連載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

1980年長春廠因預算問題於合拍計畫中撤手,李不願死心,再請楊村彬修整蘇、沈編成的《垂簾聽政》初稿。著中,決定與邵氏續約,攝製《徐老虎與白寡婦》、《武松》等作品,《武松》打虎戲拖延經年,於1982年殺青上映。

1981年攝製《三十年細說從頭》,將銀壇秘辛或粉飾、或浮誇,拼貼成此集錦作品。

1982年北上拍片事宜抵定,三月成立新崑崙影業公司,並親自根據蘇誠壽、沈寂、楊村彬等人寫就的底本重組,準備拍攝《慈禧傳》,分為《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八國聯軍》等五大部分,由新崑崙公司與北京中央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火》與《垂》兩部分首先動工,八月十日於承德避暑山莊開鏡。由於評審委員李行等人的堅持,《武松》於十月二十四日第十九屆金馬獎典禮上仍因優異成績獲頒最佳女主角等三項大獎。

從政經歷

1983年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為遼寧省中央政協委員,李氏無心涉足政界,仍專心於電影藝術。《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完成上映,《火》片於香港締造千餘萬港幣票房佳績,《垂》片入圍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初登銀幕的梁家輝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文化部長朱穆之頒給《火》《垂》二片優秀影片特別獎。十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三十年細說從頭》 第一冊,次年續出第二、三、四冊。合拍公司更改契約,中止西太后片集攝製計畫。

1985年與電視劇合拍公司合作《末代皇帝》計畫,以電視電影名義攝製《火龍》。

1986年籌拍鄧麗君傳記電影,因鄧之日本經紀人有意見而作罷。

1988年十一月起,回憶錄《天上人間》於香港東方日報開始連載。

1989年續拍西太后第三部—《一代妖后》(又名《西太后》),以清宮野史秘傳為基調,和原訂《西太后》片集的方向不同。導演朱延平規劃影片《傻龍出海》;此時北京民運愈演愈烈,朱等轉求李氏協助未達成默契。

1990年《傻龍出海》事件逐漸增溫,李成代罪羔羊,無法在大陸拍片。請辭中央政協委員,後得林福地、胡錦等人協助,浪跡泰、韓等地,以游擊之姿開拍三級色情電影。

晚年成績

李翰祥 李翰祥
1993年幾番申請,加上李行等影人熱情奔走,六月終於重新得準入境台灣,為籌拍李香蘭傳記電影招考女演員;年底再度赴台,參加金馬獎三十周年頒獎典禮,紀念影展放映四部李氏獲獎作品《梁山伯與祝英台》、《西施》(刪截版)、《揚子江風雲》、《緹縈》。

