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將參試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置身燈光較強的房間,另一組置身燈光較暗的房間。第一項試驗中,參試者觀看一段假想廣告片,主人公因為上班遲到而可能具有攻擊性的行為。結果發現,認為廣告片主人公具有攻擊性的參與者,大多來自光線較強的房間中。第二項試驗中, 研究人員讓另外兩組參試者對一組辭彙所表達的情緒感覺進行分類,如積極詞、消極詞和中立詞等。結果發現,燈光較強房間裡的參試者認為“鮮花”和“微笑”等 辭彙更積極,“牙醫”和“醫學”等辭彙更消極。兩組參試者對中立辭彙的評價沒有區別。
研究人員認為,兩組參試者對情感表達的差異與較強,燈光下人們對熱量的感知增強有關。心理學家認為,燈光太亮更容易讓當事雙方察覺並放大對方的“攻擊性”,同時也會增強人們對情緒化言辭的敏感性。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雙方彼此看不太清對方的表情,戒備更少,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
概述
![黑暗效應](/img/a/3c3/nBnauM3X2QTN4YzMzADN2Y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wQ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黑暗效應(英文名稱:DarkEffect)定義: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不太熟悉的人彼此根據對方的反應和外界條件來決定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特別是對還不十分了解但又願意繼續交往的人,既有一種戒備感,又會儘量把自己好的方面展示出來,把弱點和缺點隱藏。“黑暗效應”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燈光昏暗的酒吧、舞廳,陌生人之間比在普通場合更容易相互認識,甚至更容易產生戀情,因為太明亮的光線會令人不放鬆,從而提高警惕性和戒備心。
黑暗效應實例
有一位男子鍾情於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他總覺得雙方談話不投機。有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暗的酒吧,結果這次談話融洽投機。從此以後,這位男子將約會的地點都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酒吧。幾次約會之後,他倆終於決定結下百年之好。社會心理學家研究後的結論是,在正常情況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據對方和外界條件來決定自己應該掏出多少心裡話,特別是對還不十分了解但又願意繼續交往的人,既有一種戒備感,又會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儘量展示出來,把自己弱點和缺點儘量隱藏起來。因此,這時雙方就相對難以溝通。
網路文化分類
網路文化:指網路上的具有網路社會特徵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路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精神創造。 | |||
網路短片 | 網路紅人 | 網路新詞 | 網路術語 |
網路流行語 | 非主流 | 惡搞 | 中國網路美女 |
網路神獸 | 網路文體 | 網路慣用語 | 網路隱私 |
虛擬貨幣 | 次文化 | 流行語 | 非主流現象 |
網路語言 | 非主流文化 |
戀愛中的心理學效應
人類心理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 |
社會科學——心理學>>>回到科學頻道 | |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 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 |
從眾心理 | 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
暈輪效應 | 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 |
馬太效應 | 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教育、股市等領域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巨觀經濟需要考慮的現象。 |
安慰劑效應 | 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
期望效應 | 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
霍桑效應 | 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後,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續多年對霍桑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
維特效應 | 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
刻板效應 | 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
破窗效應 | 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 |
負性效應 | 指人們認識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也就是這個人做的好事和壞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