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

交趾陶

交趾陶是最具台灣特色的地方傳統藝術工藝。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 ( 古名“交趾” ) ,故名曰“交趾陶”。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多彩釉,是融合了軟陶與廣窯的一種陶藝,交趾陶的製作全憑巧奪天工的陶匠用雙手及竹篾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細工著色使其絢麗,再經過多次燒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其特點在於晶亮艷麗的寶石彩釉,呈現多元豐富的中國民俗風格,且包含了捏塑、繪畫、燒陶等技藝及宗教文化的中國民俗工藝,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之國寶。

歷史

交趾陶 交趾陶

據考證,交趾陶清時隨移民傳入台灣。台灣的交趾陶主要作為廟宇或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多飾於廟宇建築的屋頂、牆壁上的水車堵、身堵、墀頭,而題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節義及吉祥獻瑞等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飾則深受地方戲曲及歌仔戲的影響,不論人物或鳥獸、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鮮艷生動而活潑,其特色在於晶亮艷麗的寶石釉彩,呈現多元豐富的中國民俗風格。

交趾陶 交趾陶

而在傳入台灣的150年間,由於交趾陶的製作技巧難度高,因此習得此藝的匠師寥寥可數,其中以尊為“葉王”的葉麟趾,為台灣交趾陶的開山宗師。其作品還曾在世界博覽會中引起藝壇的震驚,被譽為台灣絕技,後世尊為“台灣交趾陶之父”,其作品散見於嘉南一帶各大廟宇,如今僅剩台南學甲“慈濟宮”、佳里“震興宮”及嘉義“城隍廟”等地保留較完整;其作品造型豐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斂穩健,並獨創胭脂 紅、翠綠顏色的釉料,後世更有“葉王交趾燒”之封譽。

藝君窯陶藝工作室主要從事於“交趾陶”的設計製作。此外,“交趾陶”也在台灣有所發展。

台灣交趾陶之十二生肖 台灣交趾陶之十二生肖

在明末清初,從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中國人開始將交趾陶藝運用在建造裝飾精巧的廟宇上,漸漸地交趾陶藝便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深深紮根,並發揚光大。

交趾陶為一種低溫多彩釉,是融合了軟陶與廣窯的一種陶藝,且包容了捏塑、繪畫、燒陶等技藝及宗教文化的中國民俗工藝,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國寶。

同樣是寺廟裝飾要角的剪粘,主要飾於廟頂,常與交趾陶互為搭配。

如今,本土意識覺醒,台灣民俗傳統工藝日漸復興,交趾陶藝術再度受到重視,這項失落的中國民間工藝獲得重生 。

流派

財源滾滾壺 財源滾滾壺

交趾陶可分為寶石釉系的葉王(葉麟趾)及水彩釉的柯訓兩大系統;本名葉獅字麟趾的葉王,為諸羅打貓(即現今的嘉義縣民雄鄉)人,是台灣交趾陶開山基祖,也是有文獻記載台灣出生的第一位交趾陶藝師,曾主持嘉義城隍廟的裝修工程,其中以新竹鄭家廟(被列為三級古蹟)就是他的作品 。

工藝過程

九龍瓶 九龍瓶

交趾陶的過程可分為選配土與練土、成形、挖空、陰乾、素燒、制釉、上釉與釉燒等程式,而釉料方面則以傳統配方為基礎,發展出一套由先人智慧型與現代科技處理的原料,使釉彩更穩定,呈現出晶瑩剔透的質感。

交趾陶主要的原料是陶瓷土,如今台灣比較有名的陶土有鶯歌、大楠的黑土、苗栗的灰土、南投黃褐土、北投土、金門瓷土等,都各有特性,但大楠黑土可塑性強,很適合手捏與雕塑.

在捏制之前,必須先計畫要做什麼樣的作品,並且依個人的智慧與喜好去創作與發揮,例如有野獸、山水、花卉、水果、器具、神仙、佛人物等題材.