1994年李香蘭傳記電影籌拍未果,轉戰美國洛衫磯拍攝偵探驚悚片《情人的情人》 ,一心求好,卻落到朝令夕改,執意孤行的地步,口碑票房雙雙慘敗。

1995年獲香港導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

1996年李氏大陸拍片禁令解除,應影星劉曉慶邀請,開拍四十集大型電視劇《火燒阿房宮》,大戲九月二日於北京開鏡,十二月十七日下午李翰祥開畢《火燒》戲之工作會議,四時二十分心臟病復發,送醫後宣告不治,阿房宮未燒,李導演仙遊,享年七十歲。1997香港天地圖書將東方日報連載《天上人間》專欄結集成書,分為《天上人間》之《銀海千秋》、《銀河上下》、《影城內外》、《銀壇往事》等四冊。第三十四屆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備註
1953年《金鳳》(與嚴俊合作)在台北“國語片展映式”上獲最佳國語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54年《嫦娥》與姜南、古壽林合作
1955年《雪裡紅》
1955年《水仙》
1955年《馬路小天使》
1955年《黃花閨女》
1956年《窈窕淑文》
1956年《移花接木》
1957年《春光無限好》
1957年《安用兒》
1957年《丹鳳街》
1958年《貂蟬》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
1958年《全家福》
1958年《給我一個吻》
1958年《殺人的情書》
1958年妙手回春
1959年江山美人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大獎
1959年《兒女英雄傳》
1959年倩女幽魂
1960年《後門》獲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1年《楊貴妃》 獲第15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 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1962年《武則天》
《王昭君》
1963年《一毛錢》
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黃梅調電影從此風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鄧麗君也因演唱插曲《訪英台》獲黃梅調歌曲演唱一等獎
1964年《七仙女》
狀元及第
1965年《西施》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68年《冬暖》台灣文藝片經典作品之一
1968年《四季花開》
1969年《揚子江風雲》 獲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情節片獎、 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
1969年《富貴花開》
1969年《鬼狐外傳》
1970年《喜怒哀樂之樂》
1970年《緹縈》 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古裝片獎
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
1971年《騙術奇譚》
1972年《騙術大觀》
1972年《只愛鴛鴦不羨仙》
1972年《大軍閥》獲第19屆亞洲影展描寫人物最成功喜劇片獎
1972年風月奇譚
1973年《牛鬼蛇神》
1973年《騙術奇中奇》
1973年《北地胭脂》
1973年《風流韻事》
1973年《一樂也》
1974年《金瓶雙艷》
1974年《聲色犬馬》
1974年《醜聞》
1975年《港澳傳奇》
1975年傾國傾城獲獎影片
1975年《捉姦趣事》
1976年《瀛台泣血》
1976年《洞房艷史》
1976年《拈花惹草》
1976年《騙財騙色》
1977年《風花雪月》
1977年《乾隆下江南》
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獲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獎
1977年《佛跳牆》
1978年《乾隆下揚州》
1978年《子曰食色性也》
1979年《銷魂玉》
1979年《軍閥趣史》
1979年《鬼叫春》
1980年《乾隆與三姑娘》
1981年《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2年《武松》
1982年《三十年細說從頭》
1982年《乾隆皇君臣鬥智》
1983年《火燒圓明園》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
1983年《垂簾聽政》梁家輝因主演鹹豐皇帝榮獲第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84年《火龍》潘虹因飾演李淑賢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1986年《八旗子弟》
1988年《一代妖后》(即《西太后》)
1989年《金瓶風月》
1989年《敦煌夜譚》
1993年《金瓶梅》
1993年《情人的情人》
1993年《少女潘金蓮》
1996年《火燒阿房宮》(40集電視連續劇)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
1954嫦娥
月下老人--------
1954玫瑰玫瑰我愛你
團員--------
1953翠翠水手乙--------
1952狗兇手 探長--------
1952一刻春宵常三--------
1952月兒彎彎照九州客人--------
1952霧香港孫國莊--------
1952喜相逢------------
1952浴室艷屍醫生--------
1952近水樓台 振廷友--------
1951玫瑰花開職員乙--------
1950花街琴師--------
1949火葬鄉民乙--------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63    第1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提名)    
  • ▪ 1962    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楊貴妃    (獲獎)    
  • ▪ 1962    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楊貴妃    (提名)    
  • ▪ 1960    第1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倩女幽魂    (提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
  • ▪ 1987    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火龍    (提名)    
  • ▪ 1987    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火龍    (提名)    
  • ▪ 1984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垂簾聽政    (提名)    
  • ▪ 1984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垂簾聽政    (提名)    
  • ▪ 1984    第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垂簾聽政    (提名)    
  • ▪ 1983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武松    (提名)    
台灣電影金馬獎
  • ▪ 1997    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 ▪ 1981    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徐老虎與白寡婦    (提名)    
  • ▪ 1979    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乾隆下揚州    (獲獎)    
  • ▪ 1979    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乾隆下揚州    (提名)    
  • ▪ 1977    第1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乾隆下江南    (獲獎)    
  • ▪ 1975    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傾國傾城    (獲獎)    
  • ▪ 1971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緹縈    (獲獎)    
  • ▪ 1971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本獎    緹縈    (獲獎)    
  • ▪ 1969    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揚子江風雲    (獲獎)    
  • ▪ 1966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西施    (獲獎)    
  • ▪ 1966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西施    (獲獎)    
  • ▪ 1963    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梁山伯與祝英台    (獲獎)    
  • ▪ 1963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武則天    (獲獎)    
  • ▪ 1963    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梁山伯與祝英台    (獲獎)    
  • ▪ 1962    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楊貴妃    (獲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 2006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卓越貢獻大獎    (獲獎)    

人物評價

李翰祥,縱橫影壇約半世紀,是為近代中國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工作者。縱觀其演藝生涯,李翰祥以夢想家之姿在香港影壇起飛的年代灌注了心力,在台灣影業萌芽茁壯的歲月引領著風潮,在中國大陸逐漸脫離文革陰影的時期更起了合作製片的示範作用。貫串中、港、台三地,李氏其人其作於製片工業意義、票房商業記錄、電影美學造詣等三方面,成就有目共睹,影評人但漢章將之列位等待大師級的電影作者,學者焦雄屏則譽其為“港台影壇風雲第一人”。於李氏逝世12年後觀之,等待二字似為謙詞,港台之畫限也顯保守,唯大師與風雲的評語更切合這位人稱大王、自詡雜家的一代大導演。

