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做菜時缺了其它任何調料都勉強可以吃,惟獨缺了鹽,手藝再高的廚師任其怎么調和其它調料都沒法食用——鹽,不可或缺;但是放的太多,更沒法吃;舀一勺往人嘴裡送,只能使人反胃嘔吐;想吃甜食端來鹹菜,同樣讓人皺眉。所以,好東西也應適度、適時,“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實踐中,經常有老師批評學生之後說:“我是為了你好!”但學生並不怎么領情,原因在此。
故事
很久以前,動物們決定創辦一所學校以應付日益變化的世界的需要。在這所學校里,教授由跑、跳、爬、游泳、飛行等科目組成的活動課程。為了便於管理,所有的動物學習所有科目。第一批學員有鴨子、兔子、松鼠、鷹以及泥鰍。鴨子在游泳科上表現相當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師不要好,可對於飛行這門只能勉強及格,而對跑這門課感到非常吃力。由於跑得慢,他不得不每天放學仍留在學校里,放棄心愛的游泳以騰出時間跑步,他不停地練,腳掌都磨破了,終於勉強及格。而他的游泳科目,由於長期得不到練習,期末時也只獲得了中等成績。學校對中等成績是能夠接受的,所以除鴨子以外沒有誰在乎這一點。兔子在剛開學時是班裡跑得最快的,由於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業要做,結果精神都快崩潰了。松鼠的成績一向是班裡最出色的,但對飛行科目感到非常沮喪,因為老師只許他從地面上起飛,而不允許從樹頂上起飛。由於他非常喜歡跳躍,並花了很多時間致力於發明一種跳躍的遊戲,結果期末時爬行科目只得了一個C,跑只得了一個D。鷹由於活潑愛動受到了老師們嚴格管制,在爬行課上的一次測驗中,他戰勝了所有的同學,第一個到達了樹的頂端,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師所教的那種方式,因此他並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學期結束公布成績,普普通通的泥鰍同學,由於學習馬馬虎虎,跑、跳、爬成績一般,也能飛點,因此他的成績是班裡最高的,畢業典禮那天,他作為全體學員的唯一代表在大會上發言。生活在草原上的許多鼠類動物沒有在這所學校里讀書,因為這所學校的管理者拒絕在課程里增加挖掘這一科目。為了子女的將來著想,他們把孩子送到一個商販那裡當學徒,之後又聯合了其他鼠類創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據說這所學校辦得相當成功。
教育啟示
教育之於學生,猶如鹽之於做菜。要講究合適,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出力不討好,甚至還會帶來負面影響。實踐中,經常有老師批評學生之後說:“我是為了你好!”但學生並不怎么領情,原因在此。因而,大到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小到課堂教學的方略,都應該考慮是不是適合學生。比如,理想的課程就應該向每一個學生開放,適合他們不同的發展需求。我們應該從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出發,設定多元化的發展目標,使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處於一個開放的彈性管理的過程中,儘量創造最豐富的教育資源,提供多層次的教育需要,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又比如,課堂教學就應該從過去的以“教”為中心改變為以“學”為中心,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並由此引發一系列的變革。我們教師的定位,就要從“傳道授業解惑”進一步轉向“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成功”,教師就要以為學生服務的觀點,確立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在“促進”與“引導”上花功夫。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一切,教育的育人功能與社會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體現。
面對個性各異的學生,教育當然不能以“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感官效果來扼殺學生的天性,而套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學生的天性。目前,不少家長和老師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性惡論”角度看待學生,認為學生天生就具有破壞性,不嚴厲管教就難以成人,主張採取強制、管束、灌輸、矯正等方式教育學生。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存在著多種心理的和倫理的缺陷,也和時代的主體教育精神相違背。教師應當確立一種樂觀的人性觀,善意地評估學生的天性和行為表現,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持積極和促進態度。也就是說,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成功欲望,追求健康成長,只要教育得法,都是可以造就的。同時,還要學會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之所以為學生在於其可塑性強,發展彈性大。學校正是允許犯錯誤的地方,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完美無缺的,那么就不需要來學校教育了。作為教師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要一碗水端平,用成功的態度對待哪怕是一時所謂的差生。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已有的科學研究證實,學生的發展潛能是巨大的,並非像僵化的學生髮展觀那樣認為學生的智慧型水平是先天注定的。此外,學生的優勢發展潛能是各有所長,不盡相同的。教師面對某個學生,要問的不是這個學生是否聰明的問題,而是他究竟在哪些方面聰明。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弱勢。某方面的弱勢或許恰恰就是另一方面的優勢。相信學生的潛能,診斷出學生的優勢智力,並且激勵其發展成材,不僅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而且是對學生個性特徵的真正尊重。現在很多學校都打出“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的口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體現了“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的辦學理念。隨著主體性教育思想的日漸推廣,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主體這一命題獲得了教育界的廣泛支持。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卻往往還是把學生當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客體,在參與教育活動的權利等方面,學生依舊是人數最多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民意要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採納,因此現實的問題是: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已是不爭的事實,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主體性教育思想貫徹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當然不是一味地遷就學生,放任自流,處於一種閒散狀態,要明確的是,學生也是責權主體。盧梭曾說,傳統教育對學生們只講他們的責任,而從來不談他們的權利。現代教育則是把學生作為責權主體來對待,這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標誌,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其人格,尊重其個性,順應其天性,寬容其過失,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發揮其特長,激勵其心志,以發展的眼光期待每個學生成長進步。有教無類就是一種愛與寬容的境界,有理有節的寬嚴結合,剛柔相濟的情感交流,因人、因事、因時、因境而變換教育的方式方法,更以博大的胸懷和換位思考的方法走下講台,走進學生,關愛而不溺愛,寬容而不袒護,使學生倍感存在的價值和教育的溫馨。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為了促進人的個性充分而和諧地發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在於不能墨守成規,關鍵在於去努力創造。至少應該包括編寫適合孩子的教材、制定適合孩子的教學計畫、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教學方法、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把握孩子的學習心理、創設適合孩子的學習情境。創造的依據,就是要以優良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