做法分類

交趾陶造型的做法有兩種:手捏雕刻成形的和模具製作成形的。手捏雕刻成形的:以中小型作品居多,製作手法有中空法與鏤空法。模具製作成形的:分為壓模和將陶土做成土漿,再以陶漿灌入模中,因為有模具的輔助,所以作品的厚薄度比較容易掌握.作品塑造完成後,接下來就是細部修飾的技巧,每一作品能否栩栩如生,就看修坯的技藝工夫,才能達到畫龍點睛之妙.作品修飾完成後,需要自然陰乾,絕對不能暴曬,慢慢陰乾可減少破裂.作品陰乾後放入窯爐里燒烤,時間通常要10~16個小時不定,素燒溫度約在攝氏1170度.

交趾陶釉是金屬與自然礦石的合成,一般稱寶石釉,交趾陶的成品美麗與否,端看上釉的技巧和釉色的種類了。

發展趨勢

雙喜雙獅 雙喜雙獅

“交趾陶藝”是最具台灣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工藝。它集設計、捏塑、彩繪、燒窯等技藝的手工藝術於一體,在台灣多見於寺廟、華麗的樓宇等建築物。題材以喜慶吉祥、懲惡揚善的故事為主。現為了因應時代需求,加以適合家居裝飾、禮品、辦公等更多用途的設計,使其不但具有裝飾性,且更能表達吉祥如意的內涵,因此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 。

名稱來源

中國的陶瓷,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陶瓷在海外大名鼎鼎被奉為珍寶乃至國寶,但是這些陶瓷製造者的後人多年來卻不認識。日本收藏的至尊國寶,其中四件是“曜變”、“油滴”等“天目盞”,其中的“曜變天目”,俯視宛若燦爛星空,日本人稱之“碗中的宇宙”,是飲譽世界的珍寶,燒成技術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後來我們終於弄清楚,“天目盞”就是出產自福建建陽的建盞。

此外,還有同安汀溪窯出產的“珠光青瓷”,在日本被尊為“茶湯鼻祖”。至於享譽世界的德化“中國白”,就更是世界聞名。

其實,福建還有一個窯口,出產的瓷器也是大名鼎鼎,特別是在尊崇中華文化的日本,又是尊為珍寶,日本人稱之為“交趾燒”。考古發現,所謂“交趾燒”,出產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南勝鎮法華村。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廈門大學教授葉文程認為,參照相關陶瓷名稱,所謂“交趾燒”,正式的名稱應該是“漳州窯素三彩瓷”。

所謂“珠光青瓷”也罷,“交趾燒”也罷,還有大名鼎鼎的“克拉克瓷”等等諸多瓷器,在福建歷史上都是外銷瓷,基本上都是賺老外的真金白銀的。

素色入瓷故名素三彩

《漳州窯素三彩瓷》,該書論述全面詳盡,圖文並茂。“素三彩”,一般是指明清兩代景德鎮民窯生產的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的瓷器新器種,其工藝受唐、宋三彩的影響,至明朝正德年間已極為精緻。素三彩瓷色彩中不用紅色,一般用白、藍、綠、黃、黑等顏色,統稱“素色”。素三彩瓷器裝飾工藝,先用高溫燒成素瓷,再在胎上澆釉作底色,釉水乾後剔出花紋、圖案,填以所需彩釉,二次入窯,低溫燒成。

葉文程教授翻開《漳州窯素三彩瓷》,指著第一頁交趾燒香盒彩圖說,這是素三彩的代表性器型。根據《漳州窯素三彩瓷》,素三彩香盒盒蓋部分紡織龜、鳥、鴨、象、蛙等各種動物,造型生動活潑,惟妙惟肖。

