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布局

寺院布局

寺院布局的變化展示著寺院文化的發展脈絡。 先說“寺”的來歷:寺,這個詞最初是中國古代官署的稱謂,比如大理寺、鴻臚寺等等。東漢初年,漢明帝將迎請來的兩位西域高僧和一批馱經書的白馬安置在鴻臚寺(當時的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外事辦),並且將鴻臚寺改名白馬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了佛教道場的專用名詞。中國佛教寺院隨著歷史的推移,其布局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寺院最初是以塔為中心,逐漸過渡到塔、殿並重,最後轉變為以佛殿為主體的格局。

早期布局

——早期的寺院一般以塔為中心,其他殿閣分布在其前後左右,形成一個方形的庭院。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便開始出現了這種寺院布局,一直流傳到公元10世紀以後的一些遼代寺院,而中原地區的寺院則在唐代後期開始轉型,到宋代的時候已經完全成為另一種格局。那么正定的天寧寺、廣惠寺、臨濟寺都是建於唐代的寺院。雖經歷代維修,但至今仍然保留了早期寺院以塔為中心的格局,在塔的前後又分別建有前殿和後殿,僧舍建在兩邊。

過渡時期布局

——寺院早期布局以塔為中心轉向晚期以殿閣為中心的過渡時期則是在唐代後期。正定的開元寺就是這一時期留下來的寶貴實例。開元寺中軸線的最北端是一座法船殿(現已經僅存遺址),在法船正殿的左前方是一座唐代的鐘樓,右前方是始建於唐代的雁塔。此種布局已經明顯看出古塔已經由寺院的中心位置移到了主殿的右側,殿閣已經升至主體建築的地位。這種過渡時期的寺院布局,在全國僅此一例。

晚期布局

——宋代之後的寺院布局逐漸趨於成熟,塔已經不再是寺院的中心建築,而殿閣則升至主體地位。大小建築沿中軸線布局,形成若干個四合院。古塔則移到了寺院之外,另建塔院。正定隆興寺的布局則是典型的宋代寺院格局。十餘座殿閣錯落有致的分布在中軸線上,整個寺院縱深展開,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著建築的錯落而變幻。尤其是大悲閣與殿前左右的轉輪藏、慈氏閣所形成的空間,成為整組寺院建築群的高潮,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