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短鉤須鰨拉丁名稱 Paraplagusia blochi
英文名稱 Bloch's tonguefish
地方名稱 布氏須鰨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鰈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舌鰨科
拉丁科名 Cynoglossidae
中文屬名 須鰨屬
拉丁屬名 Paraplagusia
分布類別 \
形態特徵
背鰭99~104;臀鰭74~79;腹鰭4;尾鰭6~8。側線鱗7~9+77~83。體長66.5~217毫米,體甚側扁,頗為延長,呈舌形的片葉狀,背腹緣突度相似或背緣突度略大,均頗低,至尾端漸呈輻合狀。體長為體高3.41~3.78倍;頭長3.54~3.97倍。頭部略短,高度略與長度相等,背、腹緣均略圓凸。吻部較長,頭長為吻長1.88~2.19倍,為上眼至背鰭基底距離間的1.44~1.84倍;前端多少鈍尖;後下方的鈞狀突較短,頭長為其3.03~3.9l倍,尖端達下眼中部的下方或略後。眼小,頭長為眼徑8.6~11.46倍,下眼前緣約在上眼中部的下方,上眼至背鰭基底間的距離約為頭長的1/4~1/3。眼間隔頗窄,頭長為其13.57~15.75倍,略呈平坦且被以鱗片。有眼側僅有一個鼻孔,有細長管,位於下眼的前方,緊鄰上唇;無限側有2鼻孔,位於上頜的上方,前鼻孔有細管,後鼻孔呈縱裂狀,周邊略隆起。口小,口裂呈弧形,無眼側的弧度較大。口角後端達下眼後緣的下方或略前。牙細小呈絨毛狀,局限於無眼側的兩頜,排列呈窄帶狀,有眼側無牙。犁骨與齶骨均無牙。有限側的唇的邊緣有一行呈穗狀排列的觸手狀突起,各突起或有細小的側枝,下唇的突起較為發達,上唇的很細小;無眼側的唇較厚且無繐狀邊緣。前鰓蓋骨為皮膚和鱗片所蔽,邊緣不呈游離狀。鰓孔窄,左右鰓蓋膜橫過峽部相癒合且不與峽部相連,峽部甚窄。無鰓耙。肛門偏在無眼側。無幽門盲襄。椎骨9+39。
兩側均被以小形櫛鱗,前端部的鱗片略變形。各鰭均不被鱗。有眼側有2條側線,背鰭基底至上側線間有鱗片5~6行,上中側線間有14~16行,中側線至臀鰭基底間有27~28行;無眼側無側線。
背鰭及臀鰭均與尾鰭相連續,鰭條均不分枝。背鰭起點在吻部近前端的背方,在中側線前端延長線的略方,最長鰭條約為頭長的1/4~1/5。臀鰭起點約在鰓蓋後緣的下方,高度與背鰭的相似。無胸鰭。僅有眼側有腹鰭,位於腹緣正中線上,與臀鰭有膜相連,頭長為最長鰭條4.92~6.4倍。尾鰭尖形,長度約為頭長的3/10~2/5。
生活習性
居於水底的; 深度上下限 7 – 80 m鰈形目
鰈形目。即通常稱為比目魚或偏口魚的魚類。體形平扁,成魚的兩眼全移到頭的一側,平時平臥海底,有眼的一側朝上,體色較深;無眼的一側向下,體色一般為白色。 |