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家認為,由於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徵,不管暴發戶怎么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
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面見孫權。孫權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幾分不喜,又見他傲慢不羈,更覺不快。最後,這位廣招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龐統拒於門外,儘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眾所周知,禮節、相貌與才華決無必然聯繫,但是禮賢下士的孫權尚不能避免這種偏見,可見第一印象的影響之大!
無獨有偶,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地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臉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面孔負責。”雖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整飾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台階。
作用
第一印象效應使緋聞擊不垮名人
有些緋聞當事人本身就已經很有名,人們對他們已經熟悉並接受,並且有很好的印象。第一印象效應使人們不容易改變對他們既有的看法,相反,還會使人們更加關注這個明星。
在生活中我們都能體會到,第一次接觸這個人時他留給你的印象是很難被改變的,名人也是一樣在你了解他們的時候,他們是正面形象,這種第一印象就很難被抹去。同時,媒體在宣傳時絕對不會僅僅宣傳他的緋聞,而是會同時宣傳他們又有了什麼新作品。處在緋聞的風口浪尖上,好奇心會驅使人們產生購買他們唱片或者去聽演唱會和他們“見上一面”,看看他們真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衝動。
淡化
當然,第一印象也不是固定在人們腦海中一成不變的。與其它的記憶信息相似,第一印象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地淡化。如果我們給別人留下的是好的印象,我們就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作風和態度,維護這種印象。而如果我們給別人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那么就要正視自己的缺點,不要抱著“真金不怕火煉”的想法依然固我,而要努力去提高自身素質和形象,爭取徹底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第一印象的淡化多發生在長期沒有來往的情況下,或者是遇到了其他留下印象更深刻的人的情況下。比如老闆對某個員工A的第一印象很差,員工A辭職多年以後,這個老闆在這些年裡陸續僱傭很多水平更差的員工B,員工C,……當員工A重新出現在老闆眼前時,他當年給老闆所留下的這種第一印象往往就會變得十分模糊。有些明星淡出娛樂圈,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年輕一代的明星活躍在娛樂圈,那些過氣明星給公眾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會慢慢淡化。
扭轉
有些人甚至會完全顛復他以前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效應在這種人身上是不起作用的。還有一部分人通過努力,顛復了別人對其原先的印象,這種通過改變給人帶來的新印象往往比第一印象要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的轉變往往富於戲劇性,分許多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當事人有意或無意地經過自身的改變或者努力之後,做出了驚人的舉動,這個舉動與此人之前的性格完全大相逕庭,使人“刮目相看”,從而徹底扭轉了之前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就是所謂的“鹹魚翻身”。
第二種情況,就是前面提到的對這種效應免疫的那種人。這種人的典型特點是內斂、自信、深不可測。他們往往容易給人留下錯誤的第一印象,或者乾脆沒什麼印象。屬於一開始得不到重視的那一類。等到真正的考驗來臨的時候,才會毫不吝惜地發揮和展現出他們豐富的經驗、精湛的技藝、高度的水準以及挽救危機的能力來。這類人往往會使周圍的人認識到第一印象的膚淺和愚蠢。這就是所謂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最後一種情況,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交際圈的擴大,絕大多數人都藉助網路等通訊手段來陌生人接觸和交往。因此第一印象通常不是面對面地產生的,往往就會產生偏差。研究表明,大部分人會有意識地在網路隱藏自己現實中會給人留下普遍印象的那一面,以尋求某種未所體驗過的平衡。即,越是自卑的人在網路越有表現欲,越是有文化的人越喜歡在網路假裝一問三不知,更有一部分人喜歡通過網路轉變自己的年齡和性別。這種所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堪一擊的。在真實生活中見面的那一刻起,就會自行瓦解。這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亦無,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