90年代香港三級片列表

片名時間導演演員
聊齋艷譚1990藍乃才葉子楣 文素 單立文 夏志珍 工滕瞳 文雋
卿本佳人1991楊志堅葉玉卿 邱月清 曾小燕 午馬 湯鎮業 方中信 李月仙
情不自禁1991查傳誼葉玉卿 童玲 湯鎮業 許紹雄 曹查理
我為卿狂1991何藩葉玉卿 林建輝 村上麗奈 郭秀雲
四度誘惑1991何藩徐曼華 陳安文 李月仙 徐京善 李中寧
玉蒲團之偷情寶鑑1991麥當傑吳啟華 鄭則士 徐錦江 葉子楣 村上麗奈 吳家麗 羅烈 周弘
聊齋艷譚續集五通神1991敖志君陳加玲 黃秋生 曾小燕 植敬雯 郭耀華
聊齋艷譚之燈草和尚1992黎繼明陳寶蓮 植敬雯 成奎安 張京花 大友梨奈
男與女1993何樹培陳雅倫 林威 陶大宇
擋不住的瘋情1993韓偉達任達華 翁虹 尹揚明 王敏德 羅蘭
香港奇案之強姦1993劉偉強任達華 鄭浩南 邱淑貞 吳雪雯 張家輝
滅門慘案之孽殺1993黎繼明黃秋生 鍾淑慧 盧敏儀 吳岱融
虐之戀1993鍾少雄李修賢 黃秋生 李美鳳 紀家發 李華月 夏萍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1993邱禮濤李修賢 黃秋生 關寶慧 成奎安 李華月 紀家發
蜜桃成熟時1993張肇麟潘震偉 李麗珍
危情1993盧堅陳雅倫 王敏德 瑪利亞
郎心如鐵1993霍耀良吳家麗 李麗珍 羅慧娟 白千石 陳國新 曾江 盧敏儀
青樓十二房1994黎繼明翁虹 鄭則士 徐錦江 程雪雁 苑瓊丹 成奎安
不扣鈕的女孩1994黃泰來李麗珍 梁思浩 邵仲衡 徐錦江 吳妙儀 洪玉蘭 楊玉梅
滿清十大酷刑1994林慶隆翁虹 吳啟華 黃光亮 徐錦江 苑瓊丹
滿清禁宮秘史1994黃靖華翁虹 宋本中 梁思浩 王書麒 李華月 苑瓊丹
少女潘金蓮1994李翰祥甘海 單立文 田雋 黃美貞 金仁淑
慈禧秘密生活1995劉偉強梁家輝 邱淑貞 于榮光 翁虹 陳國邦 周嘉玲
赤裸天使1995傅立徐若
相關搜尋門事件艷照門更多三級片

中國電影導演

介紹中國電影導演,通過介紹電影導演了解中國電影發展史。  

中國知名導演

歷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第1屆 陶秦 《千嬌百媚》 / 第2屆 李翰祥 《梁山伯與祝英台》 / 第3屆 李行 《養鴨人家》 / 第4屆 李翰祥 《西施》 / 第5屆 李嘉 《我女若蘭》 / 第6屆 白景瑞 《寂寞的十七歲》 / 第7屆 白景瑞 《新娘與我》 / 第8屆 張曾澤 《路客與刀客》 / 第9屆 丁善璽 《落鷹峽》 / 第10屆 李行 《秋決》 / 第11屆 程剛 《十四女英豪》 / 第12屆 劉藝 《長情萬縷》 / 第13屆 張佩成 《狼牙口》 / 第14屆 張曾澤 《筧橋英烈傳》 / 第15屆 李行 《汪洋中的一條船》 / 第16屆 胡金銓 《山中傳奇》 / 第17屆 王菊金 《六朝怪談》 / 第18屆 徐克 《鬼馬智多星》 / 第19屆 章國明 《邊緣人》 / 第20屆 陳坤厚 《小畢的故事》 / 第21屆 麥當雄 《省港旗兵》 / 第22屆 張毅 《我這樣過了一生》 / 第23屆 吳宇森 《英雄本色》 / 第24屆 王童 《稻草人》 / 第25屆 羅啟銳 《七小福》 / 第26屆 侯孝賢 《悲情城市》 / 第27屆 嚴浩 《滾滾紅塵》 / 第28屆 王家衛 《阿飛正傳》 / 第29屆 王童 《無言的山丘》 / 第30屆 李安 《喜宴》 / 第31屆 關錦鵬 《紅玫瑰與白玫瑰》 / 第32屆 侯孝賢 《好男好女》 / 第33屆 姜文 《陽光燦爛的日子》 / 第34屆 陳果 《香港製造》 / 第35屆 陳冲 《天浴》 / 第36屆 許鞍華 《乾言萬語》 / 第37屆 杜琪峯 《槍火》 / 第38屆 關錦鵬 《藍宇》 / 第39屆 陳果 《香港有個好萊塢》 / 第40屆 劉偉強麥兆輝 《無間道》 / 第41屆 杜琪峯 《大事件》 / 第42屆 周星馳 《功夫》 / 第43屆 陳可辛 《如果·愛》 / 第44屆 李安 《色,戒》 / 第45屆 陳可辛 《投名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