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07年11月2日,沙蒙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早年讀私塾,從師李秉鈞 (清朝拔貢)。191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國小讀書。1922年,沙蒙考入法文高等學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積極投身學生運動 。
1925年,因參加“五卅”運動受害者募捐活動,受到留級處分,便憤然退學。1926年,考入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預科,由於時局動盪,只上了一年便輟學了。1929年,考入哈爾濱滿綏長途電話局做話務員 。
1933年3月,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先後加入劇聯下屬新地劇社、晨曦劇社、獅吼劇社、大地劇社等進步戲劇團體 。1935年,在喜劇電影《都市風光》中飾演店員 ;同年,在劇情電影《夜半歌聲》中飾演藝術家 。1936年,在劇情電影《十字街頭》中飾演東北流亡青年 ;同年,出演話劇《大雷雨》 。
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後,在武漢、重慶、香港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演劇活動 。1938年,擔任第五戰區青年團藝術組教員。1939年,與歐陽儒秋一起到重慶北碚陶行之主辦的育才學校擔任教員。1944年,赴延安,擔任延安魯藝實驗話劇團團長 。
1945年,抗戰勝利後,參加開闢東北解放區的東北幹部團 ;同年,擔任八中隊副隊長;此外,還擔任了東北文工團副團長,主持日常工作,該團後改名為東北文工一團,由沙蒙任團長 。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東北文工團改名“東北文藝工作第一團”,沙蒙擔任團長兼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文委委員戲委委員 。
1948年8月,為了創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根據東北局命令,東北文藝工作一團集體併入東北電影製片廠,沙蒙擔任東影廠管委會委員、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總支委員和編導組黨組組長 。
195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趙一曼》 ;同年,擔任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委員 。1951年,與張客聯合執導劇情電影《上饒集中營》,該片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創作,影片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二等獎 。1953年,執導劇情電影《豐收》 ,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 。
1956年,與林杉聯合執導戰爭電影《上甘嶺》,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 。1957年5月,在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上當選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副主席 ;8月,反右派鬥爭開始,沙蒙受到錯誤批判,並被劃為“極右派分子”,剝奪導演電影權利 。
1959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組建創作集體,沙蒙被安排到第三創作集體做顧問 。1961年,摘掉“極右派分子”帽子,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 。1962年,與傅傑聯合執導劇情電影《汾水長流》,該片根據胡正的同名小說改編 。1964年6月26日,沙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 。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63年 | 《汾水長流》 | 電影 |
1956年 | 《上甘嶺》 | 電影 |
1953年 | 《豐收》 | 電影 |
1951年 | 《上饒集中營》 | 電影 |
1950年 | 《趙一曼》 |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63年 | 《汾水長流》 | 電影 |
1956年 | 《上甘嶺》 | 電影 |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1937 | 十字街頭 | 東北流亡青年 | 沈西苓 | 趙丹, 白楊 |
1937 | 夜半歌聲 | 藝術家 | 馬徐維邦 | 金山, 胡萍 |
1935 | 都市風光 | 店員 | 袁牧之 | 張新珠, 唐納 |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
|
人物評價
沙蒙活在自己的作品裡,他短暫的一生執導過五部影片,雖然寥寥幾部,卻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回顧他的影片,會覺得沙蒙又與人們切近起來,他的目光、他的思索、他的激情,仍煥發著生命的光彩,繼續感應著時代脈搏的律動 (《電影藝術》評)。在沙蒙留給人們的五部影片中,有三部是表現革命歷史與革命戰爭的,這是他富有藝術光彩與社會影響的作品,這絕不是偶然的。他對這類題材可謂情有獨鍾。他對為中國革命流血犧牲的革命烈士有著刻骨銘心的懷念之情,對此有一種抑制不住的創作衝動。沙蒙對新寫實主義藝術的執著追求,表現在他在適當地突出主要人物時,絕不以壓低或貶低次要人物為代價 (對反派人物的嘲笑、諷刺則另當別論)。他對主、次人物的關係作了真實的、恰如其分的處理——就像在生活中那樣自然貼切 (《當代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