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殿

摩尼殿

摩尼殿坐落於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內。此寺始建於隋,到宋初(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改建時才用現名。明、清兩代雖進行過修葺,但主要結構仍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其總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風格。摩尼殿獨特的建築為海內孤例。

建築特點

平立面

大殿面闊7間(約35米),進深7間(約28米)。十字形平面,呈有南北中軸線的狹長方形。面闊進深2個方向的次間都比梢間狹窄一些,布局奇特。
大殿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後代重修),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龜頭屋)。外檐檐柱邊砌以封閉的磚牆,內部柱網由兩圈內柱組成。

構件

檐柱用材粗大,有側腳及生起。闌額上已有普拍枋,闌額端部做捲雲頭式樣。補間鋪作以用45°斜栱。

空間特色

四面抱廈有門窗,僅有栱眼壁略通光線,故殿內採光通風欠佳。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複雜。立體結構重疊雄偉,富於變化,在我國現在古代早期建築中實屬罕見。利用了建築體量大小和院落空間的變化,軸線雖長而不覺呆板。

藝術成就

摩尼殿集多種藝術於一身。精美的塑像堪稱雕塑瑰寶,殿內佛壇上,供奉五尊金裝彩塑佛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坐像,莊嚴凝重,睿智脫俗。左側站立弟子迦葉,雙手抱拳,老誠持重。右側站立弟子阿難,雙手合十,聰慧虔誠,顯示了宋代匠師的高超技藝。殿內各壁還滿布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色彩絢麗,結構嚴謹,線條流暢。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摩尼殿內槽背壁後的五彩塑觀音像,亦稱背坐觀音。據碑文載,此像重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她一改以往端坐蓮台,手持淨瓶的形象,閒逸自若踞坐正中群峰重巒疊嶂,祥雲縈回繚繞,山泉噴涌的五彩懸山中。頭戴寶冠,帔巾自肩前下垂繞兩臂向外飄起。頭微右側,身稍前傾,左足踏著五彩蓮花,右足屈膝搭於左腿之上。右手繞膝輕撫左手腕部。臉龐秀麗,神態恬靜,彎而長的細眉之下,鳳目微張,稍下俯視。塑像高3.4米,比例勻稱,姿態優雅端莊,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姿。使宗教概念與世俗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交融一體,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觀音像。通觀整個畫面,嫻靜的觀音與壯觀熱烈的背景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個統一而又和諧的藝術整體,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高超的雕塑絕技。

摩尼殿與梁思成

一位世界級建築大師,能在不同年代,對一座殿堂進行四次探訪,那座建築的價值自是可想而知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城中有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其寺內的摩尼殿,與我國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就有這樣一段非比尋常的情緣。
1933年4月,時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來到正定,“雖在兵荒馬亂之中,時間匆匆,但收穫卻意外的圓滿”。他對隆興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築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廈驚嘆不已,稱“只在宋畫裡見過”。“與《營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許多許多精美的構造,使我們高興到發狂。”
梁先生第二次考察摩尼殿,是在當年的11月,他攜夫人林徽因女士一同詳細地校正了舊時圖物,並做了細緻測量,稱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里也是別開生面。”在以後的著述和教學中,梁先生將摩尼殿作為實物中罕見珍例,列入《歷代木構殿堂外觀演變圖》,使這一生動典範永載建築史。
1952年,出任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教授,專門利用暑假來到正定,歷時一個多月,繪製摩尼殿整個建築結構。他不顧酷暑,早出晚歸,圖形繪了幾大本。人們說,梁教授你可真下得辛苦啊!梁先生卻指著大殿斗拱說:“我這辛苦算得了什麼,繪製祖先的神妙結構也算一種幸福。繪製下來,保存下來,為後人,為保存國寶出一份力,也是作為現代中國人的一份榮耀啊!”
梁先生第四次探訪摩尼殿是在1963年,此時,作為建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築總設計師的他已是桃李滿天下。至於摩尼殿的建築年代,歷史文獻均無記載,梁先生根據建築形制反覆深思後提出,摩尼殿可能建於宋仁宗年間1050年左右。大師畢竟是大師,梁先生當時的判斷與其後大修時發現的多處墨書題記正相吻合——摩尼殿始建於北宋仁宗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