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皮膚黏膜隱球菌病

①原發病原菌:如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芽生菌等。 1、隱球菌腦膜炎是真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 2、肺隱球菌病常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共存,亦可單獨發生。

疾病概述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由新生隱球菌引起的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根據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為致病性真菌和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觸後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疾病描述

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真菌不僅侵犯皮膚、黏膜而且侵犯深入部組織和內臟所致的疾病。真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體而致病。致病真菌分為兩大類:
①原發病原菌:如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芽生菌等。
②條件致病菌:如念珠菌、麴黴菌、毛黴菌等。深部真菌病常為繼發感染,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惡性腫瘤、大面積燒傷、嚴重營養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礎上發病。或長期套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使機體內菌群失調或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
隱球菌病是一種侵襲性真菌疾病,由單相莢膜酵母菌引起。新型隱菌是人類主要的致病菌,主要侵襲中樞神經系統,亦可播散至肺部、皮膚、黏膜、骨骼、關節和其他內臟,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齡均可發病。

症狀體徵

1、隱球菌腦膜炎是真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起病緩慢,不同程度發熱、陣發性頭痛並逐漸加重、噁心、嘔吐、暈眩。數周或數月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及顱神經受累的表現,常伴有眼底滲出和視網膜滲出性改變。有時出現精神症狀:抑鬱、淡漠、易激動。晚期可出現偏癱、共濟失調、抽搐、昏迷等。臨床表現頗似結核性膜,但有間歇性自然緩解,如隱球菌肉芽腫局限於耨某一部位,臨床表現與腦膿腫或腦腫瘤相似。
2、肺隱球菌病常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共存,亦可單獨發生。起病緩慢,常無明顯症狀而被忽略。如出現症狀、則與肺結核不易區分,如低熱、乏力、輕咳、盜汗、體重減輕等,多趨自愈。少數患兒呈急性肺炎的表現,如病灶延及胸膜,可有胸同和胸膜滲出。X線片可顯示單側或雙側塊狀病變,亦能合乎為廣泛性浸潤、支氣管周圍浸潤或粟粒狀病變,但不侵犯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肺部感染一般預後良好。
3、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皮膚黏膜隱球菌病很少單獨發生,常為全身性隱球菌病的局部表現。可能由腦膜、肺部或其他病灶播散所致。皮膚隱球菌病主要表現為痤瘡樣皮疹、丘疹、硬結、肉芽腫等。中央可見壞,形成潰瘍、瘺管等,黏膜損害見於口腔、鼻咽部、表現為結節,潰瘍和肉芽腫樣,表現覆蓋粘性滲出性薄膜。

疾病病因

新型隱球菌屬酵母菌,在腦脊液、痰液和表早組織中呈圓形或板圓形,直徑約5―20μm,四周包括肥厚的膠質樣夾膜。該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不生成假菌絲,芽生孢子成熟後脫落成獨立個體。新型隱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存在土壤、乾鴿糞、水果、蔬菜、正常人皮膚和糞便中。在乾燥鴿糞中可以生存達數年之久,是人的主要傳染源。一般認為該菌可經呼吸道或皮膚黏膜破損處侵入人體,血行播散至腦、骨骼和皮膚。有80%病例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能隱球菌從鼻腔沿嗅神經及淋巴管傳至腦膜所致。正常人血清中存在可溶性抗隱球菌因子,而腦脊液中缺乏,故利於隱球菌生長繁殖。
本病常繼發於白血病、淋巴瘤、組織細胞增生症X、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和接受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部分原發患者可無明顯誘因,近年,隨愛滋病發病率的迅速增高,本病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

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變化有兩種:早期為瀰漫性浸潤滲出性改變,晚期為肉芽腫形成,在早期病灶組織中有大量的新型隱球菌集聚,因菌體周圍包繞膠樣莢膜,使菌與組織沒有直接接觸,故組織炎症反應不明顯。肉芽腫的形成常在感染數月後,可見巨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偶見壞死灶及小空洞形成。腦組織較其他更易形成小空洞,腦膜增厚,有肉芽腫形成,偶見壞死灶及小空洞形成。腦組織較其他組織更易形成小空洞,腦膜增厚,有肉芽腫形成,以基底節及皮層的灰質受累最嚴重,肺部病變可見少量淋巴細胞浸潤,肉芽腫形成,廣泛纖維化。

診斷檢查

診斷要點: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或肺隱球菌病。少見皮膚黏膜隱球菌病,多數為繼發性損害,皮損可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丘疹,結節,中央有臍窩,可似傳染性軟疣,亦可破潰,形成膿瘍,排出少量粘性膿液,內有隱球菌。還可表現為肉芽腫樣等多種類型損害。實驗室檢查,尋找病原。
1、病原體檢查
①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簡便、可靠的方法,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取所需檢查的新鮮標本,如腦脊液、痰液、病灶組織或滲液等,置於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蓋玻片,在顯微鏡暗視野下找隱球菌,可見圓形菌體,外軸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莢膜,內有反光孢子,但無菌絲。反覆多次查找陽性率高,腦脊液應離心後取沉澱塗片。
②真菌培養:取標本少許置於沙氏培養基中,在室溫或37℃培養3―4天可見菌落長出。
2、血清學檢查
由於病人血清中可測到的抗體不多,因此檢測抗體陽性率不高,特異性不強,僅作輔導診斷。通常檢測新型隱球菌莢膜多糖體抗原,以乳膠凝集試驗靈感而特異,且有估計預後和療效的作用。
3治療原則
1.應首先在感染部位採取標本進行塗片檢查及培養,找到病原真菌時方可確診。自無菌部位採取的標本培養陽性者為疑似病例
2.根據感染部位、病原菌種類選擇用藥。
3.療程需較長,一般為6~12周或更長。
4.嚴重感染的治療應聯合套用具有協同作用的抗真菌藥物,並應靜脈給藥,以增強療效並延緩耐藥菌株的產生。
5.在套用抗真菌藥物的同時,應積極治療可能存在的基礎疾病,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6.有指征時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