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第一代:孝興阿(1876年9月—1951年11月),蒙古族,陶克陶胡筆貼士。
第二代:康哈日巴拉(1898年2月-1969年12月),蒙古族民間藝人。
第三代:白音倉布(1900年2月—1991年5月),漢名吳耘圃,蒙古族著名琴書藝人。
第四代:蘇赫巴魯(1938-),包廣林(1941-)、唐森林(1949-)。
主要內容
《陶克陶胡》主要是先以蒙古族琴書傳唱,後來又出現了演唱的民歌和出版的文學作品。無論是琴書、民歌還是文學作品,都是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語言凝練,音律鏗鏘,曲調跌宕起伏,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民間文學價值極為珍貴,同時又具有很高的歷史學和民族學價值。
蒙古族長篇敘事琴書、民歌《陶克陶胡》在郭爾羅斯乃至整個科爾沁草原、哲里木盟、興安盟、甚至呼倫貝爾盟一帶都家喻戶曉,老少皆知。作品雖然產生於郭爾羅斯境內,但在吉林省西部和北部地區廣為流傳,並影響到全中國蒙古族地區。
《陶克陶胡》這首琴書、民歌可以清唱,也可以用樂器伴奏演唱,有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由樂手伴奏。伴奏樂器有四胡、馬頭琴、三弦等。
其主要作品有蒙文記錄文本,漢譯本的民歌集、小說、好來寶和音樂歌曲磁帶、光碟等。
表現形式
陶克陶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主要特徵首先表現在作品是蒙古族民間藝人口頭創作而成。又經過無數優秀民間藝人的整理、加工,既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琴書和民歌產生初期,在人們的口頭一代又一代傳唱。建國後,一些專家學者對這首敘事琴書、民歌進行了漢譯,從而使其聲名遠揚。在長期口頭傳唱中,每一位蒙古人都是藝人、歌手,人們在勞動中傳唱,在飲酒時高歌,所以這首長篇敘事琴書和民歌產生了多種異文和不同的演唱風格,但主要故事情節是相同的。
其次,民間流傳的長篇敘事琴書和民歌《陶克陶胡》,主要用蒙古語演唱,演唱方式繁多,可以獨唱、合唱、自己拉琴自己唱;單人演唱,群體伴奏,一人演唱,眾人伴唱等,還有好來寶的形式說唱。文學作品《陶克陶胡傳》、《陶克濤胡》經文學愛好者整理出版後,成為吉林省西部和北部地區民間文學的代表性作品,深受人們喜愛。
傳承現狀
最後,民間文學作品《陶克陶胡》的挖掘、整理成果顯著。1990年白音倉布演唱,特木爾巴根翻譯,包廣林整理的漢文版《陶克陶胡》一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蘇赫巴魯、伯音都楞編著的蒙漢文版《陶克濤胡傳》由內蒙古少兒出版社出版,1993年,寶音朝古拉、孟和伯拉、阿爾斯楞編著的《吉林蒙古民歌》輯入了這首民歌,由內蒙古少兒出版社出版。1996年被編入盒式錄像帶《哈達奶酒敬親人》出版。1997年,在《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音樂磁帶編入了這首民歌,由內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1997又年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出版。從2000年到2011年,在《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集》等幾十種光碟和編著中出版發行,2004年8月內蒙古電視台音樂部落欄目,錄製了民歌《陶克陶胡》並向全中國播放。2008年4月,中央電視台《民歌世界》欄目錄製了講述陶克陶胡的故事和演唱的這首民歌,同年11月,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播放。《陶克陶胡》蒙古族長篇敘事琴書、民歌及文學作品,從誕生以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傳承意義
陶克陶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體現了重要的民間文學價值。作品《陶克陶胡》產生並深深紮根於民間,富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琴書和民歌都是蒙古族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陶克陶胡》這篇敘事琴書和民歌集中了蒙古族語言的精華。曲調跌宕起伏、氣勢恢宏,音韻鏗鏘,語言生動形象,並運用了“比”“興”“借喻”“旁描”“對仗”等手法,既有很高的民間文化價值,又極具蒙古族民歌的音樂價值,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同時,關於陶克陶胡的民間作品是蒙古族敘事琴書和民歌中贊英雄的代表作,其寓含蒙古族英雄主義的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學、歷史學研究的特殊價值,已受到國內史學界的極大關注。此外,陶克陶胡是蒙古族民間文學中一張具有代表性的“名片”,陶克陶胡早已被人們認同為反抗封建勢力和反對軍閥的蒙古族英雄人物,這對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