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建設
陵陽鎮城鎮功能完善。建成了裝機容量10000門光纖數字通訊系統,開通了多功能的有線電視傳輸網路和網際網路。區內有110KV輸變電站兩座,220KV輸變電站一座。日供水1萬立方的煤氣站已建成營運。陵陽鎮先後榮獲了中州名鎮、市級文明鄉鎮、科技示範鄉鎮等榮譽稱號。2003年4月被國家建設部、科技部確定為小城鎮建設科技示範鎮。
工業發展
陵陽鎮工業基礎雄厚。區內有鋼鐵、水泥、鋁型材、金剛石等工業企業50餘家,初步形成了鋼鐵、水泥、建材機械、汽車配件、鋁型材等原材料、輕工,高新技術工業群體.2002年,區內工業產值實現20億元,稅收完成7400萬元。陵陽鎮區位優勢明顯。是林州市重化工業區,2002年10月成立了林州工業園,園內有投資1億元面積4平方公里的洹北重化工業園區和面積4平方公里的洹南高新技術園區。陵陽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區內有洹河穿境而過,地下水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種植蔬菜、樹木、花卉等經濟作物,是理想的高效、高科技農業開發基地.目前,已建成苗木示範基地300畝,專業 養殖小區6個。功能齊全 的基礎設施,靈活寬鬆的優惠政策,簡便高效的優質服務,整潔優美的鎮區環境,文明淳正的鎮風 民風,形成了陵陽獨具魅力的投資環境。歷史文化
陵陽是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公元前109年)陵陽縣治,現仍保留縣址和古香池,戰國時期屈原曾順江而下,駐足陵陽多年,自古即為江南重鎮和山區土特產集散地,明清時期為徽州文化的重要通道,商業興隆,多富商大賈,董必武1965年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去黃山遊覽,途經陵陽時,曾留下“富貴陵陽鎮,風流謝家村。鄉居皆瓦屋,聚落似林園。抗日遭躁躪,生涯有復翻。人民新作主,迅掃舊巢痕”的詩句。古陵陽集鎮寧姓居多,集鎮內有寧氏宗祠多處,目前仍有一寧氏宗祠保存完好,集鎮內除寧氏宗祠外,還有南流橋、陵陽古樺村等古蹟。
清乾隆進士袁枚對陵陽及寧氏描述如下:陵陽鎮有寧氏者,族八千人。雲自光武時卜居到今,未曾他徒。余宿其家,作詩贈之。道旁聽途說,具體不煩言。建武有遺民,陵陽在水濱,不曾知魏晉,那復羨朱陳,一姓同輸課,千混自結鄰。欣欣雞黍意,雲外共迎賓。
寧氏宗祠:此祠具體建於何年不詳,因居住太平天國兵,被曾國潘派兵燒毀,於光緒十六年間重修。解放前曾為學校,解放後一直為糧站倉庫,為此逃避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卻,祠內的雕刻保存完好,但因沒有立為文物保護,於修理,使得中進於眾不同的天井部位倒塌,此祠為前、中、後三大進。2004年10月已被立為省級文物保護。
河南省陵陽鎮
陵陽工業園陵陽工業園是2002年重10月經林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設,毗鄰林州市區,坐落在河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一一陵陽鎮。陵陽工業園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分洹北、洹南兩個區。洹北區為老工業基地,面積4平方公里,以煉鋼、冶金為主,區內有濮陽市林州鋼鐵公司、合鑫鋼鐵公司和鳳寶鋼鐵公司等工業企業。2002年,區內工業產值實現20億,實現稅收7400萬。洹南為新建區,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首期開發建設1平方公里,現已完成了園區內一期工程的道路建設以及供排水、電力、通訊、綠化等配套工程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實現了“五通一平”。截止目前,先後有合鑫精密鑄造廠、八一拖拉機配件有限公司、林州億達鋼鐵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來園區投資建廠,總投資規模達1.5億元人民幣,預計年產值可達6億元,利稅可達7000萬元,初步形成了以鑄造、機加工為主導的特色工業園。
陵陽工業園區位優越,規劃科學,基礎設施完善.這裡政策環境寬鬆、辦事程式簡便、服務優質高效,工業園管委會以“只要來辦廠,一切好商量”為服務理念,對入園企業實行"一站式"服務,為企業提供優質、寬鬆的投資發展環境。
莒縣陵陽鎮
概述陵陽鎮位於縣城東5公里,現有53個行政村,4萬口人,總面積54.66平方公里。2005年,實現生產總值9.8億元,同比增長19%;工商稅收完成386萬元,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4450元,增加540元,增長17%。陵陽鎮水土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20餘處。陵陽河遺址出土了國內罕見的釀酒器具和大口尊的象形文字,被中國考古界專家公認為漢字雛形,將漢字歷史上推到公元前5000年,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鎮積極發展品牌農業,註冊了“陵陽河”牌瓜菜商標,申報了西瓜、西紅柿、西葫蘆、大姜、綠蘆筍5個A級綠色食品認證,建起了“莒縣萬畝A級綠色瓜菜出口創匯基地”、“省農機化創新示範園”、“山東省科普示範基地”、“日照市西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基地”,全鎮以大棚瓜菜為主的特色農業發展到2.8萬畝,是魯東南最大的瓜菜生產、批發、加工集散地。同時,該鎮在335省道兩側規劃建設了占地2300畝的工業基地,2005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32個,實際到位資金1.2億元。
