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最早伯克利加大這片土地是1866年由私立的加利福尼亞學院(CollegeofCalifornia)所買下,但由於資金短缺,學院被州立的農業、礦業和機械學院合併,並在1868年3月23日成立了加利福尼亞大學,Durant為第一任校長。
20世紀中期是伯克利加大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黃金時代。藉由物理學家恩尼斯特·勞倫斯(ErnestO.Lawrence)發明的回旋加速器,在這間學校的研究學者發現了許多重於鈾的元素。錇(berkelium)和鉲(Californium)是以這所大學的名字來命名的,而鐒(lawrencium)和 (Seaborgium)則是以此校的勞倫斯和葛蘭·希柏格(GlennT.Seaborg)的名字來命名的。
二次大戰時期,伯克利加大的勞倫斯放射實驗室(Lawrence'sRadiationLaboratory)曾經承包美國軍方的核子彈研發計畫。
伯克利加大在越南戰爭期間由於其學生對於美國政府的抗議而變得全球知名。1964年在加大伯克利發起的言論自由運動(FreeSpeechMovement)改變了一代人的政治和道德看法。
今天,大部份的學生都已不再像他們的學長們那么政治化了,但是仍然有一小部份激進成員繼續維持他們的傳統。
電腦/計算機
這學校培育了一批對早期網際網路發展、自由軟體運動和開放原始碼軟體運動很關鍵的技術。1977年,BillJoy改出了BSD(BerkeleySoftwareDistribution),他也開發了vi。Sendmail在1981年開發。同期CSRG(ComputerSystemsResearchGroup)研究了BIND(BerkeleyInternetNameDomain)這個DNS。PostgreSQL資料庫出現在由MichaelStonebraker帶領的Ingres計畫。Tcl腳本語言和TkGUI工具由JohnOusterhout於1988年開發。RAID和RISC技術由DavidPatterson開發。WilliamKahan教授對浮點數運算的演算法和IEEE754有很大的貢獻。研究小組xcf(eXperimentalComputingFacility)管理著GTK+和GIMP計畫。
學校環境
伯克利加大的校地總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而主校區約72公頃。伯克利加大圖書館共有藏書920萬冊,是北美地區第五大的圖書館,在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圖書館之後。大學部約有學生23,000人,研究所約有10,000人。
歷任校長
校長的職位在1952年加利福尼亞大學重新組織和擴張時創設;從那以後共有10名校長:
ClarkKerr(1952–1958)
GlennT.Seaborg(1958–1961)
EdwardW.Strong(1961–1965)
MartinE.Meyerson(1965,acting)
RogerW.Heyns(1965–1971)
AlbertH.Bowker(1971–1980)
IraMichaelHeyman(1980–1990)
田長霖(1990–1997)
RobertM.Berdahl(1997–2004)
RobertJ.Birgeneau(2004–present)
學院
伯克利加大130個以上的系所被組織在14個學院中。(學院名稱為"Colleges"的通常包括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位,而"Schools"通常只含研究生,唯一的例外是商學院):
商學院(HaasSchoolofBusiness)
化學院(CollegeofChemistry)
教育研究生院(GraduateSchoolofEducation)
工學院(CollegeofEngineering)
環境設計學院(CollegeofEnvironmenalDesign)
資訊管理與系統學院(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Systems)
傳播研究生院(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
法學院(LawSchool,BoaltHall)
文理學院(CollegeofLettersandScience)
自然資源學院(CollegeofNaturalResources)
視光學院(SchoolofOptometry)
公共健康學院(SchoolofPublicHealth)
公共政策學院(Richard&RhodaGoldmanSchoolofPublicPolicy)
社會福利學院(SchoolofSocialWelfare)
大學排名
伯克利加州大學為世界學術的知名學府,在眾多權威的大學排名里名列前茅。
於2005年,英國的TheTimesHigherWorldUniversityRankings評柏克利加州大學為世界第六好的大學,僅次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等。
博士學位研究生項目是評價美國大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美國新聞周刊2005年再次評價:柏克利加州大學十五個博士項目拿了三個第一名,僅次於六項第一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四項第一名的史丹福大學;緊接在後的哈佛大學有二個第一名。伯克利加州大學2007年度繼續蟬聯公立大學第一的美稱。
知名校友
伯克利加大的校友遍布各領域,其中包含61位諾貝爾獎得主(請參考至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23位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或參見Category: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校友)
諾曼·峰田(NormanMineta):前美國交通部部長。
戈登·摩爾(GordonE.Moore):英特爾(Intel)的創立者之一。
吉米·杜立德(JimmyDoolittle):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美國空軍知名將領,曾經指揮1942年的杜立德空襲,是二戰期間第一個襲擊日本本土的將領。
胡先驌:生物學家,詩人。
吳健雄:美籍華人女物理學家。前美國物理學會主席。參見[3]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朱棣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主任,參見[4]。
丘成桐:美國科學院院士、菲爾斯數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參見[5]。
張超雄:政治家,香港公民黨創始人兼副主席,也是香港泛民主派的一員,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亦是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前香港理工大學民選校董。
焦立中:美國宇航局華裔職業太空人.
任築山:美國農業部副部長,主管研究、教育和經濟事務(2001-2005).
劉遵義: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孫正義(そん まさよし):日本軟體銀行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參見[6]。
陸宏亮:UT斯達康創始人與上海盛大網路董事,參見[7]。
宋楚瑜:台灣政治人物,親民黨創始人兼黨主席,中國國民黨前秘書長,前台灣省省長。
翦伯贊:中國歷史學家,前北京大學副校長。
唐明照:聯合國副秘書長(1971年-1979年),毛澤東前英文翻譯和外交部新聞司唐聞生女士之父。
袁家騮: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袁世凱之孫,妻子吳健雄。
余福慶(JimmyYee):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前市長。
餘江月桂(MarchFongEu,1923年-):前美國大使,前加州立法委員,任州務卿職務達20年。
林同炎(T.Y.Lin,1912-2003年11月):獲得伯克利碩士和終身教授,世界著名橋樑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
李麗源(JackieLee,1985年-):全美國大學生桌球錦標賽雙打、單打冠軍。2005年上海世界桌球錦標賽美國國家隊隊員。
鄒哲:NASA星塵計畫(StardustProject)主要參與科學家。
汪穎麟(WayneWong,1981年-):香港網球代表隊成員,1997年首次參與台維斯杯賽事。
孔慶翔(WilliamHung,1983年-):藝人,因參與選秀節目《美國偶像》而成名,曾出過兩張唱片並參與電影演出。
林燕妮:香港散文女作家。十七歲入學,攻讀遺傳學。
蔡曉慧:(SherryTsai,1983年9月4日-),香港女游泳選手,2004年雅典奧運會擔任中國香港代表隊持旗手。
鄧中翰:(JohnDeng,1968年出生於南京-)“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領導開發設計出擁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星光”數字多媒體晶片。
世界著名教授
陳省身:世界數學大師。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林同炎:世界橋樑大師,土木工程系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
羅伯特·萊奇(RobertReich):前美國勞工部部長,公共政策學院教授。[8]
朱棣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主任,參見[9]。
田長霖:柏克利加州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傳熱學家,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