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厚朴(去粗皮.炒.姜制)十兩,罌粟殼(蜜炙)、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五兩;人參(去蘆)、乾薑(炮),各二兩半。
【炮製】 上俰咀。
【功能主治】 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里急後墜,發歇無時,日夕無度,及下血不已,全不入食,並皆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淮棗三枚,烏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空心,食前通口服。如年老及七、八十歲,每服二大錢;小兒每服一錢半,依前法煎,更量兒歲加減。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衛生總微》卷十一
【方名】 御米湯
【組成】 御米10粒(和殼用),甘草2錢(炙),當歸(去蘆,洗,焙)1分,黃連(去須)1分。
【主治】 赤白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乳食前米飲調下。
【製備方法】 上為末。
《雞峰》卷十四
【方名】 御米湯
【組成】 御米子(連皮)半斤,當歸半兩,青橘皮2兩,陳皮2兩,羌活2兩,獨活2兩,丁公藤(一名南藤)2兩。
【主治】 年深日近,赤白痢暴瀉不已,臟腑不調。
【用法用量】 每服2大匙頭,水1大盞半,煎留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為粗末。
中藥方劑之Y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中醫方劑詞典-湯類
大家對湯藥一定都不陌生,那股濃烈的刺鼻味讓人望而怯之,但是湯藥是醫生根據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做出的個性化的判斷,然後對症下藥,療效要更好些。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中醫藥劑中的各種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