新農村建設莒縣陵陽鎮陵陽街村共208戶,596口人,耕地面積330畝。全村共有黨員44人,建國前老黨員3名。村委會、團支部、婦代會、民兵連等組織健全,並能發揮各自的作用。三中全會前,該村是當地出了名的窮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集體無一分錢積累,外欠銀行貸款3萬元。1984年,改隊建村,共產黨員馬先富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組建了新的兩委班子。他們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確立了重點抓工業,抓好工業促農業,走“以工養農,以工補農,農工商貿”一體化發展的路子。馬先富把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羊毛衫廠、小型服裝廠和個體運輸隊達36萬元的資產無償捐獻給集體,全體共產黨員把自己一分一角的錢湊起來搞集體項目,村辦工業以此為基礎,滾動發展。除當年償還了銀行貸款,村民的口袋裡第一次揣上了集體分給的現金。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黨支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學習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作風建設,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動力支持,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新台階。經濟工作實現快速發展,2005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億元,人均純收入9300元。該村多次被日照市委、市政府授予“經濟強村、小康村”稱號,1992年8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1995年6月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黨支部先後三次被日照市委授予“紅旗黨組織”、“紅旗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村民委員會兩次被評為“省級模範村民委員會”,黨支部書記馬先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當選為九屆、十屆人全國人大代表,2005年3月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家”。
一、加強組織建設,凝聚民心,增強活力
在市場體制的新形勢下,黨支部始終把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大力加強黨員幹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好班子,培養一支好隊伍,突出作法是:一是組織黨員幹部學政策、學理論。黨支部始終把黨員教育作為重點來抓,在對黨員進行信念教育、宗旨教育、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教育的同時,利用電教設備和有關教材,每月初一、十五定期組織黨員學習《黨章》、特色理論,集體收看省市縣組織部下發的電教片,並通過集體學習和個人自學的辦法,系統學習了《村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檔案選編》,學習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農村黨員先進生教育材料彙編》,結合座談會、討論會等形式,交流學習及思想認識和提高的心得體會,把黨員幹部的思想統一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學習三個代表,實踐三個代表”上來,提高了廣大黨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廣大共產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充分發揮。二是健全各項制度,增強黨總支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黨支部建立健全了黨內各項規章制度,如:黨總支議事制度、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制度、民主生活制度、“三會一課”制度,建立了村民選舉制度、村民議事制度、村務公開制度和村規民約等。在工作中嚴格按制度辦事,抓好落實。村內的重大事情首先在黨內討論醞釀,形成一致意見後提交村民大會表決,得到民眾的理解與支持。實行政務公開,對財務、事務按月張榜公布,對重大開支,由村民代表議事會表決通過,監督執行。黨總支注意培養後備年輕幹部,發展入黨積極分子,2005年有3人入黨,2006年計畫發展黨員2人。三是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黨支部先後開展了艱苦奮鬥教育、“五愛”教育、理念教育和“黨員身邊無次品”活動,實行黨員聯繫戶制度,黨員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勤勞致富,帶頭計畫生育,黨員幹部廉潔自律,處事公道正派,在民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凝聚了民心,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村黨支部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兩個成果一齊要。經濟工作選準一條好路子。該村黨支部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原有經濟基礎,確立了走“工業壯大、集體增收,農民富裕”的路子,重點抓農業龍頭項目的改建擴建,以東莒公司為依託,培植農產品基地建設,帶動農民增收奔小康。