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1
《宜明論方》卷六。組成
益元散210克 防風通聖散210克用法
上藥一處相和入拌勻。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蔥白15厘米,鹽豉50粒,生薑3片,煎至150毫升,溫服。功用
疏風解表,通便瀉熱。主治
風寒暑濕、饑飽勞疫、內外諸邪所致惡寒發熱。或小兒生瘡疹,透發不快,有汗或無汗,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者。
處方來源 2
《朱氏集驗方》卷二。
藥物組成
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升麻1兩,乾葛1兩半,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半,陳皮(不去白)2兩,香附子(炒去毛)3兩,紫蘇葉2兩半。
加減
春、夏,加蒿本、白芷各1兩。
方劑主治
四時傷寒,疫癘,風溫,濕溫,不問陰陽二證,表里未辨,發熱惡寒,頭疼項強,腰背拘急,肢節疼重,嘔吐喘嗽,鼻寒聲重,目睛眩疼,煩躁引飲,往來寒熱,已經汗下,病勢愈甚,用藥錯誤,壞證惡候及不服水土,山嵐瘴瘧,婦人血虛發熱。
各家論述
此方乃四君子湯、升麻湯、香蘇散合而為一。四君子湯主氣;升麻湯解肌發散,退熱解表;香蘇散助二藥之表里。此藥性稍涼,有熱者宜服之。居南方瘴地或冬多愆陽,當並服取效。若體性有寒及壞證已虛者,恐亦難用。大抵有虛寒人,只服人參,多亦能助寒;有實熱人,只服白朮,多亦能增熱。此藥內有乾葛、升麻、香附子之類,性寒為多,自當審之。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2個,煎7分,通口服。如要出汗,加蔥白3寸,淡豉14粒,連投2-3服,略以被覆汗出,不拘時候。
中藥方劑之S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