1997年春天,日本京都里千家茶道資料館學藝部長、古陶瓷專家赤沼多佳女士一行,在閩南一次學術考察,看到平和田坑窯出土的素三彩瓷盒標本。她認真考察之後,驚喜發現,田坑窯素三彩瓷盒,與17世紀開始風靡日本國被稱為“交趾香盒”的一類茶道具,無論在胎質、造型、紋飾、釉色諸方面均有相似之處,說明平和南勝的田坑可能是此類“交趾瓷”的產地。

葉文程教授表示,至今為止,僅在平和田坑窯出土素三彩瓷,尚未在其他地方有類似考古發現。

所謂交趾,即今越南北部古地名。《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山海經·海外南經》有“交脛國”之記載,“其人交脛”,交脛不能行,只能坐,故“交脛國”即“交趾國”。

古時貿易船攜帶包含素三彩在內的陶瓷器運銷日本。日本人以為素三彩來自交趾,故稱“交趾燒”、“交趾瓷”、“交趾香盒”。除了日本,平和素三彩還行銷東南亞各地。日本多弘氏收藏的120件交趾燒精品,多半在印尼的蘇拉威西sulawesi島出土。據說,交趾燒香盒在該島是用來裝檳榔的容器。

《漳州窯素三彩瓷》認為,平和素三彩窯是“中國陶瓷的一次重大發現”,“為東南亞各國和日本收藏甚多的各類素三彩瓷找到了歸宿”。

相關發現

漳州平和田坑窯發現“素三彩”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南勝鎮法華村田坑有一座小山丘,俗稱“內窯”。1992年春,村民林添元在“內窯”作業時,在山坡上、山路旁發現大批燒瓷模具:匣缽、陶范、支釘、燒殘瓷器標本。一處遺物分布範圍達1000平方米的明代廢棄窯址就此被發現。

1997年秋,福建省考古隊正式發掘田坑窯。在325.8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包括殘窯爐、儲土坑、工作檯面、建築基址、石護基以及附屬磨坊遺址等遺蹟多處,還有大量窯具、成品和半成品瓷器標本。

田坑窯出土的這一大批半成品瓷器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清一色的未施釉小瓷盒,口徑2.3-5.6厘米。盒子形態各異,器身刻劃或模印各種精美的動、植物紋樣。根據某些成品盒施“黃、綠、紫”三色釉,初步認定,這些瓷盒釉色可能屬於明清時期燒制的“素三彩”器系列。

傳世的明、清素三彩器(或稱“華南三彩”)較為罕見,其精品有碗、缽、爐等,僅見於故宮博物院等少數藏館。平和田坑窯出土素三彩瓷盒,印證了史志關於南勝生產瓷器的記載,填補了明清時代福建生產素三彩瓷器的空白。

套用

交趾燒是茶道燃香盛具

根據《漳州窯素三彩瓷》,日本江戶時代,茶道進入成熟期,正式茶事都有“添炭”表演,使用的香料有香木片,也有香木、麝香等多種香粉加蜜調和的香團,盛具叫“香盒”,材質有木雕、漆雕、海貝、金屬等,陶瓷為多。平和素三彩香盒在日本茶道中起重要作用。

交趾瓷在台灣生根開花

交趾瓷傳入台灣,葉文程教授認為是運輸販賣途經台灣,就此留在台灣並生根發芽。也有認為是清時隨移民傳入台灣,約150年。台灣早先稱為“南燙”,或“淋湯”,這是台灣的語音。早先發源於嘉義,嘉義稱“交趾陶的故鄉”,日人因稱“嘉義燒”。

台灣交趾陶集設計、捏塑、彩繪、燒窯等手工藝術於一體,,主要用於傳統廟宇或華美建築的精美裝飾,多飾於廟宇的屋頂、牆壁上的水車堵、身堵、墀頭。題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節義、懲惡揚善及吉慶祥瑞等為主。人物的身段、服飾,則深受地方戲曲及歌仔戲的影響。人物、鳥獸、花卉造型、用色十分鮮艷、生動活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