從2003年到2005年三年內,通過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採取企業利潤中拿出一塊資金,社會經濟能人入股一塊資金等形式,累計投入8000萬元,擴建恆溫庫150間庫容總量5.6萬噸,使東莒公司的農業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帶動本村村民種植綠蘆筍200餘畝,輻射帶動莒縣及周邊地區 果蔬基地10萬畝。在抓經濟工作的同時,該村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一是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村里投資300餘萬元,建起辦公和綜合服務大樓,成立農民技術學校,利用文化中心,引導廣大村民學現代科學知識和先進生產技術,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提高村民的“兩個素質”。二是實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細胞工程。抓好普法工作,抓好村規民約建設,開展“五星級光榮戶”評比活動。通過評選“好婆媳”“文明家庭”“致富標兵”“優秀黨(團)員”等先進典型,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促使了激勵機制,促進了村風民風的根本好轉,杜絕和根除了“髒亂差”和社會醜惡現象,全村實際20年無計畫外生育,無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先後被評為縣市省級“文明單位”。三是實踐“三個代表”,發展公益事業,集體投資4萬餘元,建起文明一條街和文明直通車,集體免費為村民安裝閉路電視、自來水,完成了全村改水改廁工程,硬化了街道,條條街道植樹種花,達到了綠化、美化、淨化、亮化,改善了居住環境。集體20年免去了村民的統籌提留款,老黨員幹部享受退休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社會五保老人由集體供養,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30-60元的生活補助,70歲以上的老人集體收回了口糧田、責任田,按每畝產量發放食品、食油、麵粉等,對病災戶和失去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每個村辦企業幫扶一家(人),發給基本工資,廣大村民讚譽說:“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
三、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村兩委本著“科技興村,產業強村”的指導思想,重點培植“龍頭企業”,培育“綠蘆筍”產業,扶持個體麵食、糕點、紙箱和塑膠製品加工業,全村發展種植綠蘆筍200畝,畝均收入萬元,扶持30餘戶個體加工業,戶均年增收3萬餘元,為農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需求日益提高,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結合陵陽街實際,村黨支部制定“十一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緊緊圍繞“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力求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認真開展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努力取得實踐成果,深入開展黨建“三級聯創”爭創“五好”村黨支部;二是加快我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快小城外建設步伐,制定科學的村級總體規劃,在村集體補貼為主的前提下,計畫在2006年年底完成450米沿街樓和20戶戶均面積160平方的居民樓建設,分期分批推進第二次村級建設,力爭在2010年前家家住上小康樓,搞好村莊 綠化,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三是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成果,使適齡 兒童入學率達100%,實行助學金制度,學前和國小階段兒童每生每年補助200元,國中階段每生每年補助500元,高中階段每生每年補助800元,考入重點大專院校的一次性補助6000元;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村合作醫療制度,合作醫療費用全部由 集體承擔;繁榮我村文化事業,建設高標準的 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文化信息 網路室,加強對村民的文化和科技培訓,推動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五保老人,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及榮復轉業退伍軍人集體按月發放生活補助金和日用品;四是切實加強侶和計畫生育工作。堅持農村現行生育政策,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對獨生子女戶和“ 純女戶”實行獎勵政策,確保獎勵費按月發放,落實到位。倡導婚育新風,開展人口理論的普及和學習,提高生育和保育水平,最佳化農村人口結構;五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開展“平安村”、“平安戶”的安全創建活動,加強對村民的法制教育,開展有“五五”普法活動,增強農民法律意識,使村民知法守法,並學會運用法律維權,構建農村安定